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隧道工程用便携初期支护台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008036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7-02 13:5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隧道工程用便携初期支护台车,包括:主顶梁、第一侧顶梁、第二侧顶梁;所述第一侧顶梁安装在主顶梁的前侧,第二侧顶梁安装在主顶梁的后侧;所述立柱通过焊接方式安装在主顶梁、第一侧顶梁、第二侧顶梁两端的底部,且斜支梁焊接安装在主顶梁、第一侧顶梁、第二侧顶梁与立柱之间;所述从动轮安装在主顶梁、第一侧顶梁的底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对隧道工程用初期支护台车的改进,具有结构设计合理,便于展开与折叠,通过折叠缩小整体体积、便于长途运输、便于施工场地内转移,增强工人施工安全性,防止意外坠落,便于施工材料、施工工具运输上平台工作面的优点,从而有效的解决了现有装置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解决了现有装置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解决了现有装置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

A portable primary support trolley for Tunnel Engineering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隧道工程用便携初期支护台车


[0001]本技术涉及隧道工程
,更具体的说,尤其涉及一种隧道工程用便携初期支护台车。

技术介绍

[0002]隧道是修建在地下或水下或者在山体中,铺设铁路或修筑公路供机动车辆通行的建筑物。根据其所在位置可分为山岭隧道、水下隧道和城市隧道三大类。为缩短距离和避免大坡道而从山岭或丘陵下穿越的称为山岭隧道;为穿越河流或海峡而从河下或海底通过的称为水下隧道;为适应铁路通过大城市的需要而在城市地下穿越的称为城市隧道。这三类隧道中修建最多的是山岭隧道。
[0003]支护台车是隧道工程施工过程中常用的施工设备,在隧道内不仅起到支护作用,还能为隧道施工提供一个施工平台,但现有支护台车多由工字钢焊接而成,体积较大、不便于长途运输,且两侧的工作平台伸出支护台车,增加了支护台车的整体宽度,移动时较为不便,并且平台高度较高,不方便施工材料、施工工具的上下运输,另外,工作平台上未设置防护装置,工作人员易因操作不慎等跌落,存在较大的操作安全隐患。
[0004]有鉴于此,针对现有的问题予以研究改良,提供一种隧道工程用便携初期支护台车,旨在通过该技术,达到解决问题与提高实用价值性的目的。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隧道工程用便携初期支护台车,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和不足。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隧道工程用便携初期支护台车,由以下具体技术手段所达成:
[0007]一种隧道工程用便携初期支护台车,包括:主顶梁、第一侧顶梁、第二侧顶梁、立柱、斜支梁、从动轮、驱动轮、第一支臂、限位板、第二支臂、固定螺栓、液压推杆、侧支架、顶棚、侧平台、护栏、侧顶棚、提升机;所述第一侧顶梁安装在主顶梁的前侧,第二侧顶梁安装在主顶梁的后侧;所述立柱通过焊接方式安装在主顶梁、第一侧顶梁、第二侧顶梁两端的底部,且斜支梁焊接安装在主顶梁、第一侧顶梁、第二侧顶梁与立柱之间;所述从动轮安装在主顶梁、第一侧顶梁的底部,且驱动轮安装在第二侧顶梁的底部;所述从动轮、驱动轮安装在立柱的底部;所述第一支臂安装在主顶梁的下方,且第一支臂铰接安装在立柱的两侧;所述限位板通过焊接方式安装在第一支臂端部的外壁上;所述第二支臂安装在第一侧顶梁、第二侧顶梁的下方,且第二支臂铰接安装在立柱的内侧;所述第二支臂的端部与第一支臂铰接连接,且第二支臂与限位板通过固定螺栓固定;所述侧支架铰接安装在立柱的侧壁上;所述液压推杆安装在侧支架的底部,且液压推杆的一端与立柱铰接连接,液压推杆的另一端与侧支架铰接连接;所述顶棚安装在主顶梁、第一侧顶梁、第二侧顶梁的上方,且顶棚与主顶梁、第一侧顶梁、第二侧顶梁通过螺栓固定;所述侧平台、侧顶棚安装在侧支架的上方,
且侧平台、侧顶棚与侧支架通过螺栓固定;所述侧顶棚位于侧平台的上方;所述护栏固定安装在侧平台的边缘处;所述提升机安装在第二侧顶梁的一侧,且提升机与第二侧顶梁通过螺栓固定连接。
[0008]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本技术一种隧道工程用便携初期支护台车所述第一支臂、第二支臂与立柱铰接连接设为旋转装置。
[0009]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本技术一种隧道工程用便携初期支护台车所述第二支臂的端部开设有用于容纳固定螺栓的圆孔。
[0010]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本技术一种隧道工程用便携初期支护台车所述限位板为矩形板状结构,且限位板上开设有用于容纳固定螺栓的圆孔。
