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烹饪器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018334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7-02 16:1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烹饪器具,包括底座以及用于放置食材的锅胆,底座具有容置盘,容置盘内设有用于支撑并加热锅胆的发热盘,发热盘与容置盘的侧壁之间形成卸水间隙,容置盘的底部设有排水口,底座的底部设有去水口,卸水间隙、排水口和去水口依次连通形成卸水通道,发热盘的周边外侧对应与卸水间隙相邻的位置设有上翻边,上翻边向上倾斜设置并与锅胆的外侧紧密连接,锅胆工作时向外溢出的积水可以通过卸水通道向外排出,避免积水在底座内积聚,对底座内的电器元件起到保护的效果,同时,上翻边可以对来自锅胆的积水起到遮挡效果,避免积水与发热盘发生基础,对发热盘起到保护的效果,提高产品的安全性。提高产品的安全性。提高产品的安全性。

A cooking applian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烹饪器具


[0001]本技术涉及食品加工设备的
,具体涉及一种烹饪器具。

技术介绍

[0002]公告号为CN 212438222U的专利文件公开了“一种炒菜机”,其说明书及附图内容公开了“保温罩300的底部设置出水孔310,电源板盒200的上表面设置导流槽210,所述导流槽210位于所述出水孔310的正下方,所述导流槽210连通至导流孔220,所述底座100上设置排水口110,保温罩300内的液体能够依次流经出水孔310、导流槽210、导流孔220和排水口110至锅体外。如图3所示,保温罩300底部的液体从出水孔310流到导流槽210 上,液体再顺着导流槽210流动到导流孔220,从导流孔220流入底座100,然后从排水口110流出锅体。液体的这个流动过程不会接触到电源板盒200内的元器件,避免液体在锅体内乱流、乱滴损坏锅体内的元器件”。
[0003]正如对比文件公开内容所述“炒菜机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会有油、水等液体洒到或溅到保温罩300的侧部或发热盘400的上表面”,发热盘400长期与水接触容易影响其使用寿命,存在安全隐患。
[0004]因此,需要进一步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而提供一种烹饪器具,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技术问题之一。
[0006]本技术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0007]一种烹饪器具,包括底座以及用于放置食材的锅胆,底座具有容置盘,容置盘内设有用于支撑并加热锅胆的发热盘,发热盘与容置盘的侧壁之间形成卸水间隙,容置盘的底部设有排水口,底座的底部设有去水口,卸水间隙、排水口和去水口依次连通形成卸水通道,发热盘的周边外侧对应与卸水间隙相邻的位置设有上翻边,上翻边向上倾斜设置并与锅胆的外侧紧密连接。
[0008]所述容置盘上对应卸水间隙的位置形成缓冲凹槽,锅胆的侧壁竖直投影与缓冲凹槽重叠。
[0009]所述底座上对应容置盘下方的位置具有用于安装电器元件的电器腔,电器腔内设有电控装置,电控装置与发热盘通过导线电性连接,容置盘的底部设有供导线通过的通孔,通孔的周边位置设有朝发热盘方向延伸的第一挡水凸边。
[0010]所述发热盘上设有触发连杆,容置盘的底部设有与触发连杆对应的连杆孔,触发连杆的一端穿过连杆孔朝电器腔延伸,电器腔内设有与触发连杆配合的微动开关,微动开关的触发端与触发连杆连接,微动开关与电控装置电性连接。
[0011]所述触发连杆与容置盘之间设有弹性复位结构。
[0012]所述连杆孔的周边位置设有朝发热盘方向延伸的第二挡水凸边。
[0013]所述电器腔内设有开关支架,微动开关与开关支架固定连接并与去水口在竖直方向形成间距。
[0014]所述电器腔内设第一散热风机,第一散热风机的出风端朝电控装置方向开设。
[0015]所述电器腔内还设有第二散热风机,第二散热风机的出风端朝发热盘方向开设。
[0016]所述电控装置与第二散热风机电性连接。
[0017]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8]锅胆工作时向外溢出的积水可以通过卸水通道向外排出,避免积水在底座内积聚,对底座内的电器元件起到保护的效果,同时,上翻边可以对来自锅胆的积水起到遮挡效果,避免积水与发热盘发生基础,对发热盘起到保护的效果,提高产品的安全性。
[0019]本技术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技术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0020]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的分解示意图。
[0021]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
[0022]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A处的放大视图。
[0023]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B处的放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描述。
[0025]参见图1

