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效低噪集流器及离心风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033044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7-06 11:3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高效低噪集流器及离心风机,高效低噪集流器包括导风圈及安装板,导风圈沿轴向两端为进风端及出风端,安装板与导风圈的进风端连接,导风圈包括内壁侧及外侧壁,位于进风端处,内壁侧的曲率半径大于外侧壁的曲率半径,位于出风端处,内侧壁的曲率半径小于外侧壁的曲率半径,导风圈位于出风端设有锯齿结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取得的有益效果:进风端处,避免外侧壁与安装支架发生干涉,且增大集流器进口面积,提高气流的均匀性;出风端处,保证集流器与风轮匹配,同时减小集流器与风轮之间的整体间隙,增大集流器的通风面积,并且锯齿结构能够破坏集流器与风轮衔接处的涡流,提高风机效率,降低噪声。降低噪声。降低噪声。

A high efficiency and low noise collector and centrifugal fa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高效低噪集流器及离心风机


[0001]本技术涉及风机的
,具体涉及一种高效低噪集流器及离心风机。

技术介绍

[0002]集流器是风机的重要辅助部件,它的作用是将外部气体均匀地导入风轮,以降低流动损失、提高风机效率。集流器中气流流速不大,管长比较短,本身流动损失不大,但是集流器的形状会影响风机的性能,在目前市面上,离心风机的集流器与风轮间隙配合,对风机性能有较大影响,且集流器与风轮衔接的位置不可避免地产生涡流,对风机的效率及噪声都有不利的影响。

技术实现思路

[0003]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高效低噪集流器,其包括导风圈及安装板,该高效低噪集流器具有有效增大集流器的通风面积、提高气流均匀性、破碎集流器与风轮衔接处的涡流、提高风机效率、降低噪声的优点。
[0004]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5]一种高效低噪集流器,包括导风圈及安装板,所述导风圈沿轴线方向的两端分别为进风端及出风端,所述安装板与所述导风圈的所述进风端连接,所述导风圈包括内侧壁及外侧壁,所述内侧壁位于所述进风端的曲率半径大于所述外侧壁位于所述进风端的曲率半径,所述内侧壁位于所述出风端的曲率半径小于所述外侧壁位于所述出风端的曲率半径,所述导风圈位于所述出风端设有锯齿结构。
[0006]作为优选,所述锯齿结构包括多个锯齿,多个所述锯齿沿所述导风圈的周向间隔设置,所述锯齿的高度为H1,所述高效低噪集流器插入风轮的深度为H2,H1<H2,通过这样设置,若H1>H2,则当所述高效低噪集流器嵌设于风轮内时,所述高效低噪集流器与风轮会在所述锯齿结构的底部形成孔隙,气流会从该孔隙泄漏,降低气流压力场。
[0007]作为优选,所述锯齿的形状包括三角形、圆形、椭圆形、波浪形或样条曲线形中的任意一种,通过这样设置,上述几种形状便于加工。
[0008]作为优选,所述锯齿的数量为N,N≥20。
[0009]作为优选,所述导风圈的所述外侧壁上设有若干周向加强筋或/和多个径向加强筋,所述周向加强筋沿所述导风圈的轴线方向间隔设置,多个所述径向加强筋沿所述导风圈的周向间隔设置,通过这样设置,所述周向加强筋及所述径向加强筋均能提高所述导风圈的强度及刚度,减少注塑导致的变形,所述径向加强筋能够降低所述导风圈型线设计与制造之间的误差,更好地抵御所述导风圈轴向变形,所述周向加强筋能够增加所述导风圈不同截面的同圆度,更好地抵御周向变形。
[0010]作为优选,所述径向加强筋靠近所述出风端的一端与所述导风圈的所述出风端沿轴线方向的距离为H3,所述高效低噪集流器插入风轮的深度为H2,1.5
×
H2≤H3,通过这样设置,减少所述径向加强筋对所述高效低噪集流器与风轮回流的影响。
[0011]作为优选,所述安装板上设有多个安装时可调整位置的万向孔,多个所述万向孔沿周向间隔设置,通过这样设置,安装所述高效低噪集流器时,通过所述万向孔可以调整所述高效低噪集流器与风轮之间的前后左右位置,针对于大直径高转速的后向离心风轮,特别是所述高效低噪集流器与风轮间隙低于4mm情况下,保证所述高效低噪集流器与风轮之间的同心度,保证一周间隙均匀,避免出现偏向一边导致局部间隙小于设计间隙,避免安装刮蹭,并且减少风量损失,提高流体效率。
[0012]作为优选,所述万向孔包括中心孔,所述中心孔沿径向的两侧均设有调整孔,所述中心孔沿垂直于相应径向的两侧均设有调整孔,所述中心孔与所述调整孔相互连通,通过这样设置,安装所述高效低噪集流器时,通过所述万向孔可以沿径向两侧或垂直于径向两侧调整所述高效低噪集流器的位置。
[0013]本技术的目的之二在于提供一种离心风机,包括离心风轮及上述的高效低噪集流器,所述离心风轮包括轮盖、轮盘及多个叶片,所述叶片的叶顶与所述轮盖连接,所述叶片的叶根与所述轮盘连接,多个所述叶片沿所述离心风轮的周向间隔设置,所述导风圈的所述出风端嵌设于所述轮盖内。
[0014]作为优选,所述内侧壁位于所述出风端端点的切线为第一内切线,所述第一内切线与所述轮盖内壁的交点沿所述轮盖内壁的切线为第二内切线,所述第一内切线与所述第二内切线的夹角为θ,0
°
<θ<30
°
,通过这样设置,使得所述高效低噪集流器的所述出风端与所述轮盖型线相匹配,能有效削弱气流对离心风轮的冲击作用。
[0015]相对于现有技术,本技术取得了有益的技术效果:
[0016]所述内侧壁位于所述进风端的曲率半径大于所述外侧壁位于所述进风端的曲率半径,一方面,避免所述外侧壁与安装支架发生干涉,另一方面,增大所述高效低噪集流器的进口面积,使气流更加均匀地进去风轮,同时增大所述安装板与所述导风圈衔接部分的厚度,提高强度;所述内侧壁位于所述出风端的曲率半径小于所述外侧壁位于所述出风端的曲率半径,保证所述高效低噪集流器与风轮匹配,同时减小所述高效低噪集流器与风轮之间的整体间隙,另外所述高效低噪集流器的所述内侧壁距离轮盖更近,更有利于气流在所述高效低噪集流器与风轮两个部件之间的过渡,匹配得更好,增大所述高效低噪集流器的通风面积,进一步提高气流进入风轮的均匀性,提高性能,并且所述锯齿结构能够破碎所述高效低噪集流器与风轮衔接处的涡流,提高风机效率,降低噪声。
附图说明
[0017]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高效低噪集流器的俯视示意图;
[0018]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在图1中A