[0011]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本技术一种隧道工程用便携初期支护台车所述侧支架通过铰接方式与立柱连接设为旋转装置。
[0012]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本技术一种隧道工程用便携初期支护台车所述护栏为安全光栅,且护栏在侧平台上对称设置有四处。
[0013]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本技术一种隧道工程用便携初期支护台车所述驱动轮为电动万向轮。
[0014]由于上述技术方案的运用,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
[0015]1、本技术第一支臂、第二支臂与立柱铰接连接设为旋转装置,第二支臂的端部开设有用于容纳固定螺栓的圆孔,限位板为矩形板状结构,且限位板上开设有用于容纳固定螺栓的圆孔的设置,第一支臂、第二支臂通过旋转实现折叠,从而带动第一侧顶梁、第二侧顶梁向主顶梁靠拢实现折叠,缩小整体体积、便于长途运输,第二支臂与限位板通过固定螺栓连接对第一侧顶梁、第二侧顶梁起到固定作用,使装置保持展开状态。
[0016]2、本技术侧支架通过铰接方式与立柱连接设为旋转装置,液压推杆的一端与立柱铰接连接,液压推杆的另一端与侧支架铰接连接的设置,侧支架通过旋转实现展开与折叠,折叠后缩小整体宽度,便于移动,液压推杆对侧支架的展开与折叠起到推动作用,自动化程度高。
[0017]3、本技术护栏为安全光栅,且护栏在侧平台上对称设置有四处的设置,对靠近侧平台边缘的工作人员起到检测、警示的作用,增强工人施工安全性,防止意外坠落。
[0018]4、本技术提升机安装在第二侧顶梁的一侧,且提升机与第二侧顶梁通过螺栓固定连接的设置,便于施工材料、施工工具运输上平台工作面。
[0019]5、本技术通过对隧道工程用便携智能初期支护台车的改进,具有结构设计合理,便于展开与折叠,通过折叠缩小整体体积、便于长途运输、便于移动,增强工人施工安全性,防止意外坠落,便于施工材料、施工工具运输上平台工作面的优点,从而有效的解决了现有装置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
附图说明
[0020]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0021]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2为本技术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0023]图3为本技术的A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0024]图4为本技术的B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0025]图中:主顶梁1、第一侧顶梁2、第二侧顶梁3、立柱4、斜支梁5、从动轮 6、驱动轮7、第一支臂8、限位板9、第二支臂10、固定螺栓11、液压推杆12、侧支架13、顶棚14、侧平台15、护栏16、侧顶棚17、提升机18。
具体实施方式
[0026]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0027]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术语“上”、“下”、“左”、“右”、“内”、“外”、“前端”、“后端”、“头部”、“尾部”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隧道工程用便携初期支护台车,包括:主顶梁(1)、第一侧顶梁(2)、第二侧顶梁(3)、立柱(4)、斜支梁(5)、从动轮(6)、驱动轮(7)、第一支臂(8)、限位板(9)、第二支臂(10)、固定螺栓(11)、液压推杆(12)、侧支架(13)、顶棚(14)、侧平台(15)、护栏(16)、侧顶棚(17)、提升机(18);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顶梁(2)安装在主顶梁(1)的前侧,第二侧顶梁(3)安装在主顶梁(1)的后侧;所述立柱(4)通过焊接方式安装在主顶梁(1)、第一侧顶梁(2)、第二侧顶梁(3)两端的底部,且斜支梁(5)焊接安装在主顶梁(1)、第一侧顶梁(2)、第二侧顶梁(3)与立柱(4)之间;所述从动轮(6)安装在主顶梁(1)、第一侧顶梁(2)的底部,且驱动轮(7)安装在第二侧顶梁(3)的底部;所述从动轮(6)、驱动轮(7)安装在立柱(4)的底部;所述第一支臂(8)安装在主顶梁(1)的下方,且第一支臂(8)铰接安装在立柱(4)的两侧;所述限位板(9)通过焊接方式安装在第一支臂(8)端部的外壁上;所述第二支臂(10)安装在第一侧顶梁(2)、第二侧顶梁(3)的下方,且第二支臂(10)铰接安装在立柱(4)的内侧;所述第二支臂(10)的端部与第一支臂(8)铰接连接,且第二支臂(10)与限位板(9)通过固定螺栓(11)固定;所述侧支架(13)铰接安装在立柱(4)的侧壁上;所述液压推杆(12)安装在侧支架(13)的底部,且液压推杆(12)的一端与立柱(4)铰接连接,液压推杆(12)的另一端与侧支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施竹青
申请(专利权)人:中交第二公路工程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