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光伏组件导水排泥装置及光伏系统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4115442 阅读:6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7-12 02:2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光伏组件导水排泥装置,包括导水排泥装置,所述导水排泥装置包括至少一个连接板、多于一条的条型的齿状构造,及至少一段的与所述条型的齿状构造衔接,且向下弯折的折弯段,所述条型的齿状构造之间形成毛细作用的间隙,所述导水排泥装置的两端中至少有一端位于所述边框的外侧,另一端位于所述边框的内侧。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还公开了一种光伏系统。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结构设计合理,通过条型的齿状构造形成的间隙,利用毛细现象来使积水从光伏组件的边框的一侧快速排到另一侧,从而完成排水除尘。成排水除尘。成排水除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光伏组件导水排泥装置及光伏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光伏组件排水除尘
,尤其涉及一种光伏组件导水排泥装置及光伏系统。

技术介绍

[0002]技术问题(1):对于安装倾角较小的光伏组件,在组件表面积灰后随着雨水的冲刷,灰尘会集聚在组件下边缘,水蒸发后形成泥带,严重影响组件发电量和使用寿命。
[0003]为了解决此类问题,现有技术中采用的是导水排泥夹,该导水排泥夹由亲水材料制造,扣在光伏组件的边框上,利用虹吸原理排走积水。
[0004]技术问题(2):近年来,光伏建筑一体化(BIPV)和附着在建筑物上的光伏发电系统(BAPV)正在快速成长,成为光伏发电应用的一个重要的领域,作为建筑物的一个部分,光伏建筑一体化(BIPV)和附着在建筑物上的光伏发电系统(BAPV)与传统的光伏组件相比,它有防水的要求,其支架系统还具有盖板、导水槽等防水密封功能,所以组件之间一般靠紧安装、没有缝隙,而大部分光伏建筑一体化(BIPV)和附着在建筑物上的光伏发电系统(BAPV)装置都使用的常规光伏组件,其边框同样有凸缘,即它同样有因为积水而产生的积灰问题。
[0005]如上所述,由于光伏建筑一体化(BIPV)和附着在建筑物上的光伏发电系统(BAPV)的组件之间一般靠紧安装、没有缝隙,从而导致无法安装现有的导水排泥夹,从而使得其积灰问题目前没有良好的解决方案。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光伏组件导水排泥装置及光伏系统,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到的技术问题。
[0007]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光伏组件导水排泥装置包括导水排泥装置,所述导水排泥装置包括至少一个连接板、多于一条的条型的齿状构造,及至少一段的与所述条型的齿状构造衔接,且向下弯折的折弯段,所述条型的齿状构造之间形成毛细作用的间隙,所述导水排泥装置的两端中至少有一端位于光伏组件边框的外侧,另一端位于光伏组件边框的内侧。
[0008]进一步地,所述条型的齿状构造两端各有一段折弯段。
[0009]可选地,所述条型的齿状构造两端都具有连接板。
[0010]进一步地,所述导水排泥装置由具有弹性的金属或塑料制造。
[0011]优选地,所述导水排泥装置由不锈钢制造。
[0012]优选地,所述导水排泥装置设为一体成型。
[0013]可选地,所述导水排泥装置也可以由多于一个零件可拆卸连接装配而成。
[0014]进一步地,所述条型的齿状构造的齿宽在0.3毫米~5毫米之间,所述条型的齿状构造的齿间距在0.3~5毫米之间,所述条型的齿状构造的齿厚在0.1~5毫米之间。
[0015]可选地,每条所述条形的齿状构造的齿宽度及齿长度的尺寸可以不相同,同一条
所述条形的齿状构造的不同位置齿宽度尺寸也可以变化,所述条型的齿状构造的齿间距也可以变化。
[0016]进一步地,所述连接板的高度低于所述条型的齿状构造的高度。
[0017]进一步地,所述条型的齿状构造的一端或者两端具有一个或者若干个凸缘状伸出构造。
[0018]可选地,所述导水排泥装置也可粘接或者焊接到光伏组件的边框上。
[0019]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光伏系统,包括多个相互拼接的或者并排排列的光伏组件,所述光伏组件包括太阳能板及安装于所述太阳能板外周的边框;及包括上述任一项所述一种光伏组件导水排泥装置,其中,所述条型的齿状构造与所述边框之间形成引水通道。
[0020]综上所述,运用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具有如下的有益效果:本技术的结构设计合理,(1)通过条型的齿状构造形成间隙,利用毛细现象来使积水从光伏组件的边框的一侧快速排到另一侧,从而完成排水除尘。(2)通过两个折弯段分别设于条型的齿状构造的两端,从而能够将导水排泥装置扣在光伏组件的边框上,从而不再需要依赖光伏组件之间的缝隙进行安装。
附图说明
[0021]图1是本技术的第一种实施方式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2]图2是本技术的第一种实施方式的局部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3]图3是本技术的第一种实施方式的局部剖面结构示意图;
[0024]图4是本技术的第一种导水排泥装置的第一种视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5]图5是本技术的第一种导水排泥装置的第二种视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6]图6是本技术的第二种导水排泥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7]图7是本技术的第一种导水排泥装置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0028]图8是本技术的第一种导水排泥装置的后视结构示意图;
[0029]图9是本技术的第一种导水排泥装置的左视结构示意图;
[0030]图10是本技术的第三种导水排泥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31]图11是本技术的第二种实施方式的局部剖面结构示意图;
[0032]附图标记说明:1

