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直流电弧炉底电极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067640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7-06 22:09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直流电弧炉底电极结构,包括外壳、隔热耐火层、镁碳导电底座和碳棒,所述外壳的下端固定连接有支撑腿,所述外壳的内部固定连接有隔热耐火层,所述隔热耐火层的内部设置有镁碳导电底座,所述隔热耐火层的左右两端皆设置有固定机构,所述隔热耐火层的下端通过连接组件安装有碳棒,所述碳棒的上端插设在镁碳导电底座的底部。本申请通过设置有固定机构,在镁碳导电底座使用较长时间后,通过转动旋钮使得螺纹杆转动,继而带动固定卡块从第一卡槽上移开,此时可以将镁碳导电底座从隔热耐火层内取出,从而可以更换一个新的镁碳导电底座,无需对炉底整体进行更换,降低更换成本。降低更换成本。降低更换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直流电弧炉底电极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直流电弧炉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直流电弧炉底电极结构。

技术介绍

[0002]直流电弧炉是将三相交流电经晶闸管整流变成单相直流电,在炉底电极(阳极)和石墨电极(阴极)之间的金属炉料上产生电弧进行冶炼。
[0003]目前电弧炉的底部主要由导电电极、镁碳导电层、隔热层组件,其中镁碳导电层为内丹,长时间使用时会产生损耗,导致镁碳导电层越来越薄,需要定期更换,目前传统的直流电弧炉炉底为一体式结构,使得更换成本高。因此我们对此做出改进,提出一种直流电弧炉底电极结构。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目前传统的直流电弧炉炉底为一体式结构,使得更换成本高的问题。
[0005]为了实现上述专利技术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
[0006]直流电弧炉底电极结构,以改善上述问题。
[0007]本申请具体是这样的:
[0008]包括外壳、隔热耐火层、镁碳导电底座和碳棒,所述外壳的下端固定连接有支撑腿,所述外壳的内部固定连接有隔热耐火层,所述隔热耐火层的内部设置有镁碳导电底座,所述隔热耐火层的左右两端皆设置有固定机构,所述隔热耐火层的下端通过连接组件安装有碳棒,所述碳棒的上端插设在镁碳导电底座的底部,所述镁碳导电底座的底部开设有与碳棒相互配合的第二卡槽,所述碳棒的下端设置有铜棒组件。
[0009]作为本申请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固定机构包括第一卡槽,所述镁碳导电底座的左右两端皆固定连接有第一卡槽,所述隔热耐火层上端的左右两侧皆开设有与第一卡槽相互配合的安装块,所述第一卡槽卡合在安装块内,所述隔热耐火层的左右两端位于第一卡槽的正上方卡皆合有固定卡块。
[0010]作为本申请优选的技术方案,左右两组所述固定卡块分别与隔热耐火层左右两端的中部滑动连接,所述隔热耐火层的左右两端皆开设有与固定卡块相互配合的第一滑槽,所述第一滑槽的外端转动连接有螺纹杆,所述螺纹杆与隔热耐火层通过螺纹连接,所述隔热耐火层的左右两端皆开设有与螺纹杆相互配合的螺纹孔,所述螺纹杆位于隔热耐火层外部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旋钮。
[0011]作为本申请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连接组件包括安装柱,所述碳棒安装在安装柱的中部,所述隔热耐火层的底部开设有与安装柱相互配合的第一安装孔,所述安装柱通过螺纹拧合在第一安装孔内,所述安装柱的下端固定连接有六角板,所述六角板的上表面与镁碳导电底座的下表面相互贴合。
[0012]作为本申请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连接组件还包括限位板,所述碳棒插设在安装
柱的中部,所述碳棒的中部固定连接有限位板,所述安装柱的中部开设有与限位板相互配合的第二滑槽,所述碳棒的下端套设有弹簧,所述弹簧的上下两端分别与限位板的下表面和第二滑槽的下端内壁相互抵合。
[0013]作为本申请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碳棒的上端呈圆锥状设计,所述第二卡槽内部与碳棒之间填充有碳粉。
[0014]作为本申请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铜棒组件包括阳极铜杆,所述碳棒的下端安装有阳极铜杆,所述阳极铜杆的上端固定连接有螺纹柱,所述碳棒下端的中部开设有与螺纹柱相互配合的第二安装孔,所述螺纹柱拧合在第二安装孔内。
[001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
[0016]1、通过设置有固定机构,在镁碳导电底座使用较长时间后,通过转动旋钮使得螺纹杆转动,继而带动固定卡块从第一卡槽上移开,此时可以将镁碳导电底座从隔热耐火层内取出,从而可以更换一个新的镁碳导电底座,无需对炉底整体进行更换,降低更换成本;
[0017]2、通过设置有连接组件,当需要对碳棒进行检查或者更换时,通过转动六角板将安装柱从第一安装孔中拧出,从而将碳棒从隔热耐火层上取下,便于检修或更换,大大提高该装置的实用性;
