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中山大学专利>正文

沉积盆地的角度不整合剥蚀厚度计算方法、系统及设备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4010236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7-02 14:24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沉积盆地的角度不整合剥蚀厚度计算方法、系统及设备,该方法包括获取N个样品;对N个样品分别采用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测试,得到N个流体包裹体温度数据和地表温度;对N个流体包裹体温度数据和地表温度采用流体包裹体压力计算得到N个压力数据和地表压力;对N个流体包裹体温度数据的均一温度和N个压力数据分别采用顺层投影校正、线性拟合处理得到温度梯度校正数据和压力梯度校正数据;通过剥蚀厚度计算公式计算得到沉积盆地每个样品的剥蚀厚度。该方法通过温度梯度校正数据或压力梯度校正数据得到的沉积盆地每个样品的剥蚀厚度,实现了得到校正后角度不整合下伏地层的垂向剥蚀厚度。层的垂向剥蚀厚度。层的垂向剥蚀厚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沉积盆地的角度不整合剥蚀厚度计算方法、系统及设备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地质
,尤其涉及一种沉积盆地的角度不整合剥蚀厚度计算方法、系统及设备。

技术介绍

[0002]沉积盆地的剥蚀厚度恢复一直是地质学界、能源矿产勘探界亟需探究的问题。沉积盆地的剥蚀厚度恢对于地质历史恢复、成烃成藏以及矿产保存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涉及到的技术细节非常之多,每一个技术细节的改进,都会对该问题在不同地区的进一步应用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现有对角度不整合的沉积盆地计算其剥蚀厚度的数据不准确,从而影响对地质历史恢复、成烃成藏以及矿产保存。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沉积盆地的角度不整合剥蚀厚度计算方法、系统及设备,用于解决现有对角度不整合的沉积盆地计算其剥蚀厚度的数据不准确的技术问题。
[000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0005]一种沉积盆地的角度不整合剥蚀厚度计算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06]获取待计算剥蚀厚度沉积盆地角度不整合的位置以及获取在角度不整合的位置沿沉积盆地垂直地层走向方向的N个样品;
[0007]对N个所述样品采用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测试,得到N个流体包裹体温度数据和一个地表温度;对N个所述流体包裹体温度数据和一个所述地表温度采用流体包裹体压力计算得到N个压力数据和一个地表压力;
[0008]对N个所述流体包裹体温度数据的均一温度和N个所述压力数据分别采用顺层投影校正、线性拟合处理得到温度梯度校正数据和压力梯度校正数据;
[0009]通过剥蚀厚度计算公式对所述流体包裹体温度数据的均一温度和所述温度梯度校正数据进行计算,或对所述压力数据和所述压力梯度校正数据进行计算,得到沉积盆地每个样品的剥蚀厚度;
[0010]其中,所述流体包裹体温度数据包括每个样品的均一温度、初熔温度、冰点温度和组成成分。
[0011]优选地,所述剥蚀厚度计算公式为:E=ΔT/G或ΔT/G

Δy,E为沉积盆地每个样品的剥蚀厚度,ΔT为样品的流体包裹体温度数据的均一温度与地表温度的差值或压力数据与地表压力的差值,G为温度梯度校正数据或压力梯度校正数据,Δy为样品与角度不整合之间的垂直距离。
[0012]优选地,对N个所述样品采用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测试之前,包括:角度不整合的位置为角度不整合位于沉积盆地的上覆地层,或角度不整合的位置为角度不整合位于沉积盆地的下伏地层且下伏地层的曾经最大埋深大于现今埋深。
[0013]优选地,该沉积盆地的角度不整合剥蚀厚度计算方法包括:通过镜质体反射率和
区域地层对比得到沉积盆地的下伏地层的曾经最大埋深。
[0014]优选地,该沉积盆地的角度不整合剥蚀厚度计算方法包括:在角度不整合的位置沿沉积盆地垂直地层走向方向上对沉积盆地采用地表或浅井采样,得到N个样品。
[0015]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沉积盆地的角度不整合剥蚀厚度计算系统,包括参数获取模块、参数处理模块、数据处理模块和计算模块;
[0016]所述参数获取模块,用于获取待计算剥蚀厚度沉积盆地角度不整合的位置以及获取在角度不整合的位置沿沉积盆地垂直地层走向方向的N个样品;
[0017]所述参数处理模块,用于对N个所述样品采用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测试,得到N个流体包裹体温度数据和一个地表温度;对N个所述流体包裹体温度数据和一个所述地表温度采用流体包裹体压力计算得到N个压力数据和一个地表压力;
[0018]所述数据处理模块,用于对N个所述流体包裹体温度数据的均一温度和N个所述压力数据分别采用顺层投影校正、线性拟合处理得到温度梯度校正数据和压力梯度校正数据;
[0019]所述计算模块,用于通过剥蚀厚度计算公式对所述流体包裹体温度数据的均一温度和所述温度梯度校正数据进行计算,或对所述压力数据和所述压力梯度校正数据进行计算,得到沉积盆地每个样品的剥蚀厚度;
[0020]其中,所述流体包裹体温度数据包括每个样品的均一温度、初熔温度、冰点温度和组成成分。
[0021]优选地,所述剥蚀厚度计算公式为:E=ΔT/G或ΔT/G

