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廖智丰专利>正文

具有减负及矫正功能的双肩背包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112018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7-12 01:3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具有减负及矫正功能的双肩背包,其包括:纵向支撑件,其具有与人体肩部相对的第一端部和与人体腰部相对的第二端部;包身,其独立于纵向支撑件,并且具有与第一端部相对的顶端和与第二端部相对的底端,其中所述包身相对于纵向支撑件倾斜设置;以及至少一个横向连接件,其连接纵向支撑件与包身,并至少部分地维持包身相对于纵向支撑件的倾斜,并且第一端部与顶端之间的第一横向间距所述第二端所述底端之间的第二横向间距。该双肩背包的包身的一部分重量被腰部或背部所分担,从而减轻了肩部的压力,起到减负效果,另一方面,包身向右倾斜使得对肩部产生一个向后拉伸的力,从而起到矫正肩背部弯曲的效果。从而起到矫正肩背部弯曲的效果。从而起到矫正肩背部弯曲的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具有减负及矫正功能的双肩背包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双肩背包,具体为一种能够减轻双肩负重并矫正肩背部变形的双肩背包。

技术介绍

[0002]常规双肩背包的包身紧贴使用者背部,背包重量完全施加于肩部,长期负重使用会导致肩背部损伤和不适,严重者会造成脊柱和肩胛骨变形,引起驼背或肩部变形。减负背包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肩部受力,提升使用者的舒适度。
[0003]例如,CN 214855012 U提供了一种力悬浮减负多功能背包,其利用肩带两末端的弹性带以及三段式弹连接带的中断弹性带形成六个弹力点同时受力拉伸,通过弹性带的弹力拉扯背包本体从而产生悬浮感,以减缓使用者所承受的重量,从而实现减少负重的效果。类似的设计还包括CN 214677995 U、CN 214547925 U、CN 214230252 U、CN 213664123 U等。然而,此类设计导致背包使用时始终处于上下运动状态,虽然向上运动时可以减轻部分肩部压力,但向下运动时必然加重对肩部的压力,其减压效果实属有限,并且背包使用难言舒适。
[0004]CN 214630652 U公开了一种气囊式减压背包,通过给气囊式减压背包安装气囊增压装置和充气气囊等部件,通过内置充气泵对气囊进行充气,结合内层柔性腰带等部件,可达到缓冲、减压及辅助支撑的效果,从而更好地保护人体脊椎。然而,包身安装的增压装置、充气泵和充气管路本身会造成额外的负担,使得减负效果不如预期。
[0005]CN 112806705 A公开了一种机械悬浮减负背包,背包内部设置有安装板,传动系统和蓄能装置,传动系统和蓄能装置同时连接在安装板上,通过在安装板和传动系统之间设置齿轮和齿条,使安装板和传动系统在人体行走时,背板上下移动的过程中相对滑动,同时安装板的上下滑动使蓄能装置重复发生形成蓄力和释放蓄力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形成的作用力与背包克服重力的作用相抵消,实现对用户肩部的减负效果。但是,该背包的传动系统和蓄能装置本身会造成额外的沉重负担,并且机械设计过于复杂,生产和维护成本都过高。
[0006]有鉴于此,需要提供一种简便且舒适的背包以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其不仅能够降低肩部负担,起到减负效果,同时能够对肩背部进行矫正。

