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石墨烯玻璃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101018 阅读:5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7-11 23:26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石墨烯玻璃,包括石墨烯玻璃层,石墨烯玻璃层的两侧均连接于防光膜的一面,防光膜包括防蓝光颗粒层和防紫外线层,防蓝光颗粒层和防紫外线层之间设置有防蓝光材料层,防光膜的另一面连接有钢化玻璃层,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设置的增韧母粒,有助于提高成品的韧性和抗冲击性能,通过设置的沸石,仅有利于提高有机玻璃的抗裂强度,也提高整体受力性能,且粘结强度高,可防止玻璃破碎后四处飞溅,有助于提高整体玻璃的安全性能,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制备出的石墨烯玻璃,其自身较薄,具有较高的抗压抗击打性能,同时其强度高,且其韧性较高,抗弯曲性能高,使用寿命长,安全性高,大大的提高了其实用性,综合性能优越。综合性能优越。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石墨烯玻璃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石墨烯
,特别是一种石墨烯玻璃。

技术介绍

[0002]玻璃是非晶无机非金属材料,一般是用多种无机矿物(如石英砂、硼砂、硼酸、重晶石、碳酸钡、石灰石、长石、纯碱等)为主要原料,另外加入少量辅助原料制成的。它的主要成分为二氧化硅和其他氧化物。普通玻璃的化学组成是Na2SiO3、CaSiO3、SiO2 或Na2O
·
CaO
·
6SiO2等,主要成分是硅酸盐复盐,是一种无规则结构的非晶态固体。广泛应用于建筑物,用来隔风透光,属于混合物。另有混入了某些金属的氧化物或者盐类而显现出颜色的有色玻璃,和通过物理或者化学的方法制得的钢化玻璃等。有时把一些透明的塑料(如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也称作有机玻璃。石墨烯具有优异的光学、电学、力学特性,在材料学、微纳加工、能源、生物医学和药物传递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被认为是一种未来革命性的材料。石墨烯常见的粉体生产的方法为机械剥离法、氧化还原法、SiC外延生长法,薄膜生产方法为化学气相沉积法。
[0003]目前现有的普通玻璃不具有较高的抗压抗击打性能,其本身较脆,强度低,易损坏,且普通玻璃韧性较差,当普通玻璃达到一定弯折程度时,直接会崩坏。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石墨烯玻璃,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0005]包括石墨烯玻璃层,所述石墨烯玻璃层的两侧均连接于防光膜的一面,所述防光膜包括防蓝光颗粒层和防紫外线层,所述防蓝光颗粒层和防紫外线层之间设置有防蓝光材料层,所述防光膜的另一面连接有钢化玻璃层。
[0006]进一步地,所述石墨烯玻璃层的制备方法包括:
[0007]S1:取出石英石、石灰石、长石、方解石、硼砂与沸石原料,并将其分别投入粉碎机中进行粉碎,从而获得粉碎状原料;
[0008]S2:将S1步骤中制备的粉碎状原料,分别放入超声波清洗机内部进行清洗,清洗后对其进行干燥,然后对干燥后的原料进行除铁操作,从而获得洁净粉碎状原料;
[0009]S3:将S2步骤中制备的洁净粉碎状原料,分别放入研磨机内部进行研磨,并将研磨后的原料经200目过滤网进行过滤,从而获得粉末状原料;
[0010]S4:取出S3步骤中制备的粉末状原料,具体如下:石英砂60份、石灰石5份、长石10 份、方解石25份、硼砂50份与沸石15份,同时取出纯碱30份,然后将取得原料全部投入搅拌机中进行搅拌,直至搅拌均匀,从而获得混合物A;
[0011]S5:取出聚丙烯65份、增韧剂15份和抗氧剂0.3份,并将取出的原料投入搅拌机中进行搅拌,直至搅拌均匀,将搅拌获得的混合物投入螺杆挤出机,进行加热挤出造粒,从而获得增韧母粒;
[0012]S6:取出S5步骤中制备的增韧母粒35份,并将其投入研磨机中进行研磨,并通过200 目过滤网进行过滤,从而获得粉末状增韧母粒;
[0013]S7:取出S4步骤中制备的混合物A和S6步骤中制备的粉末状增韧母粒,并将二者放入搅拌机中进行搅拌,直至搅拌均匀,从而获得混合物B;
[0014]S8:将S7步骤中制备的混合物B放入搅拌机中,并向搅拌机内部加入适量的去离子水进行搅拌,然后依次向搅拌机内加入脱色剂50份与澄清剂40份,搅拌10分钟后并向搅拌机内部加入石墨烯粉55份,直至搅拌均匀,从而获得混合浆液A;
[0015]S9:将S8步骤中制备的混合浆液A经过滤网过滤掉颗粒状物料,从而获得混合浆料C;
[0016]S10:将S9步骤中制备的混合浆料C放入真空烘干机中进行烘干,获得复合粉末;
[0017]S11:将S10步骤中制备的复合粉末放入窑炉中进行加热,获得熔融体,并将熔融体放入模具中进行铸造成型,成型后的玻璃放入经过退火装置进行退火、冷却,获得石墨烯玻璃层。
[0018]进一步地,所述S4步骤中搅拌机的,所述S7步骤中的搅拌机转速为500

