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伤员复温装置的炭加热模块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4119502 阅读:60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7-14 12: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伤员复温装置的炭加热模块,包括壳体,所述壳体设有第一进风口、第一出风口、第二进风口和第二出风口,所述壳体内设有第一风机、第二风机、燃烧舱、电源组件和至少一根加热管;所述电源组件为所述第一风机和所述第二风机供电,所述第一进风口、第一风机、加热管和所述第一出风口依次通过管道连接,所述加热管与所述燃烧舱的外壁贴合;所述第二风机和所述第二出风口均通过管道与所述燃烧舱连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便于野外使用,避免燃烧废气混合热空气进入保温装置中,提高安全性。全性。全性。

A carbon heating module of the wounded rewarming devi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伤员复温装置的炭加热模块


[0001]本技术涉及加热复温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伤员复温装置的炭加热模块。

技术介绍

[0002]伤员复温的方式通常是将伤员置于保温装置(如保温袋、保温囊等)中,再利用加热模块对空气进行加热,加热后的空气通入保温装装置中来进行复温。
[0003]目前的低体温伤员复温装置的加热模块一般采用燃油加热模块、电加热模块和水浴槽加热模块,燃油加热模块和水浴槽模块结构复杂笨重,便携性差,操作难度大,安全性较低,不适于针对单兵进行现场以及后送全过程的复温;电加热模块存在耗电量大的弊端,在低温环境下,蓄电池本身的效能会显著下降,所以在自持能力、环境适应性和补给等方面暴露出诸多问题,难以在急救现场的苛刻环境下发挥效能。以上三种加热模块均难以适应野外现场使用。
[0004]授权公开号为“CN205245541U”的专利中公开了一种伤员复温加热产热装置,利用燃烧压缩炭块加热空气,很好地的解决难以适应野外使用的问题,然而,该专利技术方案中,用于复温的空气直接与燃烧的压缩炭块接触,容易导致部分燃烧废气混合热空气进入保温装置中,对人体造成危害,存在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伤员复温装置的炭加热模块,便于野外使用,避免燃烧废气混合热空气进入保温装置中,提高安全性。
[0006]本技术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0007]一种伤员复温装置的炭加热模块,包括壳体,所述壳体设有第一进风口、第一出风口、第二进风口和第二出风口,所述壳体内设有第一风机、第二风机、燃烧舱、电源组件和至少一根加热管;
[0008]所述电源组件为所述第一风机和所述第二风机供电,所述第一进风口、第一风机、加热管和所述第一出风口依次通过管道连接,所述加热管与所述燃烧舱的外壁贴合;
[0009]所述第二风机和所述第二出风口均通过管道与所述燃烧舱连通。
[0010]可选地,还包括压缩炭块,所述燃烧舱和所述壳体上设有相应的炭块入口,所述炭块入口设有舱门。
[0011]可选地,所述压缩炭块放置在便携装置内,所述便携装置包括炭盒,所述炭盒的两端设有开口,所述炭盒的至少一个侧壁设有透气孔,且炭盒设有透气孔的侧壁内侧设有金属网,所述炭盒的一端开口设有堵盖,另一端开口设有金属网。
[0012]可选地,所述壳体内设有多根加热管,多根所述加热管均与所述燃烧舱的外壁接触,多根所述加热管通过连接管连接形成一条空气流通通道。
[0013]可选地,所述加热管外包覆有保温海绵。
[0014]可选地,所述电源组件包括电池和电池盒,所述电池盒和所述壳体相应位置设有电池入口,所述电池入口设有电池盖。
[0015]可选地,所述壳体内还设有电路板,所述电路板上集成有控制器,所述第一风机、所述第二风机和所述电源组件均与所述控制器电性连接。
[0016]可选地,所述壳体上设有电源指示灯和温度调节旋钮,所述电源指示灯和所述调节旋钮与所述控制器电性连接。
[0017]可选地,所述第一风机机上安装有大气压力传感器,所述大气压力传感器与所述控制器电性连接。
[0018]可选地,所述第一出风口处安装有温度传感器,所述温度传感器与所述控制器电性连接。
[0019]本技术至少具有如下优点和有益效果:本技术中,燃烧炭块产生的热量传递给燃烧舱,燃烧舱再将热量传递给加热管,空气通过加热管加热,将燃烧废气与热空气弯曲分隔开,避免用于复温的热空气与燃烧的压缩炭块直接接触,从而避免燃烧废气混合热空气进入保温装置中,提高安全性。
附图说明
[0020]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技术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0021]图1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伤员复温装置的炭加热模块的结构示意图一;
[0022]图2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伤员复温装置的炭加热模块的结构示意图二;
[0023]图3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伤员复温装置的炭加热模块的结构示意图(隐藏壳体);
[0024]图4为燃烧舱、加热管和保温棉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25]图5为燃烧舱和加热管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26]图6为便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27]图7为便携装置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0028]图标:1