A的剖面示意图;
[0019]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高效低噪集流器锯齿呈圆形的示意图;
[0020]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高效低噪集流器锯齿呈椭圆形的示意图;
[0021]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高效低噪集流器与轮盖配合的示意图。
[0022]其中,各附图标记所指代的技术特征如下:
[0023]1、导风圈;2、安装板;3、径向加强筋;4、万向孔;5、锯齿结构;6、轮盖;7、第一内切线;8、第二内切线;11、内侧壁;12、外侧壁。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但本技术要求保护的范围并不局限于下述具体实施例。
[0025]参考图1

5,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高效低噪集流器,包括导风圈1及安装板2,所述导风圈1沿轴线方向的两端分别为进风端及出风端,所述安装板2与所述导风圈1的所述进风端连接,所述导风圈1包括内侧壁11及外侧壁12,所述内侧壁11位于所述进风端的曲率半径大于所述外侧壁12位于所述进风端的曲率半径,所述内侧壁11位于所述出风端的曲率半径小于所述外侧壁12位于所述出风端的曲率半径,即所述导风圈1的壁厚呈不等厚设置,所述导风圈1位于所述出风端设有锯齿结构5。
[0026]所述内侧壁11位于所述进风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效低噪集流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导风圈(1)及安装板(2),所述导风圈(1)沿轴线方向的两端分别为进风端及出风端,所述安装板(2)与所述导风圈(1)的所述进风端连接,所述导风圈(1)包括内侧壁(11)及外侧壁(12),所述内侧壁(11)位于所述进风端的曲率半径大于所述外侧壁(12)位于所述进风端的曲率半径,所述内侧壁(11)位于所述出风端的曲率半径小于所述外侧壁(12)位于所述出风端的曲率半径,所述导风圈(1)位于所述出风端设有锯齿结构(5)。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效低噪集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锯齿结构(5)包括多个锯齿,多个所述锯齿沿所述导风圈(1)的周向间隔设置,所述锯齿的高度为H1,所述高效低噪集流器插入风轮的深度为H2,H1<H2。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高效低噪集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锯齿的形状包括三角形、圆形、椭圆形、波浪形或样条曲线形中的任意一种。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高效低噪集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锯齿的数量为N,N≥20。5.根据权利要求1

4任一项所述的高效低噪集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圈(1)的所述外侧壁(12)上设有若干周向加强筋或/和多个径向加强筋(3),所述周向加强筋沿所述导风圈(1)的轴线方向间隔设置,多个所述径向加强筋(3)沿所述导风圈(1)的周向间隔设置。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高效低噪集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径向加强筋(...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范永生程冰洁罗静宜尚利歌
申请(专利权)人:泛仕达机电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