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用于切圆锅炉的O2与CO2合供的富氧燃烧给风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4105494 阅读:60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7-12 00:22
适用于切圆锅炉的O2与CO2合供的富氧燃烧给风系统。现有技术二氧化碳与氧气混合向燃烧系统供给,二氧化碳预热后,温度较高,氧气来自空分系统,温度低,二者之间温差较大,直接混合造成较大能量损失。本发明专利技术组成包括:混合气总管路(11),混合气总管路一端通过混合气流量调节阀(10)与混气罐(9)连接,混气罐分别与二氧化碳流量调节阀(2)、氧气加热器后调节阀(6)、氧气加热器旁通管路调节阀(8)连接,二氧化碳流量调节阀与二氧化碳管路(1)连接,氧气加热器后调节阀通过氧气加热器(7)与加热器前调节阀(5)连接,氧气加热器旁通管路调节阀与氧气加热器旁通管路(4)连接。本发明专利技术用于切圆锅炉的O2与CO2合供的富氧燃烧给风系统。合供的富氧燃烧给风系统。合供的富氧燃烧给风系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适用于切圆锅炉的O2与CO2合供的富氧燃烧给风系统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锅炉设备
,具体涉及一种适用于切圆锅炉的O2与CO2合供的富氧燃烧给风系统。

技术介绍

[0002]富氧燃烧技术是进行二氧化碳捕捉利用与封存(CCS和CCUS)的重要方式之一,目前现有技术二氧化碳与氧气混合后向燃烧系统供给,二氧化碳是经过预热器预热后的气体,温度较高,氧气来自空分系统,温度较低,二者之间存在130℃左右的温差,直接混合会造成较大的能量损失。该问题也是目前锅炉厂亟待解决的问题,实现富氧燃烧在切圆电站锅炉中应用。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适用于切圆锅炉的O2与CO2合供的富氧燃烧给风系统,该结构能够使煤粉在电站锅炉中的富氧燃烧,且氧气与二氧化碳的量可控,实现了富氧燃烧在切圆电站锅炉中的应用。
[0004]上述的目的通过以下的技术方案实现:一种适用于切圆锅炉的O2与CO2合供的富氧燃烧给风系统,其组成包括:混合气总管路,所述的混合气总管路一端通过混合气流量调节阀与混气罐连接,所述的混气罐分别与二氧化碳流量调节阀、氧气加热器后调节阀、氧气加热器旁通管路调节阀连接,所述的二氧化碳流量调节阀与二氧化碳管路连接,所述的氧气加热器后调节阀通过氧气加热器与加热器前调节阀连接,所述的氧气加热器旁通管路调节阀与氧气加热器旁通管路连接,所述的加热器前调节阀与氧气管路连接。
[0005]所述的适用于切圆锅炉的O2与CO2合供的富氧燃烧给风系统,所述的氧气加热器旁通管路与所述的氧气管路连接,所述的混合气总管路另一端分别与A层燃烧器下二次风混合气管路、A层燃烧器周界风混合气管路、A层燃烧器上二次风混合气管路连接,所述的A层燃烧器下二次风混合气管路与A层燃烧器下二次风混合气流量调节阀连接,所述的A层燃烧器周界风混合气管路与A层燃烧器周界风混合气流量调节阀连接,所述的A层燃烧器上二次风混合气管路与A层燃烧器上二次风混合气流量调节阀连接。
[0006]所述的适用于切圆锅炉的O2与CO2合供的富氧燃烧给风系统,所述的混合气总管路上方与L层燃尽风混合气管路连接,所述的L层燃尽风混合气管路与L层燃尽风混合气流量调节阀连接,所述的混合气总管路贯穿整个管路。
[0007]所述的适用于切圆锅炉的O2与CO2合供的富氧燃烧给风系统,所述的富氧燃烧给风系统为切圆燃烧系统的一角,其他角布置形式与其相同,A层安装有A层燃烧器一次风管路,所述的A层燃烧器一次风管路具有A层燃烧器一次风管路可调缩孔,其中B层、C层、D层、E层、F层的布置于A层相同,H层的布置与L层相同,其中B层、C层、D层、E层、F层的布置于A层相同,H层的布置与L层相同;
所述的混合气总管路路贯穿整个系统,该系统采用二氧化碳携带煤粉,氧气单独向炉内补给,混合气管路中,氧气浓度在25%
‑‑
50%,在补充氧气的同时还能达到冷却燃烧设备的目的;氧气在进入混器罐之前由氧气加热器预热,将氧气预热后再与二氧化碳一同进入混气罐,氧气与二氧化碳经混气罐混合后由混合气总管路向富氧燃烧给风系统供给;加热器前调节阀、氧气加热器后调节阀、氧气加热器旁通管路调节阀均为有截止功能的调节阀,输送氧气的支管与二氧化碳支管在接近喷口位置采用耐高温材料。
[0008]有益效果:1.本专利技术是一种适用于切圆锅炉的O2与CO2合供的富氧燃烧给风系统,该结构解决了现有技术二氧化碳与氧气混合后向燃烧系统供给,二者之间存在130℃左右的温差,直接混合会造成较大的能量损失的问题,具体采用氧气在进入混器罐之前由氧气加热器预热,将氧气预热后再与二氧化碳一同进入混气罐,并且在加热前后通过调节阀控制,实现了煤粉在电站锅炉中的富氧燃烧,且氧气与二氧化碳的量可控。
