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大型管壳式热交换器管束支撑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4053502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7-06 16:2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大型管壳式热交换器管束支撑装置,包括壳体以及设置在壳体内的第一支撑机构和第二支撑机构,第一支撑机构位于第二支撑机构上方,且第一支撑机构和第二支撑机构沿壳体竖直方向错位设置,第一支撑机构包括沿水平方向设置于壳体中部的横梁、设置于横梁上用于供冷流体管束沿壳体水平方向滑动的第一滑槽以及设置于横梁上用于对冷流体管束限位的第一卡箍组件,第二支撑机构包括设置于壳体底部的支撑梁、设置于支撑梁上用于供热流体管束沿壳体水平方向滑动的第二滑槽以及设置于壳体底部用于对热流体管束限位的第二卡箍组件。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结构简单,管束稳定性好,支撑效果好,且材料均为现有材料,容易获取,造价便宜的效果。造价便宜的效果。造价便宜的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大型管壳式热交换器管束支撑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热交换器
,具体涉及一种大型管壳式热交换器管束支撑装置。

技术介绍

[0002]目前,为了满足大型热传递工艺的使用需求,通常采用大型热交换器,而大型热交换器中使用最多的是各种型式的管壳式热交换器,在某些热传递的工艺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我们需要一种中间介质来吸收一种热介质的热量再传递给另一种冷介质,在这样的工况下最常见的做法是将管壳式换热器进行集成化改进,通常采用将两组管束共用一个壳程壳体的集成管壳式热交换器。
[0003]现有公告号为CN201520766928.0的中国技术专利,其公开了一种新型集成管壳式热交换器,具有中间介质壳体,所述中间介质壳体内部的上方设置有冷流体管束,内部的下方设置有热流体管束,所述热流体管束的端部连接有热流体管箱,冷流体管束的端部连接有冷流体管箱,所述冷流体管束和热流体管束上均设置有滑道。
[0004]现有相关技术存在以下技术缺陷:上述管壳式热交换器的支撑装置中,管束的滑槽通常采用U形槽,设置的U形槽使管束抽拉容易,装拆轻松,便于管束的检修和清洗,但是设备在工作时,管束震动频率较大,管束在U行槽上容易发生偏移、晃动,使得管束支撑效果差,特别是管束端部在U形槽上容易向上抖动,使管束稳定性差,从而影响设备正常运行。

技术实现思路

[0005]针对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大型管壳式热交换器管束支撑装置,其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针对有三种介质参与热传递的集成管壳式热交换器在工作时,其管束容易在滑道上发生偏移、晃动,使得管束支撑效果差,从而影响设备正常运行的问题。
[0006]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一种大型管壳式热交换器管束支撑装置,包括壳体以及设置在壳体内分别用于支撑固定冷流体管束的第一支撑机构和用于支撑固定热流体管束的第二支撑机构,所述第一支撑机构位于第二支撑机构上方,且第一支撑机构和第二支撑机构沿壳体竖直方向错位设置,所述第一支撑机构包括沿水平方向设置于壳体中部的横梁、设置于横梁上用于供冷流体管束沿壳体水平方向滑动的第一滑槽以及设置于横梁上用于对冷流体管束限位的第一卡箍组件,所述第二支撑机构包括设置于壳体底部的支撑梁、设置于支撑梁上用于供热流体管束沿壳体水平方向滑动的第二滑槽以及设置于壳体底部用于对热流体管束限位的第二卡箍组件。
[0007]进一步地,所述冷流体管束和热流体管束均包括U形管、支撑板和管板,所述U形管穿设于支撑板上,且U形管的两端固定于管板,所述支撑板为多个,多个支撑板沿壳体轴向间隔设置,所述冷流体管束的各支撑板底部均与第一滑槽滑动配合,所述热流体管束的各支撑板底部均与第二滑槽滑动配合。
[0008]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卡箍组件包括第一水平段和两个对称设置的第一倾斜段,所述第一水平段两端分别固定于壳体内壁,两个第一倾斜段的一端固定于第一水平段底部,两个第一倾斜段的另一端固定于横梁上,所述第一滑槽位于两个第一倾斜段之间,所述第一水平段、两个第一倾斜段、第一滑槽之间共同形成供冷流体管束的支撑板通过并对该支撑板定位的第一限位空间;所述第二卡箍组件包括第二水平段和两个对称设置的第二倾斜段,所述第二水平段两端分别固定于壳体内壁,两个第二倾斜段的一端固定于第二水平段底部,两个第二倾斜段的另一端固定于壳体内壁,所述第二滑槽位于两个第二倾斜段之间,所述第二水平段、两个第二倾斜段、第二滑槽之间共同形成供热流体管束的支撑板通过并对该支撑板定位的第二限位空间。
[0009]进一步地,所述冷流体管束的支撑板底部包括用于插入第一滑槽内的插入部和对称设置在插入部两侧的缺口部,所述缺口部的顶壁与第一滑槽顶部接触,且缺口部的顶壁与第一滑槽顶部之间设置有圆钢导轨;所述热流体管束的支撑板底部固定有开口朝向第二滑槽的滑道,所述第二滑槽顶部设有用于插入滑道内并与滑道滑动配合的扁钢导轨。
[0010]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滑槽包括两个槽口背向设置的槽钢,所述槽钢腹板垂直横梁,所述缺口部的顶壁与槽钢的顶部翼板接触,所述圆钢导轨位于缺口部的顶壁与槽钢的顶部翼板之间。
[0011]进一步地,所述槽钢与横梁之间设置有隔板。
[0012]进一步地,所述支撑梁包括两对称设置的支撑臂,所述支撑臂底部固定于壳体内壁,支撑臂顶部与第二滑槽固定,所述第二滑槽包括两对称设置的滑动部,所述扁钢导轨固定于滑动部顶部。
[0013]进一步地,所述两支撑臂之间设置有加强筋。
[0014]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支撑机构、第二支撑机构与壳体连接处均设置有垫板。
[0015]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卡箍组件至少为一个且位于冷流体管束远离冷流体管束管板的一侧,所述第二卡箍组件至少为一个且位于热流体管束远离热流体管束管板的一侧。
[0016]相比于现有技术,本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通过在横梁上设置第一卡箍组件,在壳体底部设置第二卡箍组件,所述第一卡箍组件、第二卡箍组件分别对冷流体管束、热流体管束进行限位,使得冷流体管束、热流体管束在第一滑槽、第二滑槽上不会发生偏移、晃动,该管束支撑装置结构简单,管束稳定性好,支撑效果好。
附图说明
[0017]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2为图1的B