800转每分钟,且搅拌机搅拌的时间在15

20分钟,所述S8步骤中的搅拌机转速为500

800转每分钟,且搅拌机搅拌的时间在45

60分钟。
[0019]进一步地,所述S5步骤中的搅拌机转速为500

800转每分钟,且搅拌机搅拌的时间在 15

20分钟,所述S5步骤中的螺杆挤出机在190

250℃的条件下进行挤出造粒。
[0020]进一步地,所述S10步骤中的真空烘干机的加热温度为80~120℃。
[0021]进一步地,所述S11步骤中窑炉的加热温度在1900

2100℃之间,且加热时间在40

45 小时。
[0022]进一步地,所述钢化玻璃层的制备方法包括:A1:玻璃原片预处理,将玻璃原片安装设
[0023]计要求进行切割、磨边或钻孔等处理;
[0024]A2:钢化处理,先使玻璃软化,然后依次进行预冷、急冷处理;
[0025]A3:镀膜,在步骤2的钢化玻璃的表面镀上防尘膜。
[0026]进一步地,所述步骤A2中的钢化处理的方法为:
[0027]1、先将玻璃置于钢化炉中加入,保持钢化炉内温度为670

770℃,按每1mm玻璃厚度加热时间为40s进行加热;
[0028]2、迅速的将步骤1中的玻璃取出,然后进行预冷处理,预冷处理包括风冷却和喷液冷却,向玻璃两侧通风,利用低温高速气流对玻璃进行均匀淬冷,同时,向玻璃表面喷洒冷却液;
[0029]3、将经过步骤2后的玻璃进行急冷处理,将玻璃放入急冷槽中,该急冷槽内盛装有水和有机溶液,有机溶液浮于水面上,能够通过急冷的方式制备出钢化玻璃;
[0030]4、将钢化玻璃放在清洗机中清洗,保持水温为20

40℃,清洗结束后,再将玻璃放入烘干机中烘干,烘干温度为200

220℃。
[003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的有益效果为:
[0032]本专利技术通过设置的增韧母粒,有助于提高成品的韧性和抗冲击性能,通过设置的沸石,仅有利于提高有机玻璃的抗裂强度,也提高整体受力性能,且粘结强度高,可防止玻
璃破碎后四处飞溅,有助于提高整体玻璃的安全性能,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制备出的石墨烯玻璃,其自身较薄,具有较高的抗压抗击打性能,同时其强度高,不易损坏,且其韧性较高,抗弯曲性能高,不易折断损坏,使用寿命长,安全性高,大大的提高了其实用性,综合性能优越,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具体实施方式
[0033]现详细描述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
[0034]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一种石墨烯玻璃,包括石墨烯玻璃层,所述石墨烯玻璃层的两侧均连接于防光膜的一面,所述防光膜包括防蓝光颗粒层和防紫外线层,所述防蓝光颗粒层和防紫外线层之间设置有防蓝光材料层,所述防光膜的另一面连接有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石墨烯玻璃,其特征在于:包括石墨烯玻璃层,所述石墨烯玻璃层的两侧均连接于防光膜的一面,所述防光膜包括防蓝光颗粒层和防紫外线层,所述防蓝光颗粒层和防紫外线层之间设置有防蓝光材料层,所述防光膜的另一面连接有钢化玻璃层。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石墨烯玻璃,其特征在于:所述石墨烯玻璃层的制备方法包括:S1:取出石英石、石灰石、长石、方解石、硼砂与沸石原料,并将其分别投入粉碎机中进行粉碎,从而获得粉碎状原料;S2:将S1步骤中制备的粉碎状原料,分别放入超声波清洗机内部进行清洗,清洗后对其进行干燥,然后对干燥后的原料进行除铁操作,从而获得洁净粉碎状原料;S3:将S2步骤中制备的洁净粉碎状原料,分别放入研磨机内部进行研磨,并将研磨后的原料经200目过滤网进行过滤,从而获得粉末状原料;S4:取出S3步骤中制备的粉末状原料,具体如下:石英砂60份、石灰石5份、长石10份、方解石25份、硼砂50份与沸石15份,同时取出纯碱30份,然后将取得原料全部投入搅拌机中进行搅拌,直至搅拌均匀,从而获得混合物A;S5:取出聚丙烯65份、增韧剂15份和抗氧剂0.3份,并将取出的原料投入搅拌机中进行搅拌,直至搅拌均匀,将搅拌获得的混合物投入螺杆挤出机,进行加热挤出造粒,从而获得增韧母粒;S6:取出S5步骤中制备的增韧母粒35份,并将其投入研磨机中进行研磨,并通过200目过滤网进行过滤,从而获得粉末状增韧母粒;S7:取出S4步骤中制备的混合物A和S6步骤中制备的粉末状增韧母粒,并将二者放入搅拌机中进行搅拌,直至搅拌均匀,从而获得混合物B;S8:将S7步骤中制备的混合物B放入搅拌机中,并向搅拌机内部加入适量的去离子水进行搅拌,然后依次向搅拌机内加入脱色剂50份与澄清剂40份,搅拌10分钟后并向搅拌机内部加入石墨烯粉55份,直至搅拌均匀,从而获得混合浆液A;S9:将S8步骤中制备的混合浆液A经过滤网过滤掉颗粒状物料,从而获得混合浆料C;S10:将S9步骤中制备的混合浆料C放入真空烘干机中进行烘干,获得复合粉末;S11:将S10步骤中制备的复合粉末放入窑炉中进行加热,获得熔融体,并将熔融体放入模具中进行铸造成型,成型后的玻璃放入经过退火装置进行退火、冷却,获得石墨烯玻璃层。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石墨烯玻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付小华
申请(专利权)人:福建铵马运动装备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