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污水处理后再生利用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4101963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7-11 23:39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废水处理领域,具体涉及海绵城市污水处理后再生利用系统,包括搅拌室、真空室、澄清池,搅拌室将污水和絮凝剂混合后持续送至真空室,真空室上方设置有真空泵和排气阀;澄清池底部设置有多个污水管,每个污水管均为环形,且每个污水管均与真空室底部连通;每个污水管上侧均设置有多个均匀分布的喷水口;多个污水管不均匀分布且间距较小的部分上方为密集区,间距较大的部分上方为分散区;导致密集区的悬浮层高度大于分散区的悬浮层高度;并将污泥收集池的进污口朝向密集区,有利于悬浮层的泥水进入污泥收集池,且清水层的出水管设置于分散区上方,使得清水从悬浮层含量较少的分散区上方排出,避免排出的清水不干净。净。净。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海绵城市污水处理后再生利用系统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废水处理领域,具体涉及海绵城市污水处理后再生利用系统。

技术介绍

[0002]为使污水达到排放标准或再次使用的水质要求,需要对污水进行净化处理,其中沉淀是常规净水处理工艺中的重要环节之一,利用悬浮层中的泥渣对原水中悬浮颗粒的接触絮凝作用来去除原水中悬浮杂质,具有占地面积小、处理效果好、生产效率高、布水较均匀以及节省药剂等特点。现有技术中,使悬浮层有规律的上下运动,将泥水进行分离,但存在悬浮层的固液混合物排出效率不高,排出的清水不干净的情况。

技术实现思路

[0003]专利技术人发现,现有技术中,悬浮层和清水层的排出位置比较接近,导致悬浮层上下移动时与清水混合,使得排出的固液混合物中杂质含量不高且清水中易混合杂质。
[0004]本专利技术提供海绵城市污水处理后再生利用系统,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固液混合物排出效率不高且排出清水不干净的问题。
[0005]本专利技术的海绵城市污水处理后再生利用系统采用如下技术方案:海绵城市污水处理后再生利用系统包括搅拌室、真空室、澄清池,搅拌室将污水和絮凝剂混合后持续送至真空室,真空室上方设置有真空泵和排气阀,真空泵用于对真空室的水面上方的空腔抽取真空,排气阀在真空泵开启状态下间歇开启和关闭;澄清池底部设置有多个污水管,每个污水管均为环形,且每个污水管的一端与真空室底部连通,另一端封闭;每个污水管上侧均设置有多个均匀分布的喷水口;多个污水管从内向外依次套接,且多个污水管的直径从内向外依次增大;多个污水管的一侧的间距小于另一侧的间距,且污水管间距较小的部分上方为密集区,间距较大的部分上方为分散区;澄清池内还设置有污泥收集池,污泥收集池侧壁开设有进污口,且进污口朝向密集区;澄清池侧壁且分散区的上方设置有出水管,出水管的高度高于进污口。
[0006]进一步地,污水管的与真空室底部连通的一端为首端,污水管的封闭的一端为末端;喷水口倾设置,喷水口使污水管内的污水从下往上且从污水管的首端向污水管的末端方向喷出。
[0007]进一步地,多个污水管的首端的间距和多个污水管的末端的间距均小于多个污水管的中部的间距,使得多个污水管的首端和末端处上方为密集区,多个污水管的中部上方为分散区。
[0008]进一步地,搅拌室内设置有扇叶,扇叶转动安装于搅拌室内。
[0009]进一步地,海绵城市污水处理后再生利用系统还包括缓冲室,缓冲室位于搅拌室和真空室之间,且搅拌室内的污水水位达到第一预设高度后溢出至缓冲室;缓冲室底部设置有进水管,缓冲室内的污水通过进水管进入真空室。
[0010]进一步地,污泥收集池有两个,分别位于污水管密集区的两侧,且两个污泥收集池
上的进污口高度相等,均朝向密集区。
[0011]进一步地,污泥收集池内设置有抽污管,抽污管在污泥收集池内污泥量积累至预设值时将污泥抽出。
[0012]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的海绵城市污水处理后再生利用系统通过多个污水管的不均匀分布,使得澄清池内悬浮层的分布不均匀,且密集区的悬浮层高度大于分散区的悬浮层高度;并将污泥收集池的进污口朝向密集区,有利于悬浮层的泥水进入污泥收集池,且清水层的出水管设置于分散区上方,使得清水从悬浮层含量较少的分散区上方排出,避免排出的清水不干净。
[0013]进一步地,喷水口倾设置,使得污水管内的污水从下往上且从污水管的首端向污水管的末端方向喷出,促使悬浮层从分散区向密集区移动,进而使分散区悬浮层的固液混合物排出。
附图说明
[0014]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5]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海绵城市污水处理后再生利用系统的实施例整体结构俯视图;图2为图1的A

