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特厚混凝土墙体的滑模顶升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3993856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7-02 10:2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特厚混凝土墙体的滑模顶升系统,本系统的两列支撑杆沿墙体长度方向设于墙体内,提升架包括上门架梁、下门架梁和门架支腿,上门架梁和下门架梁间隔布置,门架支腿设于上门架梁和下门架梁两端,并且门架支腿底端延伸至下门架梁下方,提升架骑跨于墙体上方,门架支腿位于墙体的内外墙面外侧,两列支撑杆穿过上门架梁和下门架梁并且随着提升架的爬升接长,爬升液压千斤顶分别设于两列支撑杆并且底端固定连接下门架梁,模板组件通过接杆设于门架支腿延伸段的内侧面,并且分别抵靠至墙体的内外墙面。本系统通过双支撑和双提升结构,有效提高系统结构的平衡性及稳定性,确保滑模的可靠安全提升,提高特厚混凝土墙体的施工效率。土墙体的施工效率。土墙体的施工效率。

Slipform jacking system for extra thick concrete wall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用于特厚混凝土墙体的滑模顶升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建筑工程
,尤其涉及一种用于特厚混凝土墙体的滑模顶升系统。

技术介绍

[0002]滑模工程技术是现浇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中机械化程度高、施工速度快、现场场地占用少、结构整体性强、抗震性能好、安全作业有保障、环境与经济综合效益显著的一种施工技术。现有滑模施工技术主要应用于厚度500mm以内的普通钢筋混凝土墙体,无法应用于厚度大于500mm的特厚混凝土墙体施工。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用于特厚混凝土墙体的滑模顶升系统,本系统应用于特厚混凝土墙体的施工作业,通过双支撑和双提升结构,有效提高系统结构的平衡性及稳定性,确保滑模的可靠安全提升,提高特厚混凝土墙体的施工效率。
[000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用于特厚混凝土墙体的滑模顶升系统包括拟浇筑墙体、两列用于爬升液压千斤顶滑升的支撑杆、提升架和模板组件,所述两列支撑杆沿所述拟浇筑墙体长度方向间隔垂直设于所述拟浇筑墙体内,所述提升架包括上门架梁、下门架梁和门架支腿,所述上门架梁和下门架梁平行间隔布置,所述门架支腿垂直设于所述上门架梁和下门架梁两端,并且门架支腿底端延伸至所述下门架梁下方,所述提升架骑跨于所述拟浇筑墙体上方,并且所述门架支腿位于所述拟浇筑墙体的内外墙面外侧,所述两列支撑杆穿过所述上门架梁和下门架梁并且随着所述提升架的爬升接长,所述爬升液压千斤顶分别设于所述两列支撑杆并且底端固定连接所述下门架梁,所述模板组件通过接杆设于所述门架支腿延伸段的内侧面,并且分别抵靠至所述拟浇筑墙体的内外墙面。
[0005]进一步,所述下门架梁为两根并排的槽钢,所述爬升液压千斤顶底端固定设于所述两根并排的槽钢顶面。
[0006]进一步,所述两列支撑杆接长时,上支撑杆采用缩小接头插入下支撑杆,并且插入深度至少为80mm,上支撑杆与下支撑杆接缝处采用满焊焊接。
[0007]进一步,本系统还包括上操作平台和下操作平台,所述上操作平台分别设于所述门架支腿外侧,并且高度与所述模板组件匹配,所述下操作平台分别设有所述门架支腿底端,并且位于所述模板组件下方。
[0008]进一步,所述上操作平台周边通过立柱设有护栏。
[0009]进一步,所述下操作平台为笼式悬挂平台。
[0010]由于本技术用于特厚混凝土墙体的滑模顶升系统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即本系统的两列支撑杆沿拟浇筑墙体长度方向间隔垂直设于拟浇筑墙体内,提升架包括上门架梁、下门架梁和门架支腿,上门架梁和下门架梁平行间隔布置,门架支腿垂直设于上门架梁和下门架梁两端,并且门架支腿底端延伸至下门架梁下方,提升架骑跨于拟浇筑墙体上方,
并且门架支腿位于拟浇筑墙体的内外墙面外侧,两列支撑杆穿过上门架梁和下门架梁并且随着提升架的爬升接长,爬升液压千斤顶分别设于两列支撑杆并且底端固定连接下门架梁,模板组件通过接杆设于门架支腿延伸段的内侧面,并且分别抵靠至拟浇筑墙体的内外墙面。本系统应用于特厚混凝土墙体的施工作业,通过双支撑和双提升结构,有效提高系统结构的平衡性及稳定性,确保滑模的可靠安全提升,提高特厚混凝土墙体的施工效率。
