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星动力系统热控制方法及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4095136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7-11 22:07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卫星动力系统热控制方法及系统。基于动力系统安装在一个单独的动力舱,采用的设计方法为整个舱外表面包覆外热流隔离组件;部分推力器在舱外需包覆外热流隔离组件;设计补偿加热器保障电磁阀的温度水平;舱外管路和支架包覆外热流隔离组件;动力舱内不作任何热控处理。本发明专利技术采用小卫星动力系统热控制方法,可减少舱内部件加热器和外热流隔离组件的设计,其功耗和质量有了较大幅度的减少,达到了缩短研制周期和减少研制经费的目的;采用小卫星动力系统热控制方法,对于新型低温动力剂条件下动力系统优化设计提供了热设计基础;满足了设计简单、研制周期快速的设计要求,可靠性好、设计灵活。设计灵活。设计灵活。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卫星动力系统热控制方法及系统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航天器热控制的
,具体地,涉及卫星动力系统热控制方法,尤其涉及一种小卫星动力系统热控制方法。

技术介绍

[0002]近年来随着电子集成技术和有效载荷小型化技术的进步,小卫星凭借其较高的技术集成、造价低、研制周期短等特点,取得了飞速发展。研制高性能有效载荷和低成本的小卫星,将对空间技术的进步起到技术牵引和支撑的作用。
[0003]动力系统作为卫星姿态轨道控制分系统的执行机构,主要任务是根据姿态轨道控制需要,提供速率阻尼、初始轨道捕获、轨道保持、轨道机动和姿态保持等任务所需的力或力矩,以确保卫星任务的完成。动力舱由自锁阀、贮箱、加排阀、压力传感器、推力器,以及过滤器、管路、支架等直属件组成,为了保障动力舱在轨正常工作,各个组件须要满足一定的温度指标。
[0004]目前传统卫星设计中动力系统主要的热控设计为:对贮箱安装补偿加热器后包覆外热流隔离组件,其他重要组件缠绕加热带后包覆外热流隔离组件,然后再进行整星的单机安装工作。这种设计对于功耗、质量有较高的要求,对于整星的研制流程和研制周期有较大的影响,不利于现代卫星的发展需要。为了解决上述问题,需要发展一种设计简单、研制周期快速的小卫星动力系统热控制方法。
[0005]在公告号为CN102303710B的专利文献中公开了一种小卫星通用推进舱,包括上法兰、下法兰、储箱支架、发动机支架和壳体,上法兰和下法兰分别位于壳体的两个端面上,上法兰与电子舱连接,下法兰为星箭对接面。壳体为桁条结构组成的中空的圆台形结构外加铝蒙皮,储箱支架位于壳体的内侧中间偏下部位。储箱支架为上表面光滑、下表面布有加强筋的盖状结构,中心处开有离子推力器管路出口,储箱支架在推进舱本体坐标系YOZ平面的