图4,本烹饪器具,包括底座1以及用于放置食材的锅胆2,底座1具有容置盘3,容置盘3内设有用于支撑并加热锅胆2的发热盘4,发热盘4与容置盘3的侧壁之间形成卸水间隙31,容置盘3的底部设有排水口32,底座1的底部设有去水口11,卸水间隙31、排水口32和去水口11依次连通形成卸水通道,发热盘4的周边外侧对应与卸水间隙31相邻的位置设有上翻边41,上翻边41向上倾斜设置并与锅胆2的外侧紧密连接,锅胆2工作时向外溢出的积水可以通过卸水通道向外排出,避免积水在底座1内积聚,对底座1内的电器元件起到保护的效果,同时,上翻边41可以对来自锅胆2的积水起到遮挡效果,避免积水与发热盘4发生基础,对发热盘4起到保护的效果,提高产品的安全性。
[0026]进一步地,容置盘3上对应卸水间隙31的位置形成缓冲凹槽35,锅胆2的侧壁竖直投影与缓冲凹槽35重叠,锅胆2向外溢出的积水会先滴落在缓冲凹槽35内,再从缓冲凹槽35内向卸水间隙31溢出,由于积水从锅胆2侧壁较高位置直接向下滴落时会产生水花,水花有可能会溅落到发热盘4上,设置缓冲凹槽 35后,从锅胆2侧壁较高位置滴落的积水会先进入缓冲凹槽35,降低了积水进入卸水间隙31时的冲力,避免水滴溅落在发热盘4 上。
[0027]进一步地,底座1上对应容置盘3下方的位置具有用于安装电器元件的电器腔12,电器腔12内设有电控装置5,电控装置5 与发热盘4通过导线电性连接,容置盘3的底部设有供导线通过的通孔33,通孔33的周边位置设有朝发热盘4方向延伸的第一挡水凸边331,第一挡水凸边331可以避免积水从通孔33进入电器腔12,对电器腔12内的电器元件起到保护的效果。
[0028]进一步地,发热盘4上设有触发连杆6,容置盘3的底部设有与触发连杆6对应的连
杆孔34,触发连杆6的一端穿过连杆孔 34朝电器腔12延伸,电器腔12内设有与触发连杆6配合的微动开关7,微动开关7的触发端与触发连杆6连接,微动开关7与电控装置5电性连接,当锅胆2放置在发热盘4上是,锅胆2会挤压触发连杆6从而触发微动开关7,电控装置5通过微动开关 7发出的信号启动发热盘4,当锅胆2未放置在发热盘4上时,微动开关7不会被触发,发热盘4不会启动。
[0029]进一步地,触发连杆6与容置盘3之间设有弹性复位结构61,弹性复位结构61可以使触发连杆6自动复位。
[0030]进一步地,连杆孔34的周边位置设有朝发热盘4方向延伸的第二挡水凸边341,避免积水从连杆孔34进入电器腔12,对电器腔12内的电器元件起到保护的效果。
[0031]进一步地,电器腔12内设有开关支架13,微动开关7与开关支架13固定连接并与去水口11在竖直方向形成间距,避免积水与微动开关7发生接触,对微动开关7起到保护的效果。
[0032]进一步地,电器腔12内设第一散热风机81,第一散热风机 81的出风端朝电控装置5方向开设,可以对电控装置5起到散热效果,延长电控装置5的使用寿命。
[0033]进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烹饪器具,包括底座(1)以及用于放置食材的锅胆(2),所述底座(1)具有容置盘(3),所述容置盘(3)内设有用于支撑并加热锅胆(2)的发热盘(4),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盘(4)与容置盘(3)的侧壁之间形成卸水间隙(31),所述容置盘(3)的底部设有排水口(32),所述底座(1)的底部设有去水口(11),所述卸水间隙(31)、排水口(32)和去水口(11)依次连通形成卸水通道,所述发热盘(4)的周边外侧对应与卸水间隙(31)相邻的位置设有上翻边(41),所述上翻边(41)向上倾斜设置并与锅胆(2)的外侧紧密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置盘(3)上对应卸水间隙(31)的位置形成缓冲凹槽(35),所述锅胆(2)的侧壁竖直投影与缓冲凹槽(35)重叠。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1)上对应容置盘(3)下方的位置具有用于安装电器元件的电器腔(12),所述电器腔(12)内设有电控装置(5),所述电控装置(5)与发热盘(4)通过导线电性连接,所述容置盘(3)的底部设有供导线通过的通孔(33),所述通孔(33)的周边位置设有朝发热盘(4)方向延伸的第一挡水凸边(331)。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盘(4)上设有触发连杆(6),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叶广明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凯达工贸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