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吸尘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990612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7-02 09:35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吸尘器,在机身上设有臭氧模块,且臭氧模块具有相互连通的混合腔和缓流腔,通过臭氧发生装置产生臭氧,并在混合装置的混合腔内对臭氧气体和液体进行混合,这样混合后的臭氧气体和液体就能自混合腔的出料口输送至吸尘口处,并最终喷射在待清洁表面,这样在吸尘过程中,整个清洁机除了负压吸尘的效果,还能兼具杀菌作用,利用臭氧的杀菌功能,将附着在待清洁表面的细菌、真菌等微生物清除,从而确保当清洁机清洁之后,细菌含量大大降低,非常适用于一些对卫生条件要求较高环境,无需专门的消毒,十分方便,此外该吸尘器通过缓流腔内的回流口,将未溶解的臭氧气体又输送回臭氧发生装置,避免直排到空气中造成污染。避免直排到空气中造成污染。避免直排到空气中造成污染。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吸尘器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清洁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吸尘器。

技术介绍

[0002]目前的具有扫地功能的扫地地面清洁机包括吸尘器和扫地机器人,其主要采用刷扫方式,利用风机将地面杂物吸进入至其内部的收纳盒,从而完成对待清洁表面的清理功能。
[0003]如中国专利技术专利申请《一种干湿两用手持式吸尘器》,其专利申请号为CN201910672244.7(申请公布号为CN110393473A),公开了一种干湿两用手持式吸尘器,包括手柄组件、主体组件、尘杯组件和刷头组件,主体组件包括主体支架、主体前盖、主体后盖和电机组件,尘杯组件内设有浮子组件,主体支架的上段设有电机腔,主体支架的中段设有尘杯腔,主体支架的下段设有刷头腔,主体前盖安装在主体支架上且位于电机腔的位置处,主体后盖安装在主体支架上且覆盖电机腔、尘杯腔和刷头腔,电机组件置于主体支架的电机腔中,手柄组件安装在主体前盖上,尘杯组件安装在主体支架的尘杯腔中,浮子组件安装在尘杯组件内且与电机组件上下相对应,刷头组件与主体支架的刷头腔连接。
[0004]上述专利中的吸尘器实现了对地面的清理,但是上述的吸尘器采用单一的吸尘口,主要适用于一般的固体类灰尘,对于水溶性、油性或者其他类型的污渍很难清理;此外部分清洁设备采取添加臭氧的方式来对地面或者物体表面进行清洁,
[0005]因此,需要对现有的清洁机的刷头模块作进一步的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第一个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现状,提供一种有效利用臭氧进行杀菌消毒并能多余臭氧回收的吸尘器。
[0007]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第二个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现状,提供一种能在混合前对臭氧气体进行过滤的吸尘器。
[0008]本专利技术解决上述第一个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吸尘器,包括:
[0009]地刷,其内部具有导风通道,所述导风通道具有吸尘口及与所述吸尘口流体连通的出风口,沿着气流流动路径,所述出风口位于所述吸尘口的下游,且该吸尘口处设有刷头;
[0010]机身,具有风机和用来分离水及灰尘混合物的分离模块,沿着气流流动路径,所述分离模块位于所述地刷和风机之间,所述分离模块的进入口与所述地刷的出风口流体连通,所述分离模块的排出口与所述风机的进口流体连通;
[0011]所述机身上还设有臭氧模块,该臭氧模块包括:
[0012]臭氧发生装置,具有进气口以及臭氧出口;
[0013]混合装置,具有沿臭氧输出方向依次布置,且相互连通的混合腔和缓流腔,其中:
[0014]所述混合腔具有臭氧进口、供液体进入的通液口以及出料口,所述臭氧进口与所
述臭氧发生装置的臭氧出口流体连通,所述出料口与所述吸尘口流体连通;所述缓流腔具有排出口以及用来供臭氧气体回流的回流口,所述回流口与臭氧发生装置的进气口流体连通;以及
[0015]储液箱,其出口端与所述通液口流体连通。