技术实现思路

[0007]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双肩背包,其包括:纵向支撑件,所述纵向支撑件具有与人体肩部相对的第一端部、与人体腰部相对的第二端部以及连接所述第一端部与所述第二端部的中间部分;包身,其独立于所述纵向支撑件并且具有与所述第一端部相对的顶端、与所述第二端部相对的底端以及连接所述顶端与所述底端的中间部分,其中所述包身相对于所述纵向支撑件倾斜设置;以及至少一个横向连接件,其连接所述纵向支撑件与所述包身,并至少部分地维持所述包身相对于所述纵向支撑件的所述倾斜,并且所述第一
端部与所述顶端之间的第一横向间距大于所述第二端部与所述底端之间的第二横向间距。
[0008]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倾斜的角度(即包身的纵向方向与纵向支撑件的纵向之间的夹角)能够变化。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倾斜的角度能够以等间距变化,例如以5度为幅度变化。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倾斜的角度可以在大于0度至小于90度之间变化。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倾斜的角度可以在15至45度之间变化。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倾斜的角度可以在15至30度之间变化。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倾斜的角度可以选自5度、15度、30度、45度和60度。
[0009]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包身能够在倾斜位置和非倾斜位置之间切换。例如,在非倾斜位置,所述包身与所述纵向支撑件在纵向上平行并且贴合。例如,在倾斜位置,倾斜的角度可以是固定的(例如30度),也可以是变化的(例如上文所述的变化方式)。
[0010]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横向连接件具有与所述纵向支撑件连接的第一连接部、与所述包身连接的第二连接部以及连接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的中间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之间的间距在纵向上由所述纵向支撑件的第一端部向所述第二端部逐渐减小。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中间连接部位于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的端部。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中间连接部位于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的中部。
[0011]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双肩背包还包括独立于所述横向连接件的承托件,所述承托件由所述纵向支撑件延伸并至少部分地承托所述包身。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承托件相对于所述纵向支撑件的夹角是变化的。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承托件相对于所述纵向支撑件的夹角固定不变。
[0012]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承托件设置于所述纵向支撑件的中间部分与所述包身的中间部分之间,并且所述承托件由所述纵向支撑件横向延伸第一距离,以使得所述第二横向间距增大。
[0013]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承托件连接在所述纵向支撑件的第二端部与所述包身的底端之间。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承托件由所述纵向支撑件的第二端部横向延伸,并且所述包身设置在所述承托件上。
[0014]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双肩背包的承托件是弹性元件或缓冲元件,例如是弹簧或气囊。
[0015]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包身通过第一中间连接件设置在所述承托件上,所述第一中间连接件具有连接至所述包身的第一部分和连接至所述承托件的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之间的夹角能够变化。
[0016]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包身通过第一中间连接件设置在所述承托件上,所述第一中间连接件为楔形,所述楔形的斜面接触所述包身的底端。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楔形的斜面与所述承托件之间的夹角能够变化。
[0017]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横向连接件由填充材料形成。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横向连接件由填充材料形成并且所述包身的底端也填充有楔形填充材料以与横向连接件共同维持所述包身的倾斜。
[0018]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横向连接件的横向宽度能够以预定间隔调节。
[0019]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横向连接件为至少部分地刚性的连接件。例如,所述横向连接件包括但不限于连杆、铰链、合页、三角板、气囊等,其横向宽度可调节或不可调节。
[0020]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横向连接件是包围并连接所述包身与所述纵向支撑件的纺织物。例如,可通过纺织线直接将所述包身缝合至包裹所述横向连接件的纺织物上。
[0021]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纵向支撑件、所述横向连接件和所述承托件的一个或多个或全部被隐藏,或者所述纵向支撑件、所述横向连接件和所述承托件的一个或多个或全部被暴露。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横向连接件被隐藏。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双肩背包包括位于所述纵向支撑件和所述包身之间的拉链,所述拉链的拉合和拉开导致所述横向连接件的隐藏和暴露。
[0022]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包身的内部空间由至少一个硬质片材在纵向上分隔成至少两个子空间。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包身的侧边具有至少一个硬质片材作为内衬,从而维持包身的刚性。
[0023]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双肩背包具有连接至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肩背包,其特征在于,包括:纵向支撑件,所述纵向支撑件具有与人体肩部相对的第一端部、与人体腰部相对的第二端部以及连接所述第一端部与所述第二端部的中间部分;包身,其独立于所述纵向支撑件并且具有与所述第一端部相对的顶端、与所述第二端部相对的底端以及连接所述顶端与所述底端的中间部分,其中所述包身相对于所述纵向支撑件倾斜设置;以及至少一个横向连接件,其连接所述纵向支撑件与所述包身,并至少部分地维持所述包身相对于所述纵向支撑件的所述倾斜,并且所述第一端部与所述顶端之间的第一横向间距大于所述第二端部与所述底端之间的第二横向间距。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肩背包,其特征在于,所述横向连接件具有与所述纵向支撑件连接的第一连接部、与所述包身连接的第二连接部以及连接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的中间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之间的间距在纵向上由所述纵向支撑件的第一端部向所述第二端部逐渐减小。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肩背包,其特征在于,所述双肩背包还包括独立于所述横向连接件的承托件,所述承托件由所述纵向支撑件延伸并至少部分地承托所述包身。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肩背包,其特征在于,所述承托件相对于所述纵向支撑件的夹角是变化的。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肩背包,其特征在于,所述承托件设置于所述纵向支撑件的中间部分与所述包身的中间部分之间,并且所述承托件由所述纵向支撑件横向延伸第一距离,以使得所述第二横向间距增大。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肩背包,其特征在于,所述承托件连接在所述纵向支撑件的第二端部与所述包身的底端之间。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肩背包,其特征在于,所述承托件由所述纵向支撑件的第二端部横向延伸,并且所述包身设置在所述承托件上。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双肩背包,其特征在于,所述包身通过第一中间连接件设置在所述承托件上,所述第一中间连接件具有连接至所述包身的第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廖智丰
申请(专利权)人:廖智丰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