Δy,E为沉积盆地每个样品的剥蚀厚度,ΔT为样品的流体包裹体温度数据的均一温度与地表温度的差值或压力数据与地表压力的差值,G为温度梯度校正数据或压力梯度校正数据,Δy为样品与角度不整合之间的垂直距离。
[0022]优选地,所述参数获取模块用于根据角度不整合的位置为角度不整合位于沉积盆地的上覆地层,或角度不整合的位置为角度不整合位于沉积盆地的下伏地层且下伏地层的曾经最大埋深大于现今埋深,对N个所述样品进行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测试。
[0023]优选地,所述参数获取模块用于在角度不整合的位置沿沉积盆地垂直地层走向方向上对沉积盆地采用地表或浅井采样,得到N个样品。
[0024]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沉积盆地的角度不整合剥蚀厚度计算设备,包括处理器以及存储器;
[0025]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程序代码,并将所述程序代码传输给所述处理器;
[0026]所述处理器,用于根据所述程序代码中的指令执行上述所述的沉积盆地的角度不整合剥蚀厚度计算方法。
[0027]从以上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具有以下优点:该沉积盆地的角度不整合剥蚀厚度计算方法、系统及设备,该方法包括:获取待计算剥蚀厚度沉积盆地角度不整合的位置以及获取在角度不整合的位置沿沉积盆地垂直地层走向方向的N个样品;对N个样品分别采用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测试,得到N个流体包裹体温度数据和一个地表温度;对N个流体包裹体温度数据和一个地表温度采用流体包裹体压力计算得到N个压力数据和一个地表压力;对N个流体包裹体温度数据的均一温度和N个压力数据分别采用顺层投影校正、线性拟合处理得到温度梯度校正数据和压力梯度校正数据;通过剥蚀厚度计算公式对流体包
裹体温度数据的均一温度和温度梯度校正数据进行计算,或对压力数据和压力梯度校正数据进行计算,得到沉积盆地每个样品的剥蚀厚度。该沉积盆地的角度不整合剥蚀厚度计算方法通过温度梯度校正数据或压力梯度校正数据得到的沉积盆地每个样品的剥蚀厚度,实现了得到校正后角度不整合下伏地层的垂向剥蚀厚度,解决了现有对角度不整合的沉积盆地计算其剥蚀厚度的数据不准确的技术问题。
附图说明
[002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0029]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述的沉积盆地的角度不整合剥蚀厚度计算方法的步骤流程图;
[0030]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述的沉积盆地的角度不整合剥蚀厚度计算方法中角度不整合的示意图;
[0031]图3为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所述的沉积盆地的角度不整合剥蚀厚度计算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沉积盆地的角度不整合剥蚀厚度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获取待计算剥蚀厚度沉积盆地角度不整合的位置以及获取在角度不整合的位置沿沉积盆地垂直地层走向方向的N个样品;对N个所述样品采用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测试,得到N个流体包裹体温度数据和一个地表温度;对N个所述流体包裹体温度数据和一个所述地表温度采用流体包裹体压力计算得到N个压力数据和一个地表压力;对N个所述流体包裹体温度数据的均一温度和N个所述压力数据分别采用顺层投影校正、线性拟合处理得到温度梯度校正数据和压力梯度校正数据;通过剥蚀厚度计算公式对所述流体包裹体温度数据的均一温度和所述温度梯度校正数据进行计算,或对所述压力数据和所述压力梯度校正数据进行计算,得到沉积盆地每个样品的剥蚀厚度;其中,所述流体包裹体温度数据包括每个样品的均一温度、初熔温度、冰点温度和组成成分。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沉积盆地的角度不整合剥蚀厚度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剥蚀厚度计算公式为:E=ΔT/G或ΔT/G

Δy,E为沉积盆地每个样品的剥蚀厚度,ΔT为样品的流体包裹体温度数据的均一温度与地表温度的差值或压力数据与地表压力的差值,G为温度梯度校正数据或压力梯度校正数据,Δy为样品与角度不整合之间的垂直距离。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沉积盆地的角度不整合剥蚀厚度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对N个所述样品采用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测试之前,包括:角度不整合的位置为角度不整合位于沉积盆地的上覆地层,或角度不整合的位置为角度不整合位于沉积盆地的下伏地层且下伏地层的曾经最大埋深大于现今埋深。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沉积盆地的角度不整合剥蚀厚度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通过镜质体反射率和区域地层对比得到沉积盆地的下伏地层的曾经最大埋深。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沉积盆地的角度不整合剥蚀厚度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在角度不整合的位置沿沉积盆地垂直地层走向方向上对沉积盆地采用地表或浅井采样,得到N个样品。6.一种沉积盆地的角度不整合剥蚀厚度计算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参数获取模块、参数处理模块、数据处理模块和计算模块;所述参数获取模块,用于获取待计算剥蚀厚度沉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丁汝鑫
申请(专利权)人:中山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