[0009] 2.本专利技术的结构既能应用于现有电站的富氧燃烧改造,也可在新建机组中直接使用,具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
[0010] 3.本专利技术的氧气和二氧化碳混合后向系统供给,使系统得到的很大程度的简化,同时该结构的外观与火电锅炉现役直流燃烧系统相似,具有便于改造的优点。
[0011] 4.本专利技术的氧气支管与二氧化碳支管在接近喷口位置均采用耐高温材料,能够有效提高产品的使用寿命。
[0012]附图说明:附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13]其中:1、二氧化碳管路,2、二氧化碳流量调节阀,3、氧气管路,4、氧气加热器旁通管路,5、加热器前调节阀,6、氧气加热器后调节阀,7、氧气加热器,8、氧气加热器旁通管路调节阀,9、混气罐,10
‑‑
混合气流量调节阀,11、混合气总管路,12、A层燃烧器下二次风混合气管路,13、A层燃烧器下二次风混合气流量调节阀,14、A层燃烧器一次风管路,15、A层燃烧器一次风管路可调缩孔,16、A层燃烧器周界风混合气管路,17、A层燃烧器周界风混合气流量调节阀,18、A层燃烧器上二次风混合气管路,19、A层燃烧器上二次风混合气流量调节阀,20、L层燃尽风混合气管路,21、L层燃尽风混合气流量调节阀。
[0014]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1:一种适用于切圆锅炉的O2与CO2合供的富氧燃烧给风系统,其组成包括:定位支撑装置,所述的定位支撑装置包括一组镂空条块1,所述的镂空条块为条块板结构,并在条块板中间位置加工出一组异形孔,在条块板上、下位置加工成圆形开孔,定位管2安装在两块镂空条块的圆形开孔之间,并通过焊接固定,所述的定位管内套入换热管3,所述的定位管与所述的换热管之间的单侧间隙为0.1~1mm,一组所述的镂空条块的周边通过焊接与挡圈4固定。
[0015]实施例2:根据实施例1所述的适用于切圆锅炉的O2与CO2合供的富氧燃烧给风系统,所述的氧气加热器旁通管路与所述的氧气管路连接,所述的混合气总管路另一端分别与A层燃烧
器下二次风混合气管路12、A层燃烧器周界风混合气管路16、A层燃烧器上二次风混合气管路18连接,所述的A层燃烧器下二次风混合气管路与A层燃烧器下二次风混合气流量调节阀13连接,所述的A层燃烧器周界风混合气管路与A层燃烧器周界风混合气流量调节阀17连接,所述的A层燃烧器上二次风混合气管路与A层燃烧器上二次风混合气流量调节阀19连接。
[0016]实施例3:根据实施例2所述的适用于切圆锅炉的O2与CO2合供的富氧燃烧给风系统,所述的混合气总管路上方与L层燃尽风混合气管路20连接,所述的L层燃尽风混合气管路与L层燃尽风混合气流量调节阀21连接,所述的混合气总管路贯穿整个管路。
[0017]实施例4:根据实施例2或3所述的适用于切圆锅炉的O2与CO2合供的富氧燃烧给风系统,所述的富氧燃烧给风系统为切圆燃烧系统的一角,其他角布置形式与其相同,A层安装有A层燃烧器一次风管路14,所述的A层燃烧器一次风管路具有A层燃烧器一次风管路可调缩孔15,其中B层、C层、D层、E层、F层的布置于A层相同,H层的布置与L层相同;所述的混合气总管路路贯穿整个系统,该系统采用二氧化碳携带煤粉,氧气单独向炉内补给,混合气管路中,氧气浓度在25%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适用于切圆锅炉的O2与CO2合供的富氧燃烧给风系统,其组成包括:混合气总管路,其特征是:所述的混合气总管路一端通过混合气流量调节阀与混气罐连接,所述的混气罐分别与二氧化碳流量调节阀、氧气加热器后调节阀、氧气加热器旁通管路调节阀连接,所述的二氧化碳流量调节阀与二氧化碳管路连接,所述的氧气加热器后调节阀通过氧气加热器与加热器前调节阀连接,所述的氧气加热器旁通管路调节阀与氧气加热器旁通管路连接,所述的加热器前调节阀与氧气管路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用于切圆锅炉的O2与CO2合供的富氧燃烧给风系统,其特征是:所述的氧气加热器旁通管路与所述的氧气管路连接,所述的混合气总管路另一端分别与A层燃烧器下二次风混合气管路、A层燃烧器周界风混合气管路、A层燃烧器上二次风混合气管路连接,所述的A层燃烧器下二次风混合气管路与A层燃烧器下二次风混合气流量调节阀连接,所述的A层燃烧器周界风混合气管路与A层燃烧器周界风混合气流量调节阀连接,所述的A层燃烧器上二次风混合气管路与A层燃烧器上二次风混合气流量调节阀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适用于切圆锅炉的O2与CO2合供的富氧燃烧...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静杰夏良伟于强栾世建贾庚庞振洲王明昊李伟翟胜兵孙长鑫刘建宏王广猛赵育松张铃卜
申请(专利权)人:哈尔滨锅炉厂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