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柱间连接型自复位变摩擦阻尼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093348 阅读:59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7-11 21:43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柱间连接型自复位变摩擦阻尼器,包括上T形内板、下T形内板、外板、碟簧、螺母、腹板连接螺栓、上连接螺栓和下连接螺栓。T形内板和两侧外板通过螺栓连接固定,T形内板和外板上均加工有可贴合的坡面,当T形内板与外板发生水平方向相对移动时,两侧外板向外移动,碟簧受压变形。碟簧变形产生的压力引起坡面之间的法向力,进而产生摩擦力,同时碟簧变形产生的压力大小随变形量的变化而变化,实现了变摩擦机制。本发明专利技术外板的内侧和T形内板的腹板两侧均加工有纵向坡面,地震引起的结构层间位移使T形内板和外板发生水平相对移动,碟簧受压变形,同时碟簧变形产生的压力大小随变形量的变化而变化,实现了变摩擦机制。实现了变摩擦机制。实现了变摩擦机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柱间连接型自复位变摩擦阻尼器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新型柱间连接型自复位变摩擦阻尼器,本专利技术属于土木工程的结构消能减震


技术介绍

[0002]消能减震技术是一种常用的结构被动控制方法,通过在结构体系中安装耗能构件或耗能装置消耗地震能量,可有效减小结构的地震反应,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减轻结构的损伤。与支撑型阻尼器相比,墙式阻尼器通过上下墙体/支墩与结构的上下层梁连接,具有构造简单、布置灵活、节省建筑空间和不影响梁柱节点等优势。常见墙式阻尼器中的关键消能装置有剪切型金属阻尼器、粘滞阻尼器和摩擦阻尼器等。然而,这些墙式阻尼器都不具有自复位性能,无法控制结构的震后残余变形,会影响结构的震后使用功能,进而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和时间损失。
[0003]为了克服上述缺点,本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墙式自复位滑动摩擦阻尼器,该专利技术利用坡面变摩擦机制消耗地震能量,结合碟簧实现自复位,可与结构墙式连接,兼具消能能力和自复位性能,在消能减震的同时有效减小结构残余变形,提高抗震韧性。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了克服传统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柱间连接型自复位变摩擦阻尼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上T形内板(1)、下T形内板(2)、外板(3)、碟簧(4)、螺母(5)、腹板连接螺栓(6)、上连接螺栓(7)和下连接螺栓(8);上T形内板(1)与下T形内板(2)腹板两侧加工有多个连续纵向坡面和横向长槽孔;上T形内板(1)与下T形内板(2)翼缘两侧加工有第一螺栓孔和第二螺栓孔;外板(3)的内侧加工有多个连续纵向坡面(15)和第三螺栓孔(16);该阻尼器由一块上T形内板(1)、一块下T形内板(2)和两块外板(3)组成,两块外板(3)拼装在上T形内板(1)与下T形内板(2)两侧,上T形内板(1)与下T形内板(2)腹板两侧的第一坡面、与外板(3)长边外侧的第二坡面(15)相吻合;腹板连接螺栓(6)穿过两块外板(3)上的第三螺栓孔(16)、T形内板上的长槽孔和碟簧(4),两侧通过螺母(5)固定于外板(3)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柱间连接型自复位变摩擦阻尼器,其特征在于:柱间连接型自复位变摩擦阻尼器与墙式连接结构中,上连接螺栓(7)穿过上T形内板(1)翼缘两侧的螺栓孔(11)与上连接墙螺栓连接,下连接螺栓(8)穿过下T形内板(2)翼缘两侧的螺栓孔(14)与下连接墙螺栓连接;当结构遭遇地震水平荷载,T形内板将与外板(3)发生水平方向相对移动,由于T形内板与外板(3)是通过第一坡面和第二坡面(15)贴合在一起,水平方向的相对移动将引起两侧外板(3)向外移动,间距增大,进而使得碟簧(4)受压变形,T形内板腹板两侧的长槽孔避免当T形内板将与外板(3)发生相对错动时腹板连接螺栓(6)受到剪切;碟簧(...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邱灿星曹永平刘家旺杜修力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工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