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燃气灶具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带有聚能环的支锅架及集成灶。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带有聚能环的支锅架中的上聚能环板与下聚能环板之间形成隔热腔,有效防止热量散失,提高了热效率,还降低了在使用过程中,用户触碰到支锅架被烫伤的风险;上聚能环板的截面呈U形,锅内溢出的液体能流到上聚能环板的几字形凹槽内,避免溢出的液体流到燃烧器内或者污染盛液盘,直接取下支锅架便可清洗,提高了用户的使用体验;此外,上聚能环板的内沿高于燃烧器的外环火孔设置,在防止热量散失的同时还提供了外环火孔的进气空间,使得燃烧器的燃烧更充分,进一步地降低了CO的含量;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支锅架提高了集成灶的燃烧系统的能效和热负荷。荷。荷。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带有聚能环的支锅架及集成灶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燃气灶具
,尤其涉及一种带有聚能环的支锅架及集成灶。
技术介绍
[0002]燃气灶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厨具,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燃气灶的各项性能要求越来越高,包括热效率高、火力大、加热均匀、能耗低等。传统的燃气灶支锅架主要起到一个支撑锅具的作用,维持烹饪锅具的平稳性。
[0003]在现有技术中,有一些支锅架带有聚能环,聚能环具有聚能且防止热量外散的功能。能效、热负荷是集成灶灶具及传统嵌入式灶具性能的重要指标,目前,提高燃气灶的能效和热负荷的主要解决方案是在支锅架的聚能环上喷涂热障涂层或者对燃烧系统的结构进行优化设计。而热障涂层的喷涂工艺复杂,且支锅架使用久了其上的热障涂层会脱落,燃气灶的燃烧性能提升的并不明显。对于燃烧系统的结构的优化,其开发周期较长,且能效、热负荷、CO含量之间的耦合关系增加了结构优化的难度。
[0004]因此,亟需提供一种带有聚能环的支锅架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带有聚能环的支锅架,提高了集成灶的燃烧系统的能效和热负荷,使燃气能充分燃烧,降低了CO的含量。
[0006]为达此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0007]一种带有聚能环的支锅架,包括聚能环,所述聚能环包括:
[0008]上聚能环板,所述上聚能环板的截面为U形,且所述上聚能环板的外沿高于内沿,所述上聚能环板的内沿高于燃烧器的外环火孔;
[0009]下聚能环板,所述下聚能环板的外沿与所述上聚能环板的外沿连接,所述下聚能环板的内沿与所述上聚能环板的内沿连接,且所述下聚能环板与所述上聚能环板之间形成隔热腔。
[0010]作为上述带有聚能环的支锅架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上聚能环板包括由上向下倾斜设置的第一环形板和由下向上倾斜设置的第二环形板,所述第一环形板的下端与所述第二环形板的下端通过第三环形板连接,所述第二环形板的上端高于燃烧器的外环火孔。
[0011]作为上述带有聚能环的支锅架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一环形板的倾斜角度为42
°‑
48
°
。
[0012]作为上述带有聚能环的支锅架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二环形板的倾斜角度为26
°‑
30
°
。
[0013]作为上述带有聚能环的支锅架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三环形板的上端连接有向下弯折设置的第四环形板,所述第四环形板与所述下聚能环板的内沿连接。
[0014]作为上述带有聚能环的支锅架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一环形板的上端连接
有第五环形板,所述第五环形板与所述下聚能环板的外沿连接,在所述聚能环安装于集成灶上时,所述第五环形板与所述集成灶的表面平行。
[0015]作为上述带有聚能环的支锅架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一环形板上沿周向开设有多个安装槽,且所述安装槽延伸至所述第五环形板上,所述安装槽内安装有锅支脚。
[0016]作为上述带有聚能环的支锅架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上聚能环板的材质为钣金,且所述上聚能环板一体拉伸成型。
[0017]作为上述带有聚能环的支锅架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下聚能环板的材质为钣金,且所述下聚能环板一体拉伸成型。
[0018]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还提供一种集成灶,提高了集成灶使用的安全性和舒适性,进而提高了用户使用的满意度。
[0019]为达此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0020]一种集成灶,包括上述的带有聚能环的支锅架。
[0021]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
[0022]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带有聚能环的支锅架中的上聚能环板与下聚能环板之间形成隔热腔,有效防止热量散失,提高了热效率,还降低了在使用过程中,用户触碰到支锅架被烫伤的风险;
[0023]上聚能环板的截面呈U形,锅内溢出的液体能流到上聚能环板的几字形凹槽内,避免溢出的液体流到燃烧器内或者污染盛液盘,直接取下支锅架便可清洗,提高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0024]此外,上聚能环板的内沿高于燃烧器的外环火孔设置,在防止热量散失的同时还提供了外环火孔的进气空间,使得燃烧器的燃烧更充分,进一步地降低了CO的含量;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支锅架提高了集成灶的燃烧系统的能效和热负荷。
[0025]本专利技术提供的集成灶,使燃气充分燃烧,提高了集成灶的燃烧系统的能效和热负荷,降低了CO的含量,提高了集成灶使用的安全性和舒适性,进而提高了用户使用的满意度。
附图说明
[0026]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带有聚能环支锅架的结构示意图;
[0027]图2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聚能环的结构示意图;
[0028]图3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聚能环的局部剖视图;
[0029]图4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二提供的带有聚能环支锅架的局部剖视图;
[0030]图5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二提供的带有聚能环的支锅架安装于集成灶上的结构示意图。
[0031]图中:
[0032]1、聚能环;11、上聚能环板;111、第一环形板;112、第二环形板;113、第三环形板;114、第四环形板;115、第五环形板;12、下聚能环板;121、第一L形板;122、第二L形板;123、第三L形板;13、隔热腔;
[0033]2、凸台;21、第一定位件;22、螺纹孔;
[0034]3、底脚;31、第二定位件;32、通孔;
[0035]4、塑胶垫圈;
[0036]5、锅支脚;51、斜面;
[0037]6、安装槽;
[0038]100、盛液盘;101、卡槽;102、凸环;200、进气腔;300、燃烧器。
具体实施方式
[0039]为使本专利技术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和达到的技术效果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
[0040]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专利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0041]在本专利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带有聚能环的支锅架,其特征在于,包括聚能环(1),所述聚能环(1)包括:上聚能环板(11),所述上聚能环板(11)的截面为U形,且所述上聚能环板(11)的外沿高于内沿,所述上聚能环板(11)的内沿高于燃烧器的外环火孔;下聚能环板(12),所述下聚能环板(12)的外沿与所述上聚能环板(11)的外沿连接,所述下聚能环板(12)的内沿与所述上聚能环板(11)的内沿连接,且所述下聚能环板(12)与所述上聚能环板(11)之间形成隔热腔(13)。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有聚能环的支锅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聚能环板(11)包括由上向下倾斜设置的第一环形板(111)和由下向上倾斜设置的第二环形板(112),所述第一环形板(111)的下端与所述第二环形板(112)的下端通过第三环形板(113)连接,所述第二环形板(112)的上端高于燃烧器的外环火孔。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带有聚能环的支锅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环形板(111)的倾斜角度为42
°‑
48
°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带有聚能环的支锅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环形板(112)的倾斜角度为26
°‑
30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孔光,常良,邓鹏飞,王笠安,宋百隆,公衍武,鲁振华,
申请(专利权)人:海尔智家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