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抗拉型建筑结构框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026089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7-02 18:5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抗拉型建筑结构框架,包括横梁,所述横梁设置有两个,两个所述横梁的外表面均固定套接有加固部件,两个所述横梁的左端和右端均共同连接有竖杆,两个所述竖杆的下端均安装有底板,两个所述底板的上端四角均开设有通孔,两个所述竖杆的前端上部和前端下部均设置有一组第一螺栓,每组所述第一螺栓均设置有两个,两个所述竖杆的前端和后端均共同安装有支架。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所述的一种抗拉型建筑结构框架,通过设置加固部件提高了横梁的抗拉性能,提高了建筑结构框架整体强度,提高了建筑结构框架的适用范围,通过设置支撑部件加固了建筑结构框架底部的几何稳定性,减少了发生塌落的概率。发生塌落的概率。发生塌落的概率。

A tensile building structural fram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抗拉型建筑结构框架


[0001]本技术涉及建筑结构
,特别涉及一种抗拉型建筑结构框架。

技术介绍

[0002]建筑结构框架是指在房屋建筑中,由各种构件(屋架、梁、板、柱等)组成的能够承受各种作用的体系,所谓作用是指能够引起体系产生内力和变形的各种因素,如荷载、地震、温度变化以及基础沉降等因素,建筑结构框架的主要优点有:空间分隔灵活,自重轻,节省材料,具有可以较灵活地配合建筑平面布置,利于安排需要较大空间的建筑结构,框架结构的梁、柱构件易于标准化、定型化,便于采用装配整体式结构。
[0003]在现有的建筑结构框架中有以下几点弊端:1、现有的建筑结构框架上的横梁大多结构单一,导致抗拉强度低,影响其整体强度,使得建筑结构框架在使用上受到一定限制;2、现有的建筑结构框架大多无支撑结构,导致底部稳定性较差,影响整个建筑结构框架稳定性,严重时会导致整体塌落,造成重大损失。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抗拉型建筑结构框架,可以有效解决
技术介绍
中的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0006]一种抗拉型建筑结构框架,包括横梁,所述横梁设置有两个,两个所述横梁的外表面均固定套接有加固部件,两个所述横梁的左端和右端均共同连接有竖杆,两个所述竖杆的下端均安装有底板,两个所述底板的上端四角均开设有通孔,两个所述竖杆的前端上部和前端下部均设置有一组第一螺栓,每组所述第一螺栓均设置有两个,两个所述竖杆的前端和后端均共同安装有支架,两个所述竖杆的外表面均安装有三个支撑部件。
[0007]为了加固建筑结构框架底部的几何稳定性,设置所述支撑部件,所述支撑部件包括第一固定架,所述第一固定架安装在竖杆的外表面,所述第一固定架远离竖杆的一端通过转轴活动连接有支撑杆,所述支撑杆的外圆柱面下部活动套接有套杆,所述套杆的外圆柱面下部通过转轴活动连接有第二固定架,所述套杆的外圆柱面上部设置有螺杆。
[0008]为了提高建筑结构框架的适用范围,设置所述加固部件,所述加固部件包括碳纤维板,所述碳纤维板固定套接在横梁的外表面,所述碳纤维板的外表面固定套接有弹簧钢板所述弹簧钢板的上端设置有两个第二螺栓,所述第二螺栓延伸至弹簧钢板的下端。
[0009]优选的,所述竖杆为凹字形结构。
[0010]优选的,所述螺杆活动贯穿套杆的内壁并延伸至支撑杆内。
[0011]优选的,所述支架为X型结构。
[00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13]1、本技术一种抗拉型建筑结构框架,通过设置加固部件提高了横梁的抗拉性能,碳纤维板具有拉伸强度高、韧性强、耐腐蚀性、抗震性和抗冲击性等良好性能,弹簧钢板
有高的抗拉强度、弹性极限和高的疲劳强度,避免了横梁受到高强度承载而损坏,提高了建筑结构框架整体强度,提高了建筑结构框架的适用范围;
[0014]2、本技术一种抗拉型建筑结构框架,通过设置支撑部件加固了建筑结构框架底部的几何稳定性,在竖杆的横向和纵向设置支撑部件,保证建筑结构框架的横向、纵向空间刚度和空间整体性,支撑杆和套杆为建筑结构框架提供必要的侧向支撑点,避免了建筑结构框架侧向失稳,产生过大的偏移,起到承受和传递水平荷载的作用,减少了发生塌落的概率。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本技术一种抗拉型建筑结构框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6]图2为本技术一种抗拉型建筑结构框架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3为本技术一种抗拉型建筑结构框架的支撑部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8]图4为本技术一种抗拉型建筑结构框架的加固部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9]图中:1、竖杆;2、横梁;3、加固部件;4、支架;5、支撑部件;6、底板;7、通孔;8、第一螺栓;51、第一固定架;52、支撑杆;53、套杆;54、第二固定架;55、螺杆;31、弹簧钢板;32、碳纤维板;33、第二螺栓。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为使本技术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技术。
[0021]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内”、“外”“前端”、“后端”、“两端”、“一端”、“另一端”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0022]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设置有”、“连接”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0023]如图1

