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工艺空调系统的温湿度控制方法及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4048141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7-06 15:08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工艺空调系统的温湿度控制方法及装置,温湿度控制方法包括:采集工艺空调系统的排风新风混合部的多个实时空气参数;基于工艺空调系统的当前工况分别计算采用微雾加湿工艺模式下的第一总能源成本和采用蒸汽加湿工艺模式下的第二总能源成本,其中微雾加湿工艺模式中高压微雾加湿部处于工作状态,干蒸汽加湿部处于非工作状态;蒸汽加湿工艺模式中高压微雾加湿部处于非工作状态,干蒸汽加湿部处于工作状态;按照第一总能源成本和第二总能源成本中较低者对应的工艺模式控制工艺空调系统运行。本申请实现了双工艺模式,在不同的工况下选择能耗最低的工艺模式,以使工艺空调系统的能耗达到最低。以使工艺空调系统的能耗达到最低。以使工艺空调系统的能耗达到最低。

A temperature and humidity control method and device for process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工艺空调系统的温湿度控制方法及装置


[0001]本申请涉及空调
,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工艺空调系统的温湿度控制方法及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卷烟制造企业为保证卷烟产品质量,在生产、仓储过程中有着严格的温湿度控制要求,通常采用大型工艺空调进行空气处理,能源消耗占工厂总能耗比重较大。随着我国对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各种应用于工艺空调系统的新型节能技术及控制方法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降低碳排放的同时,也能够降低企业的能源运营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0003]工艺空调在温湿度的调节过程中,首先需要通过比较受控区域的实际温湿度与设定温湿度,确定工艺空调的实际工况,进而选取表冷器降温、表冷器除湿、加湿以及加热器加热等工艺流程,将混风后的空气处理成设定的送风温湿度状态点。其中现有的加湿技术主要包括干蒸汽加湿、高压微雾加湿以及湿膜加湿工艺。干蒸汽加湿技术通过向混风空气中喷射饱和干蒸汽的方式提高空气中的绝对含湿量,加湿过程等同于等温加湿,即加湿前后绝对含湿量及焓值上升,但空气温度基本不变;而高压微雾加湿及湿膜加湿技术则通过喷射或形成水膜散湿的方式提高空气中的绝对含湿量,加湿过程等同于等焓加湿,即加湿前后绝对含湿量上升,焓值基本不变,但空气温度有所下降。
[0004]若在工艺空调中采用单一的加湿技术,须结合全年的温湿度控制需求进行调研分析,选取综合加湿能耗较低的加湿技术。但是,无论采用哪种单一的加湿技术,在某些工况下这种加湿技术不是最节能的,因此,采用单一加湿技术的工艺空调无法将能耗降到最低。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申请提供一种工艺空调系统的温湿度控制方法及装置,工艺空调系统同时安装了高压微雾加湿部和干蒸汽加湿部,实现了双工艺模式,在不同的工况下选择能耗最低的工艺模式,以使工艺空调系统的能耗达到最低。
[0006]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工艺空调系统的温湿度控制方法,工艺空调系统包括高压微雾加湿部和干蒸汽加湿部,温湿度控制方法包括:
[0007]采集工艺空调系统的排风新风混合部的多个实时空气参数,多个实时空气参数包括混风的空气焓值、混风干球温度以及混风含湿量;
[0008]基于工艺空调系统的当前工况分别计算采用微雾加湿工艺模式下的第一总能源成本和采用蒸汽加湿工艺模式下的第二总能源成本,其中微雾加湿工艺模式中高压微雾加湿部处于工作状态,干蒸汽加湿部处于非工作状态;蒸汽加湿工艺模式中高压微雾加湿部处于非工作状态,干蒸汽加湿部处于工作状态;
[0009]按照第一总能源成本和第二总能源成本中较低者对应的工艺模式控制工艺空调系统运行。
[0010]优选地,第一总能源成本包括高压微雾加湿能耗,高压微雾加湿能耗依据高压微雾加湿的单位含湿量能源成本以及高压微雾加湿部的目标含湿量差值获得。
[0011]优选地,第二总能源成本包括干蒸汽加湿能耗,干蒸汽加湿能耗依据干蒸汽加湿的单位焓值能源成本以及干蒸汽加湿部的目标含湿量差值获得。
[0012]优选地,高压微雾加湿的单位含湿量能源成本和干蒸汽加湿的单位焓值能源成本由当前的成本维度确定,当前的成本维度包括经济成本维度和碳排放成本维度。
[0013]优选地,若当前工况为降温除湿工况,并且降温需求大于除湿需求时,则采用微雾加湿工艺模式。
[0014]优选地,若当前工况为降温加湿工况,则采用微雾加湿工艺模式。
[0015]本申请还提供一种工艺空调系统的温湿度控制装置,工艺空调系统包括高压微雾加湿部和干蒸汽加湿部,温湿度控制装置包括采集模块、总能源成本计算模块以及控制模块;
[0016]采集模块用于采集工艺空调系统的排风新风混合部的多个实时空气参数,多个实时空气参数包括混风的空气焓值、混风干球温度以及混风含湿量;
[0017]总能源成本计算模块用于基于工艺空调系统的当前工况分别计算采用微雾加湿工艺模式下的第一总能源成本和采用蒸汽加湿工艺模式下的第二总能源成本,其中微雾加湿工艺模式中高压微雾加湿部处于工作状态,干蒸汽加湿部处于非工作状态;蒸汽加湿工艺模式中高压微雾加湿部处于非工作状态,干蒸汽加湿部处于工作状态;
[0018]控制模块用于按照第一总能源成本和第二总能源成本中较低者对应的工艺模式控制工艺空调系统运行。