[0018]3、通过设置有铜棒组件,在安装柱长时间使用时,由于高温会加速安装柱氧化,从而降低安装柱的导电性,影响直流电弧炉的工作效率,通过转动安装柱使得第一安装孔从六角板内拧出,进而可以便于更换安装柱,提高该装置的实用性。
附图说明
[0019]图1为本申请提供的直流电弧炉底电极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2为本申请提供的直流电弧炉底电极结构的结构正视剖面示意图;
[0021]图3为本申请提供的直流电弧炉底电极结构的图2中A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0022]图4为本申请提供的直流电弧炉底电极结构隔热耐火层、固定机构和第一安装孔的构示意图;
[0023]图5为本申请提供的直流电弧炉底电极结构镁碳导电底座、第一卡槽和第二卡槽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6为本申请提供的直流电弧炉底电极结构碳棒、连接组件和第二安装孔的结构示意图。
[0025]图中标示:
[0026]1、外壳;2、支撑腿;3、隔热耐火层;4、镁碳导电底座;511、第一卡槽;512、安装块;513、固定卡块;514、第一滑槽;515、螺纹杆;516、旋钮; 6、碳棒;711、安装柱;712、第一安装孔;713、六角板;714、限位板;715、第二滑槽;716、弹簧;8、第二卡槽;911、阳极铜杆;912、螺纹柱;913、第二安装孔;10、碳粉。
具体实施方式
[0027]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0028]因此,以下对本技术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技术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技术的部分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9]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和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组合。
[0030]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0031]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专利技术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惯常理解的方位或位置关系,这类术语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0032]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提出一种直流电弧炉底电极结构,包括外壳1、隔热耐火层3、镁碳导电底座4和碳棒6,外壳1的下端固定连接有支撑腿2,外壳1的内部固定连接有隔热耐火层3,隔热耐火层3的内部设置有镁碳导电底座 4,隔热耐火层3的左右两端皆设置有固定机构,隔热耐火层3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直流电弧炉底电极结构,包括外壳(1)、隔热耐火层(3)、镁碳导电底座(4)和碳棒(6),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1)的下端固定连接有支撑腿(2),所述外壳(1)的内部固定连接有隔热耐火层(3),所述隔热耐火层(3)的内部设置有镁碳导电底座(4),所述隔热耐火层(3)的左右两端皆设置有固定机构,所述隔热耐火层(3)的下端通过连接组件安装有碳棒(6),所述碳棒(6)的上端插设在镁碳导电底座(4)的底部,所述镁碳导电底座(4)的底部开设有与碳棒(6)相互配合的第二卡槽(8),所述碳棒(6)的下端设置有铜棒组件。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直流电弧炉底电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机构包括第一卡槽(511),所述镁碳导电底座(4)的左右两端皆固定连接有第一卡槽(511),所述隔热耐火层(3)上端的左右两侧皆开设有与第一卡槽(511)相互配合的安装块(512),所述第一卡槽(511)卡合在安装块(512)内,所述隔热耐火层(3)的左右两端位于第一卡槽(511)的正上方卡皆合有固定卡块(513)。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直流电弧炉底电极结构,其特征在于,左右两组所述固定卡块(513)分别与隔热耐火层(3)左右两端的中部滑动连接,所述隔热耐火层(3)的左右两端皆开设有与固定卡块(513)相互配合的第一滑槽(514),所述第一滑槽(514)的外端转动连接有螺纹杆(515),所述螺纹杆(515)与隔热耐火层(3)通过螺纹连接,所述隔热耐火层(3)的左右两端皆开设有与螺纹杆(515)相互配合的螺纹孔,所述螺纹杆(515)位于隔热耐火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杜晓静刘军陈以波
申请(专利权)人:陕西诚达工业炉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