4所示,一种抗拉型建筑结构框架,包括横梁2,横梁2设置有两个,两个横梁2的外表面均固定套接有加固部件3,两个横梁2的左端和右端均共同连接有竖杆1,两个竖杆1的下端均安装有底板6,两个底板6的上端四角均开设有通孔7,两个竖杆1的前端上部和前端下部均设置有一组第一螺栓8,每组第一螺栓8均设置有两个,两个竖杆1的前端和后端均共同安装有支架4,两个竖杆1的外表面均安装有三个支撑部件5。
[0024]支撑部件5包括第一固定架51,第一固定架51安装在竖杆1的外表面,第一固定架51远离竖杆1的一端通过转轴活动连接有支撑杆52,支撑杆52的外圆柱面下部活动套接有套杆53,套杆53的外圆柱面下部通过转轴活动连接有第二固定架54,套杆53的外圆柱面上部设置有螺杆55,支撑部件5用于加固建筑结构框架底部的几何稳定性,减少了发生塌落的
概率。
[0025]加固部件3包括碳纤维板32,碳纤维板32固定套接在横梁2的外表面,碳纤维板32的外表面固定套接有弹簧钢板31弹簧钢板31的上端设置有两个第二螺栓33,第二螺栓33延伸至弹簧钢板31的下端,加固部件3用于提高横梁2的抗拉性能,提高了建筑结构框架整体强度,碳纤维板32具有拉伸强度高、韧性强、耐腐蚀性、抗震性和抗冲击性等良好性能,弹簧钢板31有高的抗拉强度、弹性极限和高的疲劳强度。
[0026]螺杆55活动贯穿套杆53的内壁并延伸至支撑杆52内,螺杆55用于固定住支撑杆52。
[0027]支架4为X型结构,竖杆1为凹字形结构,竖杆1为钢材质构成。
[0028]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为一种抗拉型建筑结构框架,通过设置加固部件3提高了横梁2的抗拉性能,碳纤维板32具有拉伸强度高、韧性强、耐腐蚀性、抗震性和抗冲击性等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抗拉型建筑结构框架,包括横梁(2),其特征在于:所述横梁(2)设置有两个,两个所述横梁(2)的外表面均固定套接有加固部件(3),两个所述横梁(2)的左端和右端均共同连接有竖杆(1),两个所述竖杆(1)的下端均安装有底板(6),两个所述底板(6)的上端四角均开设有通孔(7),两个所述竖杆(1)的前端上部和前端下部均设置有一组第一螺栓(8),每组所述第一螺栓(8)均设置有两个,两个所述竖杆(1)的前端和后端均共同安装有支架(4),两个所述竖杆(1)的外表面均安装有三个支撑部件(5)。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抗拉型建筑结构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部件(5)包括第一固定架(51),所述第一固定架(51)安装在竖杆(1)的外表面,所述第一固定架(51)远离竖杆(1)的一端通过转轴活动连接有支撑杆(52),所述支撑杆(52)的外圆柱面下部活动套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邹海微赵腾辉樊金国
申请(专利权)人:宁夏昕远通交通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