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尾砂库生态修复的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4006004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7-02 13:23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尾砂库生态修复的方法,涉及尾砂库修复技术领域。该修复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翻新尾砂库坝面表层的土壤,使翻新的土壤打碎均匀,在打碎后的突然中加入土壤改良剂,并使土壤改良剂和翻新后的土壤均匀混合;修正尾砂库坝面,使翻新后的土壤表面保持平整;在整平后的尾砂库表面铺设无污染的土壤形成种植土壤层,种植土壤层的厚度远小于翻新的尾坝库表层的翻新土壤层;选取生长健壮、无病虫害、根系发达且无机械损伤的植物幼苗,将选取好的植物幼苗栽种在种植土壤层上,种植土壤层上均匀分布多株种植幼苗,并在种植好的植被幼苗上进行灌溉和施肥;定期进行种植幼苗的养护管理。本方法能够实现尾砂库生态环境的快速改善。改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尾砂库生态修复的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尾砂库修复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尾砂库生态修复的方法。

技术介绍

[0002]尾矿库是指筑坝拦截谷口或围地构成的,用以堆存金属或非金属矿山进行矿石选别后排出尾矿或其他工业废渣的场所。尾矿库是一个具有高势能的人造泥石流危险源,存在溃坝危险,一旦失事,容易造成重特大事故。
[0003]尾矿废弃地作为矿业废弃地的一种,不仅占用大量土地,同时大面积的植被和景观遭受破坏,造成大量物种消失,生物多样性锐减,生态系统退化。另外,尾矿中含有大量有毒有害物质,如重金属等,易在水蚀、淋洗、径流等作用下污染周边土壤、水体,而尾矿中的尾砂也易受风蚀,而造成扬尘污染。因此,对尾矿废弃地进行生态恢复,控制其对周边环境的污染已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之一。尾矿废弃地生态恢复以植物恢复为关键,但由于尾矿废弃地重金属含量高、大量营养元素(如N、P)缺乏、极差的土质结构等,限制了植物在尾矿废弃地上定居、生长。因此亟需研究一套工程可用的土壤基质改良-植被恢复技术体系,为尾矿库的生态恢复工程提供参考与指导。
[0004]在矿区尾沙坝通过人工复垦和生态重建,采用传统的人工复垦、客土改造表层土,费时费工,成本极大,而直接栽植又很难成活且栽后管理成本高,导致目前矿区尾沙坝生态修复投入居高不下,从而严重制约了人工促进矿区尾沙坝的生态修复工程的进程。
[0005]综上所述,我们提出了一种尾砂库生态修复的方法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尾砂库生态修复的方法,其能够实现尾砂库生态环境的快速改善。
[0007]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是这样实现的:
[0008]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尾砂库生态修复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09]翻新尾砂库坝面表层的土壤,使翻新的土壤打碎均匀,在打碎后的突然中加入土壤改良剂,并使土壤改良剂和翻新后的土壤均匀混合;
[0010]修正尾砂库坝面,使翻新后的土壤表面保持平整;
[0011]在整平后的尾砂库表面铺设无污染的土壤形成种植土壤层,种植土壤层的厚度远小于翻新的尾坝库表层的翻新土壤层;
[0012]选取生长健壮、无病虫害、根系发达且无机械损伤的植物幼苗,将选取好的植物幼苗栽种在种植土壤层上,种植土壤层上均匀分布多株种植幼苗,并在种植好的植被幼苗上进行灌溉和施肥;
[0013]定期进行种植幼苗的养护管理。
[0014]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选取的植被幼苗可以是乔木植物、灌木植物或草本植物中的一种或多种,乔木植物规格为D≥0.40cm,H≥50cm,灌草植物苗木规格为H≥15cm;采
用随挖栽植穴随栽的方法栽植,栽植时划破营养袋底部,并保持苗木根团不散,每穴1株;乔木植物按1.8m
×
1.8m~ 1.8m
×
1.8m的株行距挖穴,灌木植物按0.8m
×
0.8m株行距挖穴,草本植物按照0.4m
×
0.4m栽植后整平穴面,乔木植物穴面覆一层6~9cm厚的虚土,以利保墒。
[0015]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改良剂是由金属稳定剂和有机肥混合制得,上述金属稳定剂由腐植酸、CaO、钙镁磷肥、泥炭土、膨润土和蛭石混合得到。
[0016]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翻新的土壤层厚度为20

