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TOPCon背面钝化接触结构的IBC太阳能电池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032205 阅读:5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7-06 11:2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TOPCon背面钝化接触结构的IBC太阳能电池结构,其结构包括晶硅衬底,晶硅衬底的前表面从内到外包括正面掺杂层和正面钝化层,晶硅衬底的背表面从内到外分别包括隧穿氧化层、交替排列的n+掺杂非晶硅层/p+掺杂非晶硅层、激光开槽区、背面钝化层、负电极/正电极;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采用TOPCon背面接触钝化方式和异质结方式结合的电池结构,优化了掺杂非晶硅生长方式,在保留IBC高短路电流的特点下,提高太阳电池钝化能力和接触能力,同时有效地降低了制造成本;其次,通过优化金属正电极、负电极,通过缩窄主栅线宽,增加pad点,可降低浆料的耗量,正极pad与负极pad图形不同进行区分,便于组件焊接时进行区分,减少组件焊接出现错误的概率。组件焊接出现错误的概率。组件焊接出现错误的概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TOPCon背面钝化接触结构的IBC太阳能电池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太阳能电池领域,具体涉及一种TOPCon背面钝化接触结构的IBC太阳能电池结构。

技术介绍

[0002]近年来,随着能源需求的不断提高,在传统化石燃料能源枯竭,以及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的背景下,发展清洁环保、可再生能源成为人类发展的当务之急,太阳能是一种清洁的可再生的能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因此开发和利用太阳能为代表的清洁环保、可再生的新能源将成为最具发展前景的能源之一。
[0003]对于晶硅太阳能电池,尤其IBC电池,其特点是电池正面无电极,正负电极金属栅线指状交叉排列与电池背面,具有更高的短路电流,并可有效降低电池的温度系数,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但现有的IBC电池制作技术还存在成本高、金属接触区域复合大、正负电极图形设计不合理影响组件焊接时不易区分等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为:一种TOPCon背面钝化接触结构的IBC太阳能电池结构,包括晶硅衬底;设置于晶硅衬底前表面的正面掺杂层;设置于正面掺杂层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TOPCon背面钝化接触结构的IBC太阳能电池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晶硅衬底;设置于晶硅衬底前表面的正面掺杂层;设置于正面掺杂层上的正面钝化层;设置于晶硅衬底背表面的隧穿氧化层;交替排列设置于隧穿氧化层上的n+掺杂非晶硅层、p+掺杂非晶硅层;设置于n+掺杂非晶硅层、p+掺杂非晶硅层上的负电极、正电极;以及设置于n+掺杂非晶硅层、p+掺杂非晶硅层之间的激光开槽区;所述n+掺杂非晶硅层、p+掺杂非晶硅层及激光开槽区上还设有背面钝化层。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TOPCon背面钝化接触结构的IBC太阳能电池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正电极包括多条正极主栅、多条正极细栅、多个正极pad点,所述正极主栅连接于正极pad点之间,所述正极细栅与正极主栅交叉垂直设置;所述负电极包括多条负极主栅、多条负极细栅、多个负极pad点,所述负极主栅连接于负极pad点之间,所述负极细栅与负极主栅交叉垂直设置;所述正极主栅、负极主栅均由若干段相等主栅线段组成,所述正极主栅与负极主栅相互平行并呈交错排列;所述正极pad点与负极pad点图形结构不相同。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TOPCon背面钝化接触结构的IBC太阳能电池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极主栅、负极主栅是成对设置的,所述正极主栅和所述负极主栅的数量为最少1对;所述正极pad点以相等距离设置在正极主栅线段上,数量1

5个,所述负极pad点以相等距离设置在负极主栅线段上,数量1

5个,所述正极主栅、负极主栅的宽度为0.05

1mm。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TOPCon背面钝化接触结构的IBC太阳能电池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极主栅与所述正极细栅的相交处、负极主栅与所述负极细栅的相交处均设有有防断栅,所述防断栅由正极细栅/负极细栅与正极主栅/负极主栅的相交处向远端逐渐变细,向近端逐渐变粗;所述正极细栅、负极细栅均由若干细栅区域线路组成,所述正极细栅、负极细栅的区域线路间设有间隙,正极细栅、负极细栅的相邻区域线路间的水平间距为0.5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欧文凯李含朋向亮睿
申请(专利权)人:普乐新能源科技徐州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