B向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3为本技术冷流体管束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4为本技术热流体管束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5为本技术第一支撑板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6为本技术第二支撑板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7为图2的局部放大图。
[0024]图8为图2的局部放大图。
[0025]上述附图中:1、壳体;2、圆钢导轨;3、扁钢导轨;4、冷流体管束;41、第一管板;42、
第一支撑板;43、第一U形管;5、热流体管束;51、第二管板;52、第二支撑板;53、第二U形管;6、横梁;7、第一滑槽;8、支撑梁;9、第二滑槽;10、第一卡箍组件;11、第二卡箍组件;12、隔板;13、垫板;14、加强筋;15、槽钢;16、支撑臂;17、滑动部;18、圆形开口;19、方形开口;20、滑道;21、插入部;22、缺口部。
具体实施方式
[0026]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中的技术方案进一步说明。
[0027]如图1和图2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提出了一种大型管壳式热交换器管束支撑装置,包括壳体1以及设置在壳体1内分别用于支撑固定冷流体管束4的第一支撑机构和用于支撑固定热流体管束5的第二支撑机构,所述第一支撑机构位于第二支撑机构上方,且第一支撑机构和第二支撑机构沿壳体1竖直方向错位设置,所述第一支撑机构包括沿水平方向设置于壳体1中部的横梁6、设置于横梁6上用于供冷流体管束4沿壳体1水平方向滑动的第一滑槽7以及设置于横梁6上用于对冷流体管束4限位的第一卡箍组件10,所述第二支撑机构包括设置于壳体1底部的支撑梁8、设置于支撑梁8上用于供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大型管壳式热交换器管束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1)以及设置在壳体(1)内分别用于支撑固定冷流体管束(4)的第一支撑机构和用于支撑固定热流体管束(5)的第二支撑机构,所述第一支撑机构位于第二支撑机构上方,且第一支撑机构和第二支撑机构沿壳体(1)竖直方向错位设置,所述第一支撑机构包括沿水平方向设置于壳体(1)中部的横梁(6)、设置于横梁(6)上用于供冷流体管束(4)沿壳体(1)水平方向滑动的第一滑槽(7)以及设置于横梁(6)上用于对冷流体管束(4)限位的第一卡箍组件(10),所述第二支撑机构包括设置于壳体(1)底部的支撑梁(8)、设置于支撑梁(8)上用于供热流体管束(5)沿壳体(1)水平方向滑动的第二滑槽(9)以及设置于壳体(1)底部用于对热流体管束(5)限位的第二卡箍组件(1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大型管壳式热交换器管束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冷流体管束(4)和热流体管束(5)均包括U形管、支撑板和管板,所述U形管穿设于支撑板上,且U形管的两端固定于管板,所述支撑板为多个,多个支撑板沿壳体(1)轴向间隔设置,所述冷流体管束(4)的各支撑板底部均与第一滑槽(7)滑动配合,所述热流体管束(5)的各支撑板底部均与第二滑槽(9)滑动配合。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大型管壳式热交换器管束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卡箍组件(10)包括第一水平段和两个对称设置的第一倾斜段,所述第一水平段两端分别固定于壳体(1)内壁,两个第一倾斜段的一端固定于第一水平段底部,两个第一倾斜段的另一端固定于横梁(6)上,所述第一滑槽(7)位于两个第一倾斜段之间,所述第一水平段、两个第一倾斜段、第一滑槽(7)之间共同形成供冷流体管束(4)的支撑板通过并对该支撑板定位的第一限位空间;所述第二卡箍组件(11)包括第二水平段和两个对称设置的第二倾斜段,所述第二水平段两端分别固定于壳体(1)内壁,两个第二倾斜段的一端固定于第二水平段底部,两个第二倾斜段的另一端固定于壳体(1)内壁,所述第二滑槽(9)位于两个第二倾斜段之间,所述第二水平段、两个第二倾斜段、第二滑槽(9)之间共同形成供热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冲胡广志伍砚夏志军
申请(专利权)人:湖北长江石化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