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提升蓄电池耐振动性能的衬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125945 阅读:3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7-14 14:1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名称为一种提升蓄电池耐振动性能的衬板。属于铅酸蓄电池生产技术领域。它主要是解决现有蓄电池后置使用后存在因震动加大而导致出现板耳断、栅筋断、汇流排断裂等问题,降低了蓄电池的使用寿命。它的主要特征是:由左侧衬板、鞍子和右侧衬板构成;其中,所述鞍子为长条状连接带,两端与左侧衬板与右侧衬板固定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结构简单、可使极群组与单格槽体底部粘连效果好和极群组上下部紧装配一致性好的特点,主要用于后置式蓄电池中极群组的固定。蓄电池中极群组的固定。蓄电池中极群组的固定。

A lining plate for improving the vibration resistance of storage battery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提升蓄电池耐振动性能的衬板


[0001]本技术属于铅酸蓄电池生产
,具体涉及一种提升蓄电池耐振动性能的衬板。

技术介绍

[0002]根据国家法规要求,2021年7月1日之后生产车型必须满足“国六”要求。为满足短距车型的布置以及日益增大的附件(新型的后处理器性能升级,轮廓尺寸增加),加之随着市场对超大容量油箱的需求,造成整车蓄电池布置空间受限,越来越多的商用车主机厂客户将蓄电池采用后置式布局设计。
[0003]蓄电池进行后置后,车辆行驶过程中,蓄电池由原先前置时的小幅度振动变为后置的大幅度的摆动,此处综合加速度最高可达10G(10倍的自由落体加速度),对蓄电池的抗撞击能力要求大幅度提高。最显著的变化点就是振动强度增大,由于蓄电池安装位置变化导致蓄电池重心后移(相对于常规布局位置),加之蓄电池重量较大,在车辆行使过程中,受整车振动影响,电池在整车上随之振动,内部连接件晃动,产生位移,进而导致蓄电池出现板耳断、栅筋断、汇流排断裂等失效模式,降低了蓄电池的使用寿命。故需提升极群组耐振动性能,减缓蓄电池使用过程中极群组摆动幅度。
[0004]现有蓄电池用衬板如图1所示,包括左侧衬板1,右侧衬板2、凹槽带6、鞍子3和带扎带孔4的扎带条5,凹槽带6为板状,两侧通过凹槽带6与左侧衬板1和右侧衬板2连接,极群组紧装配仅能达到101%~103%,且极群组焊接过程中,为防止6组极群因厚度差异出现翻转掉板,给予夹板夹紧力为0.5MPa气压,焊接后极群组上部板耳与汇流排融合。极群组下部卸板后得到一定恢复,故铸焊后的极群组上部厚度比下部厚度薄,对应紧装配低1%~2%。极群组上下部紧装配一致性及程度不够,且左侧衬板及右侧衬板之间的部位上设置的鞍子凹槽孔过密,单格槽体底部的热熔胶同极群底部粘连效果差,对极群组的紧固力不够。安装在后置车型上使用过程中,衬板上的扎带条会断裂,从而出现板耳断、栅筋断、汇流排断裂等失效模式,降低了蓄电池的使用寿命。同时现有蓄电池用衬板需要逐组安装扎带条,生产节拍提升困难。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提升蓄电池耐振动性能的衬板,针对现有衬板的不足,可提升极群组紧装配至103%~105%,且能保证极群组上下部紧装配一致。左侧衬板及右侧衬板之间部位上鞍子不影响单格槽体底部的热熔胶同极群底部粘连效果。能使极群组同槽体形成一个有效整体,大幅度提升极群组耐振动性能,减缓蓄电池使用过程中极群组摆动幅度。更好的同后置车型进行有效匹配,并能提升生产节拍。
[0006]本技术的技术解决方案是:一种提升蓄电池耐振动性能的衬板,其特征在于:由左侧衬板、鞍子和右侧衬板构成;其中,所述鞍子为长条状连接带,两端与左侧衬板与右侧衬板固定连接。
[0007]本技术的技术解决方案中所述的左侧衬板与右侧衬板相同。
[0008]本技术的技术解决方案中所述的左侧衬板和右侧衬板为近鞍子端的衬板下部薄、远鞍子端的衬板上部厚的楔形结构。
[0009]本技术的技术解决方案中所述的衬板上部较衬板下部厚80%~85%。
[0010]本技术的技术解决方案中所述的左侧衬板和右侧衬板为网格式无弹性衬板,上面分布有若干数量的通孔。
[0011]本技术的技术解决方案中所述的通孔为均匀分布孔径为6mm的圆形小孔。
[0012]本技术的技术解决方案中所述的鞍子为两根长条状连接带,对称固定连接在左侧衬板与右侧衬板之间。
[0013]本技术的技术解决方案中所述的左侧衬板、鞍子和右侧衬板形成整体结构。
