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刘大为专利>正文

一种装配式建筑外墙防水构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020730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7-02 16:5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装配式建筑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装配式建筑外墙防水构造,包括上墙板和下墙板,上墙板和下墙板之间由外至内依次设置有第一防水组件、第二防水组件和第三防水组件和连接件,第一防水组件包括设置在上墙板内的第一防水槽、设置在下墙板内的第二防水槽和防水卷材,第二防水组件包括止水带和容纳槽,止水带突出设置在下墙板的顶面,容纳槽设置在上墙板的底面,容纳槽与止水带的形状相适应,第三防水组件包括两膨胀止水块,两膨胀止水块相互抵接,上墙板和下墙板之间设置有连接腔,连接件设置在连接腔内,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不仅具备多重防水屏障,提高了防水效果,而且抗震性能更佳,可有效避免防水失效。可有效避免防水失效。可有效避免防水失效。

A waterproof structure of prefabricated building exterior wall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装配式建筑外墙防水构造


[0001]本技术涉及装配式建筑
,尤其涉及一种装配式建筑外墙防水构造。

技术介绍

[0002]与传统混凝土建筑相比,装配式建筑采用工厂预制部件,现场拼装的方式建造,具有施工周期短、能耗低、污染少、施工安全等优点,装配式建筑是建筑业向绿色、环保、高效、工业化和信息化方向发展的必然趋势。现有的装配式建筑因其拼接方式导致外墙有更多的横纵接缝,为了保证密封防水性,通常在接缝处设置有防水条等组件用于提高防水性,增强建筑物的使用寿命和安全性,现有的装配式建筑防水构造存在以下缺陷:
[0003](1)防水组件单一,防水效果较差。
[0004](2)抗震性能差,长期经受震动会导致防水失效。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装配式建筑外墙防水构造,不仅具备多重防水屏障,提高了防水效果,而且抗震性能更佳,可有效避免防水失效。
[0006]本技术的目的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
[0007]一种装配式建筑外墙防水构造,包括上墙板和下墙板,所述上墙板和所述下墙板之间由外至内依次设置有第一防水组件、第二防水组件、第三防水组件和连接件;
[0008]所述第一防水组件包括设置在所述上墙板内的第一防水槽、设置在所述下墙板内的第二防水槽和防水卷材,所述第一防水槽正对所述第二防水槽形成防水腔,所述防水卷材设置在所述防水腔内;
[0009]所述第二防水组件包括止水带和容纳槽,所述止水带突出设置在所述下墙板的顶面,所述容纳槽设置在所述上墙板的底面,所述容纳槽与所述止水带的形状相适应;
[0010]所述第三防水组件包括两膨胀止水块,两所述膨胀止水块分别与所述上墙板和所述下墙板相连,两所述膨胀止水块相互抵接;
[0011]所述上墙板和所述下墙板之间设置有连接腔,所述连接件设置在所述连接腔内,所述连接件用于连接所述上墙板和所述下墙板。
[0012]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防水槽和所述第二防水槽的一侧均设置有注胶孔,所述注胶孔用于向所述防水腔内注入防水胶。
[0013]进一步地,所述止水带为齿条状,所述容纳槽为齿形槽,所述止水带可与所述容纳槽抵接。
[0014]进一步地,所述止水带为橡胶止水带。
[0015]进一步地,所述连接腔包括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所述第一凹槽设置在所述上墙板上,所述第二凹槽设置在所述下墙板上,所述第二凹槽正对所述第一凹槽。
[0016]进一步地,所述连接件包括固定连接的第一型材和第二型材,所述第一型材与所述第一凹槽的内壁相连,所述第二型材与所述第二凹槽的内壁相连。
[0017]进一步地,两所述膨胀止水块的接触面为弧面。
[0018]相比现有技术,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
[0019](1)设置有第一防水组件、第二防水组件和第三防水组件,在上墙板和下墙板之间的接缝处由外至内形成多重防水屏障,大大提高了防水效果。
[0020](2)连接件固定在连接腔内,防止第一防水组件、第二防水组件和第三防水组件发生移位,提高了抗震能力;同时第三防水组件为膨胀止水块,其遇水膨胀使得两膨胀止水块的接触面更加紧密,可有效避免防水失效。
[0021]本技术不仅具备多重防水屏障,提高了防水效果,而且抗震性能更佳,可有效避免防水失效。
附图说明
[0022]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2为图1中A处放大示意图。
[0024]图中:1、上墙板;11、第一凹槽;2、下墙板;21、第二凹槽;3、第一防水组件;31、第一防水槽;32、第二防水槽;33、防水卷材;34、注胶孔;4、第二防水组件;41、容纳槽;42、止水带;5、第三防水组件;51、安装螺栓; 6、连接件;61、第一型材;62、第二型材。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下面,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做进一步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相冲突的前提下,以下描述的各实施例之间或各技术特征之间可以任意组合形成新的实施例。
[0026]如图1

