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细旦涤纶面料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032551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7-06 11:2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细旦涤纶面料,经纱包括第一经纱组和第二经纱组,纬纱包括第一纬纱组和第二纬纱组;第一经纱组和第一纬纱组为加捻涤纶DTY,捻向为Z;第二经纱组和第二纬纱组为弹性包缠纱,芯丝为氨纶长丝,包缠丝为涤纶FDY,并且包缠的捻向与涤纶FDY的捻向相反;弹性包缠纱的包缠的捻向与涤纶DTY的捻向相反。所采用的两组经纱具有不同的捻向和不同的弹性,所采用的两组纬纱具有不同的捻向和不同的弹性。不同的捻向所交织形成的面料从不同的角度看具有不同的暗纹路,具有特殊的效果。不同的弹性使得在交织形成的面料具表面凹凸不平,形成特殊的表面效果,类似于泡泡纱的效果,形成具有不同表面效果的涤纶仿真丝面料。形成具有不同表面效果的涤纶仿真丝面料。形成具有不同表面效果的涤纶仿真丝面料。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细旦涤纶面料


[0001]本技术涉及纺织面料
,尤其是一种细旦涤纶面料。

技术介绍

[0002]蚕丝因其良好的吸湿性、柔软的手感、华丽的外观及优雅的光泽而深受消费者的青睐,被誉为“纤维皇后”,然而其高昂的价格却让很多人望而却步。涤纶纤维因其力学性能和相对密度最接近蚕丝且价格便宜、结实耐用,因此成为合成纤维中最早应用于仿真丝织物且大量生产的纤维品种涤纶仿真丝机理是通过异形仿真丝,碱减量处理技术,三异法仿真丝,选择合理的织物组织仿真丝等主要途径来达到涤纶仿真丝的效果。亦可采用用细旦涤纶复合丝,通过强捻技术开发了新型雪纺,来代替真丝雪纺面料。但是采用此种此种方法所制备的仿真丝雪纺面料与常规面料相似,表面平整。用泡泡纱做的衣服,优点是洗后不用熨烫,表面具有3D的效果。如何采用通过细旦涤纶制备一种表面具有凹凸不平的表面效果,形成一种较为特殊的面料。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细旦涤纶面料,采用两组不同的经纱组和纬纱组,弹性不同并且捻向亦不同,所形成的面料,从不同角度看具有不同的纹路。弹性不同使得面料具有凹凸不平的块状,呈现特殊的面料表面效果。
[000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0005]本技术所涉及的一种细旦涤纶面料,由经纱和纬纱交织而成,所述经纱包括第一经纱组和第二经纱组,所述纬纱包括第一纬纱组和第二纬纱组;所述第一经纱组与所述第一纬纱组交织形成A区,所述第一经纱组与所述第二纬纱组交织形成B区;所述第二经纱组与第一纬纱组交织形成C区,所述第二经纱组与第二纬纱组交织形成D区;所述第一经纱组和第一纬纱组为加捻涤纶 DTY,捻向为Z,捻度为600

800捻每米,所述涤纶DTY的规格为 5.56

11.11tex/48

96F;所述第二经纱组和第二纬纱组为弹性包缠纱,芯丝为 20

40D的氨纶长丝,包缠于芯丝外侧的包缠丝为5.56

8.33tex/48

72F的涤纶 FDY,所述涤纶FDY的捻度为400

600捻每米,所述弹性包缠纱的包缠捻度为 800

1000捻每米,并且包缠的捻向与涤纶FDY的捻向相反;所述弹性包缠纱的包缠的捻向与所述涤纶DTY的捻向相反。
[0006]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并作为上述方案的优选方案:所述第一经纱组与所述第一纬纱组交织形成A区是按照经面缎纹组织交织而成,所述第一经纱组与所述第二纬纱组交织形成B区是按照纬面缎纹组织交织而成;所述第二经纱组与第一纬纱组交织形成C区是按照纬面缎纹组织交织而成,所述第二经纱组与第二纬纱组交织形成D区是按照经面缎纹组织交织而成。
[0007]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并作为上述方案的优选方案:所述经面缎纹组织与纬面缎纹组织为5枚缎纹或8枚缎纹。
[0008]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并作为上述方案的优选方案:所述涤纶DTY为大有光 DTY,所
述涤纶FDY为全消光FDY。
[0009]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并作为上述方案的优选方案:所述经纱的密度为 810

