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增强增韧型复合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119831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7-14 12:4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增强增韧型复合管,属于复合管技术领域。它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如何使复合管兼具高强度和高韧度问题。本增强增韧型复合管包括管体,管体由内向外依次包括基层、中间加强层和外层,所述基层为方格布层,所述中间加强层包括沿管体轴向设置的轴向纱束层和沿管体周向设置且粘接于轴向纱束层外侧的周向纱束层,轴向纱束层为若干纱束沿管体轴向依次间隔设置形成,周向纱束层为若干纱束沿管体周向缠绕设置形成,所述外层为斜向交叉设置的交错纱束层,所述中间加强层的厚度大于基层和外层的厚度。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增强增韧型复合管具有高强度和高韧度的优点。管具有高强度和高韧度的优点。管具有高强度和高韧度的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增强增韧型复合管


[0001]本技术属于复合管
,涉及一种增强增韧型复合管。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社会生活的变革,对市政工程、建筑给排水、电力系统、化工行业、通信、水利灌溉等安全的要求也日益提高,复合管目前已成为各行各业的一个重要选择。
[0003]如中国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连续针织复合拉绕玻璃钢管及其生产方法(授权公告号为:CN 104455793 B),该管道以热固性树脂为基体生产玻璃钢管,所述的玻璃钢管包括内壁、外壁,以及位于所述的内壁与所述外壁之间的中间层;所述的内壁和所述外壁为针织纤维层,所述的中间层为环向及纵向纤维层。虽然增加了管道的韧度,但存在以下缺点:首先,该管道的铺层结构为针织层

纵向层

环向层

纵向层

针织层,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管道轴向的受力能力,但在实际生产中提高了加工难度,另外,该管道的表面较为光滑,在放置承压时管道整体受力,无压缩释放空间,从而使得管道的韧性低。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的技术存在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增强增韧型复合管,本技术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使复合管兼具高强度和高韧度。
[0005]本技术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增强增韧型复合管,包括管体,管体由内向外依次包括基层、中间加强层和外层,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层为方格布层,所述中间加强层包括沿管体轴向设置的轴向纱束层和沿管体周向设置且粘接于轴向纱束层外侧的周向纱束层,轴向纱束层为若干纱束沿管体轴向依次间隔设置形成,周向纱束层为若干纱束沿管体周向缠绕设置形成,所述外层为斜向交叉设置的交错纱束层,所述中间加强层的厚度大于基层和外层的厚度。
[0006]本增强增韧型复合管的基层采用方格布层,具有很好的延展性和拉伸力,且管道内壁光滑,在相同流量下,管径可以缩小,能抵御外界重压和基础沉降所引起的破坏,增强了复合管的强度和韧度;中间加强层包括沿管体轴向设置的轴向纱束层和沿管体周向设置且粘接于轴向纱束层外侧的周向纱束层,轴向纱束层可以增强管道轴向的抗压强度,轴向纱束层为若干纱束沿管体轴向依次间隔设置形成,周向纱束层为若干纱束沿管体周向缠绕设置形成,由于沿管体的轴向纱束无法多缠,周向纱束层可以通过叠加缠绕增加中间加强层的厚度,因此通过沿管体周向的纱束多缠来加强产品的刚度性能;所述中间加强层的厚度大于基层和外层的厚度,因为不同规格的产品需要调整复合管的壁厚,而基层的厚度已经定型,无法在制造过程中调整,所以通过中间加强层来调节复合管的壁厚,另外,因为产品的长度很长,如果基层太厚,会紧抱住模芯,造成摩擦力大,难以拉动进行移动,所以通过中间加强层来调节复合管的壁厚较为合理,从而根据实际使用需求通过周向纱束层的叠加缠绕调整中间加强层的厚度,使复合管达到高强度和高韧度之间的平衡;所述外层为斜向
交叉设置的交错纱束层,可以进一步加强管道的强度,另外,轴向纱束层、周向纱束层和交错纱束层均采用纱束来设置,纱束由若干股单纱合股加捻或缠结形成,而单纱可以由相同的纤维或者不同的纤维加捻或缠结形成,进一步增强了纱束的强度和韧度,从而使得轴向纱束层、周向纱束层和交错纱束层具有优异的强度和韧度;同时,上述结构还使得复合管具有抗冻耐高温的性能,使得复合管在极端温度状态下不受损、不变形,仍然具有良好的韧性和很高的强度。
[0007]在上述的一种增强增韧型复合管中,所述基层的厚度大于外层的厚度。外层采用斜向交叉设置的交错纱束层,使得外层的刚度高,而外层的厚度最薄,有利于复合管维持高强度和高韧度的平衡。
[0008]在上述的一种增强增韧型复合管中,所述基层、中间加强层和外层相互之间分别通过胶黏剂固化成型。使得基层、中间加强层和外层贴合的更加紧密,避免各层之间出现间隙,影响复合管的整体性能,使复合管达到高强度和高韧度的平衡。
[0009]在上述的一种增强增韧型复合管中,所述胶黏剂为聚氨酯胶。聚氨酯胶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其抗张强度、伸长率、抗撕裂强度优异,可以进一步提升复合管的强度和韧度。
[0010]在上述的一种增强增韧型复合管中,所述基层为方格布复合毡层。采用方格布复合毡层,可以进一步提升基层的延展性和拉伸力,使复合管兼具高强度和高韧度。
[001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复合管的优点在于:1、本增强增韧型复合管的基层采用复合毡方格布层,具有极好的延展性和拉伸力,且管道内壁光滑,在相同流量下,管径可以缩小,能抵御外界重压和基础沉降所引起的破坏,增强了复合管的强度和韧度。
[0012]2、本增强增韧型复合管的中间加强层包括沿管体轴向设置的轴向纱束层和沿管体周向设置且粘接于轴向纱束层外侧的周向纱束层,轴向纱束层可以增强管道轴向的抗压强度,而周向纱束层可以通过叠加缠绕增加中间加强层的厚度,从而调节复合管的壁厚(因为产品的长度很长,如果基层太厚,会紧抱住模芯,造成摩擦力大,难以拉动进行移动,所以通过中间加强层来调节复合管的壁厚较为合理),使复合管达到高强度和高韧度之间的平衡。
[0013]3、本增强增韧型复合管的外层为斜向交叉设置的交错纱束层,可以进一步加强管道的强度。
附图说明
[0014]图1是本复合管的结构示意图。
[0015]图2是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0016]图3是图1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
[0017]图4是本复合管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0018]图中,1、基层;2、中间加强层;211、轴向纱束层;212、周向纱束层;3、外层;311、交错纱束层。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以下是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技术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0020]参照图1

