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度调节系统及计算方法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4103658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7-12 00:00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能源利用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温度调节系统。本发明专利技术中的温度调节系统包括空调单元、集水器、水温调节单元和分水器,空调单元包括多组空调末端,多组空调末端分别对应多个待供热点,多组空调末端的出口端分别与集水器的进口端相连通,水温调节单元的进口端与集水器的出口端相连通,水温调节单元能够对集水器流出的液体进行加热或者制冷,分水器的进口端与水温调节单元的出口端相连通,分水器的出口端分别与多组空调末端的进口端相连通。通过使用本发明专利技术中的温度调节系统,水温调节单元能够将液体进行加热,还能够将液体进行制冷,提升了整体温度调节系统的适用性和通用性,还能够实现温度调节的循环利用,提升了可靠性。提升了可靠性。提升了可靠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温度调节系统及计算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能源利用
,尤其涉及一种温度调节系统及计算方法。

技术介绍

[0002]目前,建筑采暖主要通过燃煤锅炉或燃气锅炉满足,前者存在能耗高、热效率低、污染严重等问题,后者存在燃料供应不稳定、运行费用高和氮氧化物排放高等问题。近年来,随着大气环境形势的日益严峻和我国对环境问题的日益重视,国家相关部门对燃煤锅炉提出了严格的限制要求。建筑空调一般通过分体空调或冷水机组满足,前者存在安装成本高、能效比低、运行费用高等问题,后者仅能制冷,无法制热。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温度调节系统,用以至少解决现有温度调节装置不能同时制冷和制热的问题。
[0004]为达此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0005]一种温度调节系统,包括:
[0006]空调单元,所述空调单元包括多组空调末端,多组所述空调末端分别对应多个待供热点;
[0007]集水器,多组所述空调末端的出口端分别与所述集水器的进口端相连通;
[0008]水温调节单元,所述水温调节单元的进口端与所述集水器的出口端相连通,所述水温调节单元能够对所述集水器流出的液体进行加热或者制冷;
[0009]分水器,所述分水器的进口端与所述水温调节单元的出口端相连通,所述分水器的出口端分别与多组所述空调末端的进口端相连通。
[0010]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水温调节单元包括余热回收机组和第一驱动泵,所述余热回收机组的第一进口端用于与余热产生设备相连通,所述余热回收机组的第二进口端与所述第一驱动泵的出口端相连通,所述余热回收机组的出口端与所述分水器相连通,所述第一驱动泵的进口端与所述集水器相连通。
[0011]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水温调节单元包括第一空气源热泵和第二驱动泵,所述第二驱动泵位于所述集水器与所述第一驱动泵之间,所述第二驱动泵的进口端与所述集水器相连通,所述第二驱动泵的第一出口端与所述第一驱动泵的进口端相连通,所述第二驱动泵的第二出口端与所述第一空气源热泵的进口端相连通,所述第一空气源热泵的出口端与所述分水器相连通。
[0012]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水温调节单元包括第一水源热泵、第一蓄水箱和第二空气源热泵,所述集水器的出口端与所述第一水源热泵的冷凝部的进口端相连通,所述第一水源热泵的冷凝部的出口端与所述分水器相连通,所述第一水源热泵的蒸发部的出口端通过第一蓄水箱与所述第二空气源热泵的进口端相连通,所述第二空气源热泵的出口端通过所述第一蓄水箱与所述第一水源热泵的蒸发部的进口端相连通。
[0013]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水源热泵与所述集水器之间设有第三驱动泵,所述第一蓄水箱与所述第二空气源热泵之间设有第四驱动泵,所述第一蓄水箱与所述第一水源热泵之间设有第五驱动泵。
[0014]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水温调节单元包括第三空气源热泵和第六驱动泵,所述第六驱动泵的进口端与所述集水器相连通,所述第六驱动泵的出口端与所述第三空气源热泵的进口端相连通,所述第三空气源热泵的出口端与所述分水器相连通,所述第三空气源热泵能够对所述集水器流出的液体进行加热或者制冷。
[0015]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水温调节单元包括第二水源热泵和第一冷却塔,所述集水器的出口端与所述第二水源热泵的蒸发部的进口端相连通,所述第二水源热泵的蒸发部的出口端与所述分水器相连通,所述第一冷却塔的进口端与所述第二水源热泵的冷凝部的出口端相连通,所述第一冷却塔的出口端与所述第二水源热泵的冷凝部的进口端相连通。
[0016]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冷却塔与所述第二水源热泵之间设有第七驱动泵。
[0017]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水温调节单元包括第四空气源热泵、第三水源热泵和第二蓄水箱,所述集水器的出口端与所述第三水源热泵的冷凝部的进口端相连通,所述第三水源热泵的冷凝部的出口端与所述分水器相连通,所述第三水源热泵的蒸发部的出口端通过所述第二蓄水箱与所述第四空气源热泵的进口端相连通,所述第四空气源热泵的出口端通过所述第二蓄水箱与所述第三水源热泵的蒸发部的进口端相连通。
[0018]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三水源热泵与所述集水器之间设有第八驱动泵,所述第二蓄水箱与所述第四空气源热泵之间设有第九驱动泵,所述第二蓄水箱与所述第三水源热泵之间设有第十驱动泵。
[0019]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水温调节单元包括第四水源热泵和第二冷却塔,所述集水器的出口端与所述第四水源热泵的蒸发部的进口端相连通,所述第四水源热泵的蒸发部的出口端与所述分水器相连通,所述第二冷却塔的进口端与所述第四水源热泵的冷凝部的出口端相连通,所述第二冷却塔的出口端与所述第四水源热泵的冷凝部的进口端相连通。