30厘米,种植土壤层的厚度为5

8厘米。
[0017]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修整坡面的坡降比为1:1~2:1,以防治地面不平整而影响种植突然层的铺设效果。
[0018]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尾坝库坝面的底部修建有混凝土支护结构,上述混凝土支护结构沿尾坝库坝面底部的周向方向设置,上述混凝土支护结构用于阻挡翻新的土壤层和植被种植层。
[0019]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翻新后的坝面土壤层浇筑有混凝土框,混凝土框呈矩形,混凝土框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混凝土框相邻排布,种植土壤层铺设在混凝土框,种植幼苗种植于混凝土框。
[0020]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混凝土框上设置支撑杆,上述支撑杆的数量为多个,多个上述支撑杆沿上述尾坝库的周向方向设置,多个上述支撑杆共同连接有防尘网,上述防尘网形成上述尾坝库的围栏。
[0021]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养护管理是指对上述植物进行定期浇水(每天)、施肥(间隔20~30天)和病虫害防治(间隔30~40天)等专业养护。
[0022]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尾坝库坝面表层的土壤通过耕地机进行翻新,且通过筑坝机进行整平。
[0023]相对于现有技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至少具有如下优点或有益效果:
[0024]一种尾砂库生态修复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25]翻新尾砂库坝面表层的土壤,使翻新的土壤打碎均匀,在打碎后的突然中加入土壤改良剂,并使土壤改良剂和翻新后的土壤均匀混合;
[0026]修正尾砂库坝面,使翻新后的土壤表面保持平整;
[0027]在整平后的尾砂库表面铺设无污染的土壤形成种植土壤层,种植土壤层的厚度远小于翻新的尾坝库表层的翻新土壤层;
[0028]选取生长健壮、无病虫害、根系发达且无机械损伤的植物幼苗,将选取好的植物幼苗栽种在种植土壤层上,种植土壤层上均匀分布多株种植幼苗,并在种植好的植被幼苗上进行灌溉和施肥;
[0029]定期进行种植幼苗的养护管理。
[0030]在本专利技术中,土壤改良剂是一种主要用于改良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性质,使其更适宜于植物生长,而不是主要提供植物养分的物料。土壤改良剂具有保墒和增温作用,可以有效地提高土壤墒情,增加耕层地温,使作物生育期提早2~7d,土壤湿度增加5%左右。同时还能改良土壤结构,协调土壤水、肥、气、热及生物之间的关系,防止水土流失,增强渠道防渗能力,抑制土壤次生盐渍化,提高沙荒地的开发利用。主要适用于我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和作物生育期积温不足的地区,以及土壤结构差的土壤,特别是缺水严重的旱地和坡
沙地、盐碱地。目前国际上使用的土壤结构改良剂主要为聚丙烯酰胺、燃煤发电厂除硫副产品石膏。现有技术中在尾坝库坝面土壤加入土壤改良剂后还不能迅速改良土壤,直接在土壤上种植植被幼苗,由于土壤还未恢复过来,植被幼苗的生产周期被拉长,进而使得尾坝矿的生态修复周期被拉长,严重的影响了尾坝矿周围的生态环境。而本专利技术中,通过在加入土壤改良剂的坝面表层铺设一层种植土壤层(无污染土壤层,适合植被幼苗生长的土壤),在种植土壤层种植植被幼苗,植被幼苗能正常生长,在生长一端时间后,植被幼苗的根茎再伸入被土壤改良剂改良后的坝面土壤,植被幼苗正常生长,使得坝面土壤不会限制植被幼苗的生产;在此过程中,植被幼苗前期在种植土壤层正常生长,植被幼苗中后期在改良后的坝面土壤中生长,极大的缩短了植被幼苗的生长周期,提高了尾坝库的生态修复效率。本专利技术的设计能够实现尾砂库生态环境的快速改善。
具体实施方式
[0031]在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尾砂库生态修复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翻新尾砂库坝面表层的土壤,使翻新的土壤打碎均匀,在打碎后的突然中加入土壤改良剂,并使土壤改良剂和翻新后的土壤均匀混合;修正尾砂库坝面,使翻新后的土壤表面保持平整;在整平后的尾砂库表面铺设无污染的土壤形成种植土壤层,种植土壤层的厚度远小于翻新的尾坝库表层的翻新土壤层;选取生长健壮、无病虫害、根系发达且无机械损伤的植物幼苗,将选取好的植物幼苗栽种在种植土壤层上,种植土壤层上均匀分布多株种植幼苗,并在种植好的植被幼苗上进行灌溉和施肥;定期进行种植幼苗的养护管理。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尾砂库生态修复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选取的植被幼苗可以是乔木植物、灌木植物或草本植物中的一种或多种,乔木植物规格为D≥0.40cm,H≥50cm,灌草植物苗木规格为H≥15cm;采用随挖栽植穴随栽的方法栽植,栽植时划破营养袋底部,并保持苗木根团不散,每穴1株;乔木植物按1.8m
×
1.8m~1.8m
×
1.8m的株行距挖穴,灌木植物按0.8m
×
0.8m株行距挖穴,草本植物按照0.4m
×
0.4m栽植后整平穴面,乔木植物穴面覆一层6~9cm厚的虚土,以利保墒。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尾砂库生态修复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改良剂是由金属稳定剂和有机肥混合制得,所述金属稳定剂由腐植酸、CaO、钙镁磷肥、泥炭土、膨润土和蛭...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冯才声舒海啸徐聪柯金鹏谭忠富周辉许伟覃竹山张西强周志远
申请(专利权)人:武汉市秀谷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