Y轴和

Z轴所在象限与坐标轴成45
°
的方向位置开有肼瓶安装孔,储箱支架的上表面为设备及管路铺设的安装面。壳体与推进舱本体坐标系Y轴和Z轴的四个交点处各装有一个发动机支架,其中与Y轴两个交点处的支架为正装发动机支架,与Z轴两个交点处的支架为斜装发动机支架。
[0006]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专利技术人认为上述方案主要介绍推进舱的结构和功能涉及,未涉及到热控制方面,且未能适应新型动力剂条件下动力系统的热设计问题,在传统动力剂条件下,动力系统对于热控温度要求较高,此条件下热控系统为了满足设计要求资源消耗大,不利于资源利用;且动力系统热控方法设计复杂,安装繁琐;且重量大、安装复杂,用于动力系统温度的控制,代价较大。因此,需要提出一种技术方案以改善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7]针对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卫星动力系统热控制方法及系统。
[0008]根据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卫星动力系统热控制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0009]步骤S1:对卫星的动力舱进行热设计;
[0010]步骤S2:对动力舱外侧板进行热设计;
[0011]步骤S3:对支架管路进行热设计;
[0012]步骤S4:完成卫星动力系统的热控制。
[0013]优选地,所述步骤S1包括隔离仓内和舱外进行辐射热交换,舱内侧板表面包覆外热流隔离组件,动力舱内侧板表面包覆外热流隔离组件,舱内其他部分不作任何热控处理。
[0014]优选地,所述方法还包括采用补偿电加热器对舱外电磁阀进行热量补偿。
[0015]优选地,所述补偿电加热器粘贴于舱外电磁阀表面上。
[0016]优选地,所述步骤S2包括对动力舱外侧板的外表面全包覆外热流隔离组件;
[0017]所述步骤S3包括对支架管路的外表面全包覆外热流隔离组件。
[0018]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卫星动力系统热控制系统,所述系统包括如下模块:
[0019]模块M1:对卫星的动力舱进行热设计;
[0020]模块M2:对动力舱外侧板进行热设计;
[0021]模块M3:对支架管路进行热设计;
[0022]模块M4:完成卫星动力系统的热控制。
[0023]优选地,所述模块M1包括隔离仓内和舱外进行辐射热交换,舱内侧板表面包覆外热流隔离组件,动力舱内侧板表面包覆外热流隔离组件,舱内其他部分不作任何热控处理。
[0024]优选地,所述系统还包括采用补偿电加热器对舱外电磁阀进行热量补偿。
[0025]优选地,所述补偿电加热器粘贴于舱外电磁阀表面上。
[0026]优选地,所述模块M2包括对动力舱外侧板的外表面全包覆外热流隔离组件;
[0027]所述模块M3包括对支架管路的外表面全包覆外热流隔离组件。
[002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如下的有益效果:
[0029]1、本专利技术采用小卫星动力系统热控制方法,可减少舱内部件加热器和外热流隔离组件的设计,其功耗和质量有了较大幅度的减少,达到了缩短研制周期和减少研制经费的目的;
[0030]2、本专利技术采用小卫星动力系统热控制方法,对于新型低温动力剂条件下动力系统优化设计提供了热设计基础;
[0031]3、本专利技术满足了设计简单、研制周期快速的设计要求,可靠性好、设计灵活。
附图说明
[0032]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0033]图1为本专利技术采用小卫星动力系统热控制方法的动力舱构型俯视图;
[0034]图2为本专利技术采用小卫星动力系统热控制方法的动力舱构型主视图。
[0035]舱内部件1
ꢀꢀꢀꢀꢀꢀꢀꢀꢀꢀꢀꢀꢀꢀꢀꢀꢀꢀꢀꢀꢀꢀꢀꢀꢀ
动力舱外侧板和支架管路3
[0036]舱外电磁阀2
具体实施方式
[0037]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详细说明。以下实施例将有助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进一步理解本专利技术,但不以任何形式限制本专利技术。应当指出的是,对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专利技术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化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
[0038]参照图1和图2,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小卫星动力系统热控制方法。基于动力系统安装在一个单独的动力舱,采用的设计方法为整个舱外表面包覆外热流隔离组件;部分推力器在舱外需包覆外热流隔离组件;设计补偿加热器保障电磁阀的温度水平;舱外管路和支架包覆外热流隔离组件;动力舱内不作任何热控处理。在新型低温动力剂的基础上采用上述专利技术,可以解决卫星动力系统的温控要求。
[0039]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小卫星动力系统热控制方法,包括对卫星的动力舱进行热设计,包括如下步骤:
[0040]步骤S1:隔绝舱内和舱外辐射热交换,舱内侧板表面均包覆外热流隔离组件,使舱内部件1温度分布均匀,动力舱内侧板表面均包覆外热流隔离组件,舱内其他部分不作任何热控处理;步骤S2:采用补偿电加热器对舱外电磁阀2进行热量补偿;补偿电加热器粘贴于舱外电磁阀2表面上;步骤S3:动力舱外侧板和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卫星动力系统热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步骤S1:对卫星的动力舱进行热设计;步骤S2:对动力舱外侧板进行热设计;步骤S3:对支架管路进行热设计;步骤S4:完成卫星动力系统的热控制。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卫星动力系统热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1包括隔离仓内和舱外进行辐射热交换,舱内侧板表面包覆外热流隔离组件,动力舱内侧板表面包覆外热流隔离组件,舱内其他部分不作任何热控处理。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卫星动力系统热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采用补偿电加热器对舱外电磁阀(2)进行热量补偿。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卫星动力系统热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补偿电加热器粘贴于舱外电磁阀(2)表面上。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卫星动力系统热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2包括对动力舱外侧板的外表面全包覆外热流隔离组件;所述步骤S3包括对支架管路的外表面全包覆外热流隔离组件。6.一种...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占胜周砚耕赵吉喆杜嘉旻靳春帅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卫星工程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