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冯军峰专利>正文

硬膜外和硬膜下血肿监测系统、计算机可存储介质及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4133317 阅读:5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7-14 15:59
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硬膜外和硬膜下血肿监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被执行时可实现方法步骤,所述方法步骤包括,S1:获取患者头部检测信号,所述检测信号包括检测点的坐标及该检测点对应的血肿厚度;S2:将检测信号输入重构模型进行重构,得到检测数据,所述重构模型把离散的检测信号还原成连续的检测数据;S3:输出检测结果。提供硬膜外和硬膜下血肿监测系统、计算机可存储介质及装置,其效果尤其体现在:第一,将检测患者的坐标值转换为到参考坐标系下,为后期计算还原检测数据减少了很多的计算量,从而增加计算速度,提高检测速度。第二,可以减小头型、头发等对检测结果带来的误差,使检测精度更高。度更高。度更高。

Epidural and subdural hematoma monitoring system, computer storable media and device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硬膜外和硬膜下血肿监测系统、计算机可存储介质及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医疗器械
,涉及急性硬膜外和硬膜下血肿监测技术,具体涉及硬膜外和硬膜下血肿监测系统、计算机可存储介质及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存在一些不可避免的创伤,特别是头部的伤害对人类生命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威胁。其中,硬膜外和硬膜下血肿就是众多威胁之一。硬膜外和硬膜下血肿可以发生于任何年龄,尤其是15