[0020]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集水器与所述第四水源热泵之间设有第一水泵,所述第二冷却塔与所述第四水源热泵之间设有第二水泵。
[0021]本专利技术还提出了一种空气源热泵的装机台数值的计算方法,根据上述的温度调节系统进行实施,其特征在于,包括:
[0022]分别获取空气源热泵的采暖负荷和制冷负荷;
[0023]根据采暖负荷和制冷负荷,获得空气源热泵的装机台数值。
[0024]本专利技术还提出了一种空气源热泵的出水温度的计算方法,根据上述的温度调节系统进行实施,其特征在于,包括:
[0025]分别获取多组空气源热泵的出水温度和环境温度;
[0026]根据多组空气源热泵的出水温度和环境温度,获得空气源热泵的实际输入功率模型;
[0027]分别获取多组空气源热泵的出水温度;
[0028]根据多组空气源热泵的出水温度,获得水源热泵的实际制热量模型;
[0029]根据空气源热泵的实际功率输入模型和水源热泵的实际制热量模型,建立优化运行模型;
[0030]获取实际环境温度;
[0031]根据实际环境温度和优化运行模型,计算空气源热泵的出水温度。
[0032]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
[0033]通过使用本专利技术中的温度调节系统,空调单元的多组空调末端能够对多个待供热点进行作用,提升了供温的区域,多组空调末端提供完温度的液体会分别流向集水器进行汇合,并由集水器集中流向下游的水温调节单元,水温调节单元能够将液体进行加热,还能够将液体进行制冷,提升了整体温度调节系统的适用性和通用性,经过加热或制冷后的液体会流向下游的分水器,再由分水器分别流向各个位置的空调末端,进而再次进行供温操作,依次循环,能够实现温度调节的循环利用,提升了可靠性。
附图说明
[0034]图1是本专利技术温度调节系统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35]图2是本专利技术温度调节系统的第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36]图3是本专利技术温度调节系统的第二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37]图4是本专利技术温度调节系统的第三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38]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温度调节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空调单元(10),所述空调单元(10)包括多组空调末端,多组所述空调末端分别对应多个待供热点;集水器(20),多组所述空调末端的出口端分别与所述集水器(20)的进口端相连通;水温调节单元,所述水温调节单元的进口端与所述集水器(20)的出口端相连通,所述水温调节单元能够对所述集水器(20)流出的液体进行加热或者制冷;分水器(40),所述分水器(40)的进口端与所述水温调节单元的出口端相连通,所述分水器(40)的出口端分别与多组所述空调末端的进口端相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温度调节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水温调节单元包括余热回收机组(31)和第一驱动泵(71),所述余热回收机组(31)的第一进口端用于与余热产生设备相连通,所述余热回收机组(31)的第二进口端与所述第一驱动泵(71)的出口端相连通,所述余热回收机组(31)的出口端与所述分水器(40)相连通,所述第一驱动泵(71)的进口端与所述集水器(20)相连通。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温度调节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水温调节单元包括第一空气源热泵(321)和第二驱动泵(72),所述第二驱动泵(72)位于所述集水器(20)与所述第一驱动泵(71)之间,所述第二驱动泵(72)的进口端与所述集水器(20)相连通,所述第二驱动泵(72)的第一出口端与所述第一驱动泵(71)的进口端相连通,所述第二驱动泵(72)的第二出口端与所述第一空气源热泵(321)的进口端相连通,所述第一空气源热泵(321)的出口端与所述分水器(40)相连通。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温度调节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水温调节单元包括第一水源热泵(331)、第一蓄水箱(341)和第二空气源热泵(322),所述集水器(20)的出口端与所述第一水源热泵(331)的冷凝部的进口端相连通,所述第一水源热泵(331)的冷凝部的出口端与所述分水器(40)相连通,所述第一水源热泵(331)的蒸发部的出口端通过第一蓄水箱(341)与所述第二空气源热泵(322)的进口端相连通,所述第二空气源热泵(322)的出口端通过所述第一蓄水箱(341)与所述第一水源热泵(331)的蒸发部的进口端相连通。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温度调节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水源热泵(331)与所述集水器(20)之间设有第三驱动泵(73),所述第一蓄水箱(341)与所述第二空气源热泵之间设有第四驱动泵(74),所述第一蓄水箱(341)与所述第一水源热泵(331)之间设有第五驱动泵(75)。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温度调节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水温调节单元包括第三空气源热泵和第六驱动泵(76),所述第六驱动泵(76)的进口端与所述集水器(20)相连通,所述第六驱动泵(76)的出口端与所述第三空气源热泵的进口端相连通,所述第三空气源热泵的出口端与所述分水器(40)相连通,所述第三空气源热泵能够对所述集水器(20)流出的液体进行加热或者制冷。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温度调节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水温调节单元包括第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允向艳蕾刘自学刘东东郭金良王浩李佳佳张泽飞陈建刚殷卫峰闫文瑞何海军曾鑫赵静武广龙赵子东马洪洲
申请(专利权)人:中煤科工天津清洁能源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