4,一种增强增韧型复合管,包括管体,管体由内向外依次包括基层1、中间加强层2和外层3,所述基层1为方格布层,所述中间加强层2包括沿管体轴向设置的轴向纱束层211和沿管体周向设置且粘接于轴向纱束层211外侧的周向纱束层212,轴向纱束层211为若干纱束沿管体轴向依次间隔设置形成,周向纱束层212为若干纱束沿管体周向缠绕设置形成,所述外层3为斜向交叉设置的交错纱束层311,所述中间加强层2的厚度大于基层1和外层3的厚度,所述基层1的厚度大于外层3的厚度,所述基层1、中间加强层2和外层3相互之间分别通过胶黏剂固化成型,本实施例中所述胶黏剂优选为聚氨酯胶,所述基层1优选为方格布复合毡层。
[0021]本增强增韧型复合管的基层1采用方格布层,具有很好的延展性和拉伸力,且管道内壁光滑,在相同流量下,管径可以缩小,能抵御外界重压和基础沉降所引起的破坏,增强了复合管的强度和韧度;中间加强层2包括沿管体轴向设置的轴向纱束层211和沿管体周向设置且粘接于轴向纱束层211外侧的周向纱束层212,轴向纱束层211可以增强管道轴向的抗压强度,轴向纱束层211为若干纱束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增强增韧型复合管,包括管体,管体由内向外依次包括基层(1)、中间加强层(2)和外层(3),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层(1)为方格布层,所述中间加强层(2)包括沿管体轴向设置的轴向纱束层(211)和沿管体周向设置且粘接于轴向纱束层(211)外侧的周向纱束层(212),轴向纱束层(211)为若干纱束沿管体轴向依次间隔设置形成,周向纱束层(212)为若干纱束沿管体周向缠绕设置形成,所述外层(3)为斜向交叉设置的交错纱束层(311),所述中间加强层(2)的厚度...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汪鹏跃黄剑孙华丽白元清付强贺晓莉
申请(专利权)人:公元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