50岁的青壮年。硬膜外和硬膜下血肿是发生于颅骨内板与硬脑膜之间的血肿,硬膜外和硬膜下血肿占外伤性颅内血肿的20

30%;外伤性硬膜外和硬膜下血肿常以特急性或急性的形式出现,约占85%。典型的急性硬膜外和硬膜下血肿多见于青壮年男性线性骨折病人,以额颞部和顶颞部最多,而且颞部含有脑膜中动脉、静脉,又易为骨折所撕破,特别是发展急速的硬膜外和硬膜下血肿,其出血源多属于动脉损伤所致,血肿迅猛增大,可在数小时内引起脑疝,威胁病人的生命。因此,脑受外伤后,对患者的硬膜外和硬膜下血肿监测及监测的需求是非常迫切的,早一分钟检测、医生就可以早一分钟诊断、及时发出治疗动作,对拯救病人的生命至关重要。能够连续、准确且便携监测硬膜外和硬膜下血肿已经成了为目前迫切的临床需求。
[0003]目前,现有的硬膜外和硬膜下血肿方法大致包括:超声波探查、颅骨X线片、脑血管造影、CT扫描、MRI扫描等方法,其中,CT的检测准确率较高,但CT的检测不能做到连续检测、动态检测。原则上在确诊后即尽快实施手术治疗,做到早期诊断、及时处理,才能有效地降低死亡率。但是也存在很多非手术治疗,对于神志清楚,病情平稳,血肿量小于15ml的幕上急性硬膜外和硬膜下血肿可采用保守治疗。但保守治疗必须动态观察病人的神志、临床症状和动态CT扫描,一旦发现血肿增大,立即改用手术治疗。对于这种情况,反复转运患者会增加患者身体的移动,稍有不慎还会加重患者的病情。一旦遇到拍CT高峰期,还会遇到排队等候的问题,给患者家人带来很多不便。多次拍CT的费用也不可小觑,给患者家庭又增加了一个隐形的压力。
[0004]特别是在受伤初期,一般患者受伤之后,会被送往医院,在送往医院的这段时间内,对硬膜外和硬膜下血肿监测的需求非常大,目前现有的检测仪器包括贴片式、手枪式,该类检测仪器存在以下问题,第一,贴片式检测范围较小,只能检测几个点的血肿情况,而且如果想要扩大检测范围,需要人工移动贴片改变检测点的位置,而且可能还会出为了检测移动患者头部等危险情况,如果不移动患者的头,就无法检测患者的血肿情况。第二,贴片式与手枪式相同,检测时受人的主观意识影响,人为判断血肿的位置和人为预测血肿的大小,只能检测主观认为可能出现血肿的位置。到达医院后,医生对途中的检测也不是很确定,还是会要求患者拍CT,前期的检测并没有起到实质性的作用。第三,不论是贴片还是手枪式检测仪器,每次都只能检测几个点,检测后的点的数据、信号没有办法记录,医生只能主观、大致的判断,不能把检测到的数据真实还原出患者的真实血肿情况。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为解决上述现有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硬膜外和硬膜下血肿监测系统、计算机可存储介质及装置。
[0006]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0007]提供硬膜外和硬膜下血肿监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硬膜外和硬膜下血肿监测系统被执行时可实现方法步骤,所述方法步骤包括:
[0008]S1:获取患者头部检测信号,所述检测信号包括检测点的坐标及该检测点对应的血肿厚度;
[0009]S2:将检测信号输入重构模型进行重构,得到检测数据,所述重构模型把离散的检测信号还原成连续的检测数据;
[0010]S3:输出检测结果。
[0011]优选的,对所述S1中对检测信号进行预处理,预处理的方法包括,
[0012]S11:获取检测点的坐标为实际坐标值;
[0013]S12:通过坐标修正算法将实际坐标值转换为参考坐标值;
[0014]S13:获取检测点的参考坐标值为该检测点的坐标,所述参考坐标值为实际坐标值在参考坐标系下对应的值。
[0015]优选的,对所述S2中对检测数据进行补偿,补偿的方法包括,
[0016]S21:获取检测数据;
[0017]S22:获取检测区域内患者头的形状;
[0018]S23:根据检测区域内患者头的形状,通过补偿算法获取该检测区域内的补偿系数;
[0019]S24:根据该检测区域内的补偿系数,获取该检测区域补偿后的检测数据。
[0020]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
[0021]用于存储权所述的硬膜外和硬膜下血肿监测系统。
[0022]提供硬膜外和硬膜下血肿监测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0023]硬膜外和硬膜下血肿监测系统;
[0024]检测组件;
[0025]处理器;
[0026]存储器;
[0027]输出组件;
[0028]其中,所述检测组件包含多个检测单元,所述检测单元用于检测患者头部局部位置点硬膜外和硬膜下血肿的厚度;
[0029]其中,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硬膜外和硬膜下血肿监测系统;
[0030]其中,所述处理器用于执行存储器存储的硬膜外和硬膜下血肿监测系统,使所述装置执行方法步骤;
[0031]其中,所述输出组件用于输出检测结果。
[0032]优选的,检测组件具有弹性材料,为薄片状;
[0033]弹性材料为头套状结构;
[0034]其中,所述头套状结构用于包裹患者头部的待检测区域;
[0035]其中,所述待检测区域不包含眼睛、鼻子、嘴巴、耳朵、脸颊;
[0036]所述弹性材料具有正面与反面,正面为面向患者头部的一面,反面为背离患者头部的一面;
[0037]正面具有检测单元;
[0038]反面具有标记点。
[0039]优选的,具有检测辅助构件;
[0040]其中,所述检测辅助构件具有网状结构,所述网状结构由线状结构组成;
[0041]其中,所述检测辅助构件具有图像采集构件;
[0042]其中,线状结构与线状结构交叉处为补偿参考点;
[0043]其中,所述网状结构没有弹性,可弯曲,网状结构由于重力自然下垂。
[0044]优选的,检测组件不受外力作用时,网状结构可与弹性材料的背面贴合;
[0045]其中,所述补偿参考点与所述标记点一一对应重合。
[0046]优选的,所述标记点的位置与检测单元的位置一一对应。
[0047]优选的,一个补偿参考点与相对应的标记点不会发生相对位移。
[0048]优选的,检测单元包括信号发射器与信号接收器;
[0049]其中,所述信号发射器周围有多个信号接收器;
[0050]其中,信号发射器发射近红外光,信号接收器接收近红外光。
[0051]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硬膜外和硬膜下血肿监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硬膜外和硬膜下血肿监测系统被执行时可实现方法步骤,所述方法步骤包括:S1:获取患者头部检测信号,所述检测信号包括检测点的坐标及该检测点对应的血肿厚度;S2:将检测信号输入重构模型进行重构,得到检测数据,所述重构模型把离散的检测信号还原成连续的检测数据;S3:输出检测结果。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硬膜外和硬膜下血肿监测系统,其特征在于,对所述S1中对检测信号进行预处理,预处理的方法包括,S11:获取检测点的坐标为实际坐标值;S12:通过坐标修正算法将实际坐标值转换为参考坐标值;S13:获取检测点的参考坐标值为该检测点的坐标,所述参考坐标值为实际坐标值在参考坐标系下对应的值。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硬膜外和硬膜下血肿监测系统,其特征在于,对所述S2中对检测数据进行补偿,补偿的方法包括,S21:获取检测数据;S22:获取检测区域内患者头的形状;S23:根据检测区域内患者头的形状,通过补偿算法获取该检测区域内的补偿系数;S24:根据该检测区域内的补偿系数,获取该检测区域补偿后的检测数据。4.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用于存储权利要求1

3之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硬膜外和硬膜下血肿监测系统。5.硬膜外和硬膜下血肿监测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

3之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硬膜外和硬膜下血肿监测系统;检测组件;处理器;存储器;输出组件;其中,所述检测组件包含多个检测单元,所述检测单元用于检测患者头部局部位置点硬膜外和硬膜下血肿的厚度;其中,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硬膜外和硬膜...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冯军峰潘帆
申请(专利权)人:冯军峰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