[0014]本技术的技术解决方案中所述的左侧衬板、鞍子和右侧衬板的材质为PP料。
[0015]本技术由于采用由左侧衬板、鞍子和右侧衬板构成的一种提升蓄电池耐振动性能的衬板,其中,鞍子为长条状连接带,两端与左侧衬板与右侧衬板固定连接,长条状鞍子即可增加单格槽体底部的热熔胶同极群底部接触面积,也利于自动入槽机械手进行抓取转运,使极群组下部同单格槽体底部粘连成一个整体,减缓极群组垂直方向的振动幅度。同时使用入槽机械手替代人工自动操作,大幅度提升生产节拍,并降低工人劳动强度。本技术由于在左侧衬板和右侧衬板上均匀分布有若干数量孔径为6mm的圆形小孔,且材质为PP料,在高强度的振幅下,衬板不发生变形及断裂,同时可对极群组边板进行有效保护,活性物质不易振动脱落。本技术由于采用楔形结构的左侧衬板和右侧衬板,衬板上部较衬板下部厚80%~85%,可提升极群组紧装配至103%~105%,且能保证极群组上下部紧装配一致,使用自动入槽机械手可将极群组完全落实进单格槽体底部,继而大幅度减缓极群组前后及左右方向振动幅度。能使极群组同槽体形成一个有效整体,大幅度提升极群组耐振动性能,减缓蓄电池使用过程中极群组摆动幅度,更好的同后置车型进行有效匹配,延长蓄电池的使用寿命,并能提升生产节拍。
[0016]本技术具有结构简单、可使极群组与单格槽体底部粘连效果好和极群组上下部紧装配一致性好的特点。本技术主要用于后置式蓄电池中极群组的固定。
附图说明
[0017]图1为现有蓄电池用衬板结构示意图。
[0018]图2为本技术主视图。
[0019]图3为本技术侧视图。
[0020]图中:1为左侧衬板,2为右侧衬板,3为鞍子,4为扎带孔,5为扎带条,6为凹槽带;7为左侧衬板,8为右侧衬板,9为鞍子,10为圆形小孔,11为衬板上部,12为衬板下部。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0022]如图2、图3所示。本技术一种提升蓄电池耐振动性能的衬板的一个实施例,由左侧衬板7、鞍子9和右侧衬板8构成。
[0023]左侧衬板7与右侧衬板8是结构、尺寸相同的侧衬板。左侧衬板7和右侧衬板8均为
近鞍子9端的衬板下部12薄、远鞍子9端的衬板上部11厚的楔形结构,且衬板上部11较衬板下部12厚80%~85%,可提升极群组紧装配至103%~105%,且能保证极群组上下部紧装配一致,使用自动入槽机械手可将极群组完全落实进单格槽体底部,继而大幅度减缓极群组前后及左右方向振动幅度,能使极群组同槽体形成一个有效整体,大幅度提升极群组耐振动性能,减缓蓄电池使用过程中极群组摆动幅度,更好的同后置车型进行有效匹配,延长蓄电池的使用寿命,并能提升生产节拍。左侧衬板7和右侧衬板8为网格式无弹性衬板,上面分布有若干数量的通孔,通孔为均匀分布孔径为6mm的圆形小孔10,且材质为PP料,在高强度的振幅下,衬板不发生变形及断裂,同时可对极群组边板进行有效保护,活性物质不易振动脱落。
[0024]鞍子9为两根长条状连接带,材质为PP料,对称固定连接在左侧衬板7与右侧衬板8之间,与左侧衬板7、右侧衬板8形成整体结构。采用鞍子为两根长条状,即可增加单格槽体底部的热熔胶同极群底部接触面积,也利于自动入槽机械手进行抓取转运。使极群组下部同单格槽体底部粘连成一个整体,减缓极群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提升蓄电池耐振动性能的衬板,其特征在于:由左侧衬板(7)、鞍子(9)和右侧衬板(8)构成;其中,所述鞍子(9)为长条状连接带,两端与左侧衬板(7)与右侧衬板(8)固定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提升蓄电池耐振动性能的衬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左侧衬板(7)与右侧衬板(8)相同。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提升蓄电池耐振动性能的衬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左侧衬板(7)和右侧衬板(8)为近鞍子(9)端的衬板下部(12)薄、远鞍子(9)端的衬板上部(11)厚的楔形结构。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提升蓄电池耐振动性能的衬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衬板上部(11)较衬板下部(12)厚80%~85%。5.根据权利要求1

4中任一项所述的一种提升蓄电池耐振动性能的衬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东彦刘长来夏诗忠高国兴钟如荣罗香湘孟刚康军
申请(专利权)人:骆驼集团华中蓄电池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