2所示,一种装配式建筑外墙防水构造,包括上墙板1和下墙板2,上墙板1和下墙板2之间由外至内依次设置有第一防水组件3、第二防水组件4、第三防水组件5和连接件6。
[0027]第一防水组件3包括设置在上墙板1内的第一防水槽31、设置在下墙板2 内的第二防水槽32和防水卷材33,第一防水槽31正对第二防水槽32形成防水腔,防水卷材33设置在防水腔内,使得防水卷材33固定在上墙板1和下墙板2 之间的接缝处,形成第一重防水屏障的效果。
[0028]第二防水组件4包括止水带42和容纳槽41,止水带42突出设置在下墙板 2的顶面,容纳槽41设置在上墙板1的底面,容纳槽41与止水带42的形状相适应,止水带42抵接在容纳槽41内,止水带42在上墙板1和下墙板2之间的接缝处,形成第二重防水屏障的效果。
[0029]第三防水组件5包括两膨胀止水块,两膨胀止水块分别与上墙板1和下墙板2相连,两膨胀止水块分别通过安装螺栓51固定连接腔的上下内壁,两膨胀止水块相互抵接,两膨胀止水块的接触面位于上墙板1和下墙板2之间的接缝处,形成第三重防水屏障的效果。
[0030]上墙板1和下墙板2之间设置有连接腔,连接件6设置在连接腔内,连接件6用于连接上墙板1和下墙板2。
[0031]作为优选地实施方式,第一防水槽31和第二防水槽32的一侧均设置有注胶孔34,注胶孔34用于向防水腔内注入防水胶,通过防水胶填充防水卷材33 和防水腔内的间隙,进一步提高防水效果。
[0032]作为优选地实施方式,止水带42为齿条状,容纳槽41为齿形槽,止水带 42可与容纳槽41抵接,抗震效果好,可避免发生滑移导致防水失效。
[0033]作为优选地实施方式,止水带42为橡胶止水带42,具有良好的弹性、耐磨性、耐老化性、抗撕裂性能和适应变形能力强。
[0034]作为优选地实施方式,连接腔包括第一凹槽11和第二凹槽21,第一凹槽 11设置在上墙板1上,第二凹槽21设置在下墙板2上,第二凹槽21正对第一凹槽11,连接件6包括固定连接的第一型材61和第二型材62,第一型材61与第一凹槽11的内壁相连,第二型材62与第二凹槽21的内壁相连,便于安装第三防水组件5和连接件6。
[0035]作为优选地实施方式,两膨胀止水块的接触面为弧面,遇水膨胀后接触面积逐渐增大,进一步提高防水性。
[0036]本技术工作原理:
[0037]防水卷材33设置在防水腔内,使得防水卷材33固定在上墙板1和下墙板2 之间的接缝处,形成第一重防水屏障的效果。止水带42在上墙板1和下墙板2 之间的接缝处,形成第二重防水屏障的效果。两膨胀止水块的接触面位于上墙板1和下墙板2之间的接缝处,膨胀止水块遇水膨胀使得两膨胀止水块的接触面更加紧密,可有效避免防水失效。
[0038]上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装配式建筑外墙防水构造,包括上墙板和下墙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墙板和所述下墙板之间由外至内依次设置有第一防水组件、第二防水组件、第三防水组件和连接件;所述第一防水组件包括设置在所述上墙板内的第一防水槽、设置在所述下墙板内的第二防水槽和防水卷材,所述第一防水槽正对所述第二防水槽形成防水腔,所述防水卷材设置在所述防水腔内;所述第二防水组件包括止水带和容纳槽,所述止水带突出设置在所述下墙板的顶面,所述容纳槽设置在所述上墙板的底面,所述容纳槽与所述止水带的形状相适应;所述第三防水组件包括两膨胀止水块,两所述膨胀止水块分别与所述上墙板和所述下墙板相连,两所述膨胀止水块相互抵接;所述上墙板和所述下墙板之间设置有连接腔,所述连接件设置在所述连接腔内,所述连接件用于连接所述上墙板和所述下墙板。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装配式建筑外墙防水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防水槽和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大为刘洋
申请(专利权)人:刘大为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