附图说明
[0011]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0012]图1为本技术用于特厚混凝土墙体的滑模顶升系统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3]实施例如图1所示,本技术用于特厚混凝土墙体的滑模顶升系统包括拟浇筑墙体1、两列用于爬升液压千斤顶21滑升的支撑杆2、提升架3和模板组件4,所述两列支撑杆2沿所述拟浇筑墙体1长度方向间隔垂直设于所述拟浇筑墙体1内,所述提升架3包括上门架梁31、下门架梁32和门架支腿33,所述上门架梁31和下门架梁32平行间隔布置,所述门架支腿33垂直设于所述上门架梁31和下门架梁32两端,并且门架支腿33底端延伸至所述下门架梁32下方,所述提升架3骑跨于所述拟浇筑墙体1上方,并且所述门架支腿33位于所述拟浇筑墙体1的内外墙面外侧,所述两列支撑杆2穿过所述上门架梁31和下门架梁32并且随着所述提升架3的爬升接长,所述爬升液压千斤顶21分别设于所述两列支撑杆2并且底端固定连接所述下门架梁32,所述模板组件4通过接杆41设于所述门架支腿33延伸段的内侧面,并且分别抵靠至所述拟浇筑墙体1的内外墙面。
[0014]优选的,所述下门架梁32为两根并排的槽钢,所述爬升液压千斤顶21底端固定设于所述两根并排的槽钢顶面。双槽钢用于提高下门架梁的刚性,确保爬升液压千斤顶的受力,从而带动提升架的整体提升。
[0015]优选的,所述两列支撑杆2接长时,上支撑杆采用缩小接头插入下支撑杆,并且插入深度至少为80mm,上支撑杆与下支撑杆接缝处采用满焊焊接。通过插接及满焊连接确保支撑杆接长的可靠性。
[0016]优选的,本系统还包括上操作平台5和下操作平台6,所述上操作平台5分别设于所述门架支腿33外侧,并且高度与所述模板组件4匹配,所述下操作平台6分别设有所述门架支腿33底端,并且位于所述模板组件4下方。上操作平台和下操作平台用于拟浇筑墙体在混凝土浇筑作业过程的相应操作,包括墙体浇筑施工作业、抹灰修补、模板组件安装维护等。
[0017]优选的,所述上操作平台5周边通过立柱51设有护栏52。
[0018]优选的,所述下操作平台6为笼式悬挂平台。
[0019]本系统将提升架骑跨于拟浇筑墙体上方,两列支撑杆沿拟浇筑墙体的长度方向布置,支撑杆距墙面间距为300mm,支撑杆材质为φ48
×
3.2mm钢管,钢管采用焊接接长。爬升液压千斤顶设于支撑杆、底端固定连接提升架的下门架梁,爬升液压千斤顶沿支撑杆爬升,从而带动提升架提升一定距离,提升架的两侧门架支腿内侧设置模板组件,模板组件选用1200
×
600
×
5.5mm的钢模板,模板组件随提升架提升,拟浇筑墙体在下部浇筑完成后,经爬升液压千斤顶驱动提升架上移,模板组件提升至拟浇筑墙体的未浇筑段,即可实施拟浇筑
墙体上部浇筑,不断重复上述过程,完成整个墙体的浇筑。
[0020]本系统通过双支撑和双提升结构应对特厚混凝土墙体的滑模顶升,确保滑模顶升结构的平衡性及稳定性,确保滑模的可靠安全提升,从而提高特厚混凝土墙体的施工效率。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特厚混凝土墙体的滑模顶升系统,包括拟浇筑墙体,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两列用于爬升液压千斤顶滑升的支撑杆、提升架和模板组件,所述两列支撑杆沿所述拟浇筑墙体长度方向间隔垂直设于所述拟浇筑墙体内,所述提升架包括上门架梁、下门架梁和门架支腿,所述上门架梁和下门架梁平行间隔布置,所述门架支腿垂直设于所述上门架梁和下门架梁两端,并且门架支腿底端延伸至所述下门架梁下方,所述提升架骑跨于所述拟浇筑墙体上方,并且所述门架支腿位于所述拟浇筑墙体的内外墙面外侧,所述两列支撑杆穿过所述上门架梁和下门架梁并且随着所述提升架的爬升接长,所述爬升液压千斤顶分别设于所述两列支撑杆并且底端固定连接所述下门架梁,所述模板组件通过接杆设于所述门架支腿延伸段的内侧面,并且分别抵靠至所述拟浇筑墙体的内外墙面。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特厚混凝土墙体的滑模顶升系统,其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姜兆昆杨勇陈铎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二十冶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