[0019]优选地,总能源成本计算模块包括依据高压微雾加湿的单位含湿量能源成本以及高压微雾加湿部的目标含湿量差值计算高压微雾加湿能耗。
[0020]优选地,总能源成本计算模块包括依据干蒸汽加湿的单位焓值能源成本以及干蒸汽加湿部的目标含湿量差值计算干蒸汽加湿能耗。
[0021]优选地,温湿度控制装置还包括基数确定模块,基数确定模块用于依据当前的成本维度确定高压微雾加湿的单位含湿量能源成本和干蒸汽加湿的单位焓值能源成本。
[0022]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其它特征及其优点将会变得清楚。
附图说明
[0023]被结合在说明书中并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的附图示出了本申请的实施例,并且连同其说明一起用于解释本申请的原理。
[0024]图1为本申请提供的工艺空调系统的一个实施例的结构图;
[0025]图2为本申请提供的工艺空调系统的温湿度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0026]图3为本申请提供的工艺空调系统的温湿度控制装置的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7]现在将参照附图来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各种示例性实施例。应注意到: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
申请的范围。
[0028]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申请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
[0029]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说明书的一部分。
[0030]在这里示出和讨论的所有例子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例子可以具有不同的值。
[0031]基于上述对不同加湿工艺的介绍,在不考虑加湿过程中对空气温度影响的情况下,不同的加湿工艺消耗不同的能源种类,进而影响所付出的经济成本以及碳排放总量。采用干蒸汽加湿使用蒸汽能源,需要通过化石能源或电能来制备,而高压微雾加湿或湿膜加湿则只消耗水资源,相较于前者,产生的经济成本及碳排放微乎其微,因此当工艺空调系统只存在加湿需求的工况下时,选用高压微雾加湿或湿膜加湿的工艺模式,节能减排的优势更为明显。而在恒温恒湿空气处理需求下,在工艺空调的不同工况下,选用不同的加湿工艺,其产生的能源消耗多寡有所出入:在降温加湿工况下,在降温负荷较大的前提下,选用高压微雾加湿或湿膜加湿时不仅起到加湿的作用,同时起到了一定的降温作用,可以减少制冷能耗,因此选用高压微雾加湿或湿膜加湿更为节能;而在加热加湿工况下,选用高压微雾加湿或湿膜加湿确实节约了加湿的能源消耗,但将导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工艺空调系统的温湿度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工艺空调系统包括高压微雾加湿部和干蒸汽加湿部,所述温湿度控制方法包括:采集所述工艺空调系统的排风新风混合部的多个实时空气参数,所述多个实时空气参数包括混风的空气焓值、混风干球温度以及混风含湿量;基于所述工艺空调系统的当前工况分别计算采用微雾加湿工艺模式下的第一总能源成本和采用蒸汽加湿工艺模式下的第二总能源成本,其中所述微雾加湿工艺模式中所述高压微雾加湿部处于工作状态,所述干蒸汽加湿部处于非工作状态;所述蒸汽加湿工艺模式中所述高压微雾加湿部处于非工作状态,所述干蒸汽加湿部处于工作状态;按照所述第一总能源成本和所述第二总能源成本中较低者对应的工艺模式控制所述工艺空调系统运行。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工艺空调系统的温湿度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总能源成本包括高压微雾加湿能耗,所述高压微雾加湿能耗依据高压微雾加湿的单位含湿量能源成本以及所述高压微雾加湿部的目标含湿量差值获得。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工艺空调系统的温湿度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总能源成本包括干蒸汽加湿能耗,所述干蒸汽加湿能耗依据干蒸汽加湿的单位焓值能源成本以及所述干蒸汽加湿部的目标含湿量差值获得。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工艺空调系统的温湿度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高压微雾加湿的单位含湿量能源成本和所述干蒸汽加湿的单位焓值能源成本由当前的成本维度确定,所述当前的成本维度包括经济成本维度和碳排放成本维度。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工艺空调系统的温湿度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若当前工况为降温除湿工况,并且降温需求大于除湿需求时,则采用微雾加湿工艺模式。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工艺空调系统...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何寅王虎陈德华袁士来蒋军伟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