壳体,2

第一进风口,3

第一出风口,4

第二进风口,5

第二出风口,6

第一风机,7

第二风机,8

燃烧舱,9

铭牌,10

加热管,11
‑ꢀ
压缩炭块,12

舱门,13

炭盒,14

透气孔,15

金属网,16

堵盖,17

管卡,18

电池盒,19

电池盖,20

电路板,21

电源指示灯,22

温度调节旋钮,23

护角,24

排烟管,25

出风管,26

进风管,27

进气管,28

出烟管,29

提手,30

保温棉。
具体实施方式
[0029]如图1

7所示,一种伤员复温装置的炭加热模块,包括壳体1,壳体1 由ABS塑料加工而成,壳体1的棱角及棱边中部设有护角23。
[0030]壳体1上设有电源指示灯21和温度调节旋钮22、第一进风口2、第一出风口3、第二进风口4和第二出风口5,壳体1内设有第一风机6、第二风机7、燃烧舱8、电源组件和至少一
根加热管10。
[0031]电源组件为第一风机6和第二风机7供电,电源组件包括电池(图未示) 和电池盒18,电池盒18和壳体1相应位置设有电池入口,电池入口设有电池盖19。电池可选择LS33600这款干电池,不仅可满足极寒地区,而且使用和更换都比较方便,可满足野战需求。
[0032]还包括压缩炭块11,燃烧舱8和壳体1上设有相应的炭块入口,炭块入口设有舱门12。压缩炭块11放置在便携装置内,便携装置包括炭盒13,炭盒13的两端设有开口,炭盒13的至少一个侧壁设有透气孔14,透气孔 14的设置,可使压缩炭块11燃烧产生的热量直接辐射到燃烧舱8的外壁上,也可以便于第二风机7吸入的空气进入炭盒13内与燃烧的压缩炭块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伤员复温装置的炭加热模块,包括壳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设有第一进风口(2)、第一出风口(3)、第二进风口(4)和第二出风口(5),所述壳体(1)内设有第一风机(6)、第二风机(7)、燃烧舱(8)、电源组件和至少一根加热管(10);所述电源组件为所述第一风机(6)和所述第二风机(7)供电,所述第一进风口(2)、第一风机(6)、加热管(10)和所述第一出风口(3)依次通过管道连接,所述加热管(10)与所述燃烧舱(8)的外壁贴合;所述第二风机(7)和所述第二出风口(5)均通过管道与所述燃烧舱(8)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伤员复温装置的炭加热模块,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压缩炭块(11),所述燃烧舱(8)和所述壳体(1)上设有相应的炭块入口,所述炭块入口设有舱门(12)。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伤员复温装置的炭加热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缩炭块(11)放置在便携装置内,所述便携装置包括炭盒(13),所述炭盒(13)的两端设有开口,所述炭盒(13)的至少一个侧壁设有透气孔(14),且炭盒(13)设有透气孔(14)的侧壁内侧设有金属网(15),所述炭盒(13)的一端开口设有堵盖(16),另一端开口设有金属网(15)。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伤员复温装置的炭加热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内设...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喻峰王念伟冯雪森陈义富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航泰航空装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