光伏组件,101

太阳能板,102

边框;2

屋脊,3

检修踏板;4

导水排泥装置,401

连接板,402

条型的齿状构造,403

折弯段,404

间隙,405

凸缘状伸出构造;5

密封条,6

密封绝缘材料。
具体实施方式
[0033]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但并不构成对本技术保护范围的限制。
[0034]在本技术中,为了更清楚的描述,做出如下说明:观察者面对附图8进行观察,观察者左侧设为左,观察者右侧设为右,观察者前方设为前,观察者后方设为后,观察者上面设为上,观察者下面设为下,应当指出文中的术语“前端”、“后端”、“左侧”“右侧”“中部”“上方”“下方”等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清楚地描述本技术,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结构或零部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
定的方位构造,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0035]参见图1到10,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光伏组件导水排泥装置,包括导水排泥装置4,导水排泥装置4包括至少一个连接板401、多于一条的条型的齿状构造402,及至少一段的与条型的齿状构造402衔接,且向下弯折的折弯段403,条型的齿状构造402之间形成毛细作用的间隙404,导水排泥装置4的两端中至少有一端位于光伏组件边框102的外侧,另一端位于光伏组件边框102的内侧。作用:通过条型的齿状构造形成间隙,利用毛细现象来使积水从光伏组件的边框的一侧快速排到另一侧,从而完成排水除尘。
[0036]具体地,条型的齿状构造402两端各有一段折弯段403,作用:通过两个折弯段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光伏组件导水排泥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导水排泥装置(4),所述导水排泥装置(4)包括至少一个连接板(401)、多于一条的条型的齿状构造(402),及至少一段的与所述条型的齿状构造(402)衔接,且向下弯折的折弯段(403),所述条型的齿状构造(402)之间形成毛细作用的间隙(404),所述导水排泥装置(4)的两端中至少有一端位于光伏组件边框(102)的外侧,另一端位于光伏组件边框(102)的内侧。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光伏组件导水排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条型的齿状构造(402)两端各有一段折弯段(403)。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光伏组件导水排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条型的齿状构造(402)两端都具有连接板(40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光伏组件导水排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水排泥装置(4)由具有弹性的金属或塑料制造。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光伏组件导水排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水排泥装置(4)由不锈钢制造。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光伏组件导水排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水排泥装置(4)设为一体成型。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光伏组件导水排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水排泥装置(4)也可以由多于一个零件拼合可拆卸连接装配而成。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光伏组件导水排泥装置,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志峰
申请(专利权)人:惠州市铼汇清洁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