A向剖视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海绵城市污水处理后再生利用系统的实施例整体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的海绵城市污水处理后再生利用系统的实施例整体结构正视图;图5为图4的B

B向剖视图;图中:100、搅拌室;110、扇叶;200、缓冲室;210、进水管;300、真空室;310、真空泵;320、排气阀;330、密封盖;340、梯子;400、澄清池;410、污水管;411、喷水口;420、污泥收集池;421、进污口;422、抽污管;430、出水管。
具体实施方式
[0016]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
[0017]本专利技术的海绵城市污水处理后再生利用系统的实施例,如图1至图5所示,包括搅拌室100、真空室300、澄清池400,污水持续进入搅拌室100并在搅拌室100内与絮凝剂混合,搅拌室100将污水和絮凝剂混合后持续送至真空室300,真空室300上端设置有密封盖330,密封盖330上安装有真空泵310和排气阀320,真空泵310用于对真空室300的液面上方的空腔抽取真空,排气阀320在真空泵310开启状态下间歇开启和关闭;且真空室300内设置有可进入底部的梯子340。
[0018]澄清池400底部设置有多个污水管410,每个污水管410均为环形,且每个污水管
410的一端与真空室300底部连通,另一端封闭;每个污水管410上侧均设置有多个均匀分布的喷水口411;真空室300内的污水通过污水管410上的喷水口411进入澄清池400,并在澄清池400内分成悬浮层和清水层,其中,清水层位于悬浮层上方;多个污水管410从内向外依次套接,且多个污水管410的直径从内向外依次增大;多个污水管410的一侧的间距小于另一侧的间距,且污水管410间距较小的部分上方为密集区,间距较大的部分上方为分散区;由于喷水口411在污水管410上均匀分布,使得密集区的喷水口411的分布密度大于分散区喷水口411的分布密度,进而使密集区的悬浮层高度大于分散区的悬浮层高度;澄清池400内还设置有污泥收集池420,污泥收集池420侧壁开设有进污口421,且进污口421朝向密集区,悬浮层的固体混合物从进污口421进入污泥收集池420;澄清池400侧壁且分散区的上方设置有出水管430,出水管430的高度高于进污口421.清水层的水流从出水管430排出。
[0019]澄清池400内液面高度与真空室300内液面高度相等时,真空泵310开启将真空室300内液面上方的空腔抽至真空,同时排气阀320处于关闭状态,进入真空室300内的污水不再向澄清池400流动,导致真空室300内液面升高,至真空室300内液面升高第二预设高度,排气阀320打开,真空室300内的污水进入澄清池40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海绵城市污水处理后再生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搅拌室、真空室、澄清池,搅拌室将污水和絮凝剂混合后持续送至真空室,真空室上方设置有真空泵和排气阀,真空泵用于对真空室的水面上方的空腔抽取真空,排气阀在真空泵开启状态下间歇开启和关闭;澄清池底部设置有多个污水管,每个污水管均为环形,且每个污水管的一端与真空室底部连通,另一端封闭;每个污水管上侧均设置有多个均匀分布的喷水口;多个污水管从内向外依次套接,且多个污水管的直径从内向外依次增大;多个污水管的一侧的间距小于另一侧的间距,且污水管间距较小的部分上方为密集区,间距较大的部分上方为分散区;澄清池内还设置有污泥收集池,污泥收集池侧壁开设有进污口,且进污口朝向密集区;澄清池侧壁且分散区的上方设置有出水管,出水管的高度高于进污口。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海绵城市污水处理后再生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污水管的与真空室底部连通的一端为首端,污水管的封闭的一端为末端;喷水口倾设置,喷水口使污水管内的污水从下往上且从污水管的首端向污水管的末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姜忠峰刘太崔弼峰吴丽梁峰宋丰明田俊峰刘佳妍
申请(专利权)人:河南城建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