1050根/10cm,所述纬纱的密度为320

440根/10cm。
[0010]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所涉及的一种细旦涤纶面料,所采用的两组经纱具有不同的捻向和不同的弹性,所采用的两组纬纱具有不同的捻向和不同的弹性。不同的捻向所交织形成的面料从不同的角度看具有不同的暗纹路,具有特殊的效果。不同的弹性使得在交织形成的面料具表面凹凸不平,形成特殊的表面效果,类似于泡泡纱的效果,形成具有不同表面效果的涤纶仿真丝面料。
附图说明
[0011]图1是本技术所涉及的一种细旦涤纶面料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2]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
[0013]实施例一
[0014]结合图1,对本实施例作详细说明。本实施例所涉及的一种细旦涤纶面料,由经纱和纬纱交织而成,所述经纱包括第一经纱组和第二经纱组,所述纬纱包括第一纬纱组和第二纬纱组;所述第一经纱组与所第一纬纱组交织形成A区,所述第一经纱组与所述第二纬纱组交织形成B区;所述第二经纱组与第一纬纱组交织形成C区,所述第二经纱组与第二纬纱组交织形成D区;所述第一经纱组和第一纬纱组为加捻涤纶DTY,捻向为Z,捻度为600

800捻每米,所述涤纶DTY的规格为5.56

11.11tex/48

96F;所述第二经纱组和第二纬纱组为弹性包缠纱,芯丝为20

40D的氨纶长丝,包缠于芯丝外侧的包缠丝为 5.56

8.33tex/48

72F的涤纶FDY,所述涤纶FDY的捻度为400

600捻每米,所述弹性包缠纱的包缠捻度为800

1000捻每米,并且包缠的捻向与涤纶FDY的捻向相反;所述弹性包缠纱的包缠的捻向与所述涤纶DTY的捻向相反。
[0015]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经纱组与所述第一纬纱组交织形成A区是按照经面缎纹组织交织而成,所述第一经纱组与所述第二纬纱组交织形成B区是按照纬面缎纹组织交织而成;所述第二经纱组与第一纬纱组交织形成C区是按照纬面缎纹组织交织而成,所述第二经纱组与第二纬纱组交织形成D区是按照经面缎纹组织交织而成。
[0016]进一步的,所述经面缎纹组织与纬面缎纹组织为5枚缎纹或8枚缎纹。在本实施例中选择为5枚缎纹。第一经纱组和第二经纱组中经纱的数量相同,均为一个组织循环中经纱循环数的整数倍。第一纬纱组和第二纬纱组中纬纱的数量相同,均为一个组织循环中纬纱循环数的整数倍。在本实施例中,具体均为2 倍,即第一经纱组和第二经纱组中经纱为10根,第一纬纱组和第二纬纱组中纬纱10根。也可以根据凹凸起泡的大小进行选择倍数,可以是3、4、5以及更多的倍数。
[0017]进一步的,所述经纱的密度为810

1050根/10cm,所述纬纱的密度为320

440 根/10cm。在本实施例中,经纱的密度为965根/10cm,所述纬纱的密度为400 根/10cm。
[0018]实施例二
[0019]本实施例所涉及的一种细旦涤纶面料,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所述涤纶 DTY为
大有光DTY,所述涤纶FDY为全消光FDY。使用大有光和全消光的涤纶纤维,结合不同的捻向,可以形成不同的视觉效果。
[0020]以上详细描述了本技术的较佳具体实施例。应当理解,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无需创造性劳动就可以根据本技术的构思做出诸多修改和变化。因此,凡本
中技术人员依本技术的构思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通过逻辑分析、推理或者有限的实验可以得到的技术方案,皆应在由权利要求书所确定的保护范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细旦涤纶面料,其特征在于,由经纱和纬纱交织而成,所述经纱包括第一经纱组和第二经纱组,所述纬纱包括第一纬纱组和第二纬纱组;所述第一经纱组与所述第一纬纱组交织形成A区,所述第一经纱组与所述第二纬纱组交织形成B区;所述第二经纱组与第一纬纱组交织形成C区,所述第二经纱组与第二纬纱组交织形成D区;所述第一经纱组和第一纬纱组为加捻涤纶DTY,捻向为Z,捻度为600

800捻每米,所述涤纶DTY的规格为5.56

11.11tex/48

96F;所述第二经纱组和第二纬纱组为弹性包缠纱,芯丝为20

40D的氨纶长丝,包缠于芯丝外侧的包缠丝为5.56

8.33tex/48

72F的涤纶FDY,所述涤纶FDY的捻度为400

600捻每米,所述弹性包缠纱的包缠捻度为800

1000...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立潘美珍
申请(专利权)人:嘉兴新国浩喷织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