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机串并联混合冷却流道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电机冷却
,更具体的说,涉及一种电机串并联混合冷却流道结构。
技术介绍
[0002]目前,随着电机向高功率密度、小型化发展就会导致电机内部温升过高,影响电机的安全性,因此对电机采取合理的散热措施就尤为重要,其中应用较为广泛的散热方式为机壳内设置流道进行水冷冷却。
[0003]传统的机壳流道按结构可分为两种,分别是并联结构和串联结构。传统的并联流道冷却液动能损失较小,但冷却液极易出现分布不均导致冷却性能降低,不能有效地带走电机内产生的热量;传统的串联流道散热效果较好,但冷却液动能损失较大,若加大进液口的压力会不可避免的增大进出口压降,影响流道结构的可靠性,并加大水泵功耗。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使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机串并联混合冷却流道结构,以解决上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机串并联混合冷却流道结构,包括进液口1、出液口2、6个连接流道3、8个由连接流道3连通且间隔设置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机串并联混合冷却流道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进液口(1)、出液口(2)、6个连接流道(3)、8个由连接流道(3)连通且间隔设置的环形流道(4),6个连接流道(3)分别为第一连接流道(31)、第二连接流道(32)、第三连接流道(33)、第四连接流道(34)、第五连接流道(35),第六连接流道(36),8个环形流道(4)分别为第一环形流道(41)、第二环形流道(42)、第三环形流道(43)、第四环形流道(44)、第五环形流道(45)、第六环形流道(46)、第七环形流道(47)及第八环形流道(48);所述进液口(1)、出液口(2)分别布置在第一连接流道(31)及第六连接流道(36)的中部,第一环形流道(41)和第二环形流道(42)通过第一连接流道(31)及第二连接流道(32)连通,形成第一组并联流道;第三环形流道(43)、第四环形流道(44)通过第二连接流道(32)及第三连接流道(33)连通,形成第二组并联流道;第七环形流道(47)及第八环形流道(48)通过第五连接流道(35)及第六连接流道(36)连通,形...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