[0016]混合装置的混合腔和缓流腔可以是由一个整体分隔形成,但是优选的,所述混合装置还包括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所述第一壳体内部中空形成所述的混合腔,所述第二壳体内部中空形成所述的缓流腔,所述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之间还设有用来连通所述混合腔和缓流腔的连接管,这样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的设计,使得上述的混合腔和缓流腔完全隔离开来,气流之间不会相互影响,及保证了臭氧与液体的混合效果,还能确保缓流气压。
[0017]为了确保液体的供应,优选地,所述储液箱布置在所述混合装置的上方,所述臭氧进口和通液口均开设于所述混合装置的顶部。这样储液箱与臭氧发生装置的位置设置,可以借用重力的作用,自动实现混合装置原料的输入。
[0018]为了进一步确保液体在混合腔内进行打散,并使得臭氧气体溶解在液体中,优选地,本专利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所述混合腔内设有叶轮,所述叶轮转动地安装在所述混合腔的内壁上,且转动轴线竖向延伸。
[0019]为了进一步确保叶轮转动具有一定的动力,具体地,第一壳体在底部设有安装腔,所述安装腔内设有驱动器,该驱动器的动力输出端与所述叶轮驱动连接,进而驱动所述叶轮转动,上述的叶轮凭借流体流动所产生的动力,在打散时略有乏力,因此驱动机构的设计可以主动为叶轮提供转动所需要的动力,进而确保打散的效果。
[0020]为了进一步解决上述第二个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沿着气流流动路径,所述臭氧发生装置和混合装置之间还设有用来对臭氧气体进行过滤的净化装置,该净化装置内部中空形成有用来盛放过滤液的内腔,且其外壁上穿设有进口端与臭氧发生装置的臭氧出口相连接、且至少出口端浸没在过滤液中的通气管。
[0021]为了确保臭氧发生装置产生的臭氧气体能自其出口端向下游输送,优选地,所述净化装置和臭氧发生装置之间还设置有用来将臭氧发生装置产生的臭氧气体向下游泵送的气泵,该气泵的进口端与所述的臭氧出口流体连通、出口端与所述通气管的进口端流体连通,这样气泵的设计,还能使得臭氧发生装置产生的臭氧气体不会从回流口中流出。
[0022]为了进一步确保缓流腔内未能溶解的臭氧气体重新回到臭氧发生装置,所述第二壳体的缓流腔具有输送管,所述输送管进口端连接在所述混合腔的出口端,所述排出口开设于所述缓流腔的侧壁上,所述回流口设于所述缓流腔的顶部,这样的连接设计,可以避免未能溶解的臭氧气体直接排放到空气中,而是进行再利用,不仅环保,还能避免浪费。
[0023]优选地,所述排出口与所述缓流腔底壁之间的间距不小于所述输送管出口端与所述缓流腔之间的间距,这样排出口和输送管的位置设计,可以保证未能溶解的臭氧气体自下而上逐渐铺满整个缓流腔,避免缓流腔内部气压突然增大。
[0024]为了确保臭氧溶解的效果,优选地,所述输送管的下端还设置有曝气头,所述排出口开设于所述第二壳体下部的外壁上且邻近所述曝气头布置。
[002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优点在于:该吸尘器通过臭氧发生装置产生臭氧,并在混合装置的混合腔内对臭氧气体和液体进行混合,这样混合后的臭氧气体和液体就能自混合腔的出料口输送至吸尘口处,并最终喷射在待清洁表面,这样在吸尘过程中,整个清洁机
除了负压吸尘的效果,还能兼具杀菌作用,利用臭氧的杀菌功能,将附着在待清洁表面的细菌、真菌等微生物清除,从而确保当清洁机清洁之后,待清洁表面不仅干净还很卫生,细菌含量大大降低,非常适用于一些对卫生条件要求较高环境,无需专门的消毒,十分方便,此外该吸尘器通过缓流腔内的回流口,将未溶解的臭氧气体又输送回臭氧发生装置,避免直排到空气中造成污染。
附图说明
[0026]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吸尘器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27]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图1另一角度的剖视图;
[0028]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机身省略部分结构的连接示意图;
[0029]图4为图3中省略部分结构后的示意图;
[0030]图5为图4另一角度的分解示意图;
[0031]图6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净化装置的整体结构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吸尘器,包括:地刷(1),其内部具有导风通道(11),所述导风通道(11)具有吸尘口(111)及与所述吸尘口(111)流体连通的出风口(113),沿着气流流动路径,所述出风口(113)位于所述吸尘口(111)的下游,且该吸尘口(111)处设有刷头(13);机身(2),具有风机(4)和用来分离水及灰尘混合物的分离模块(3),沿着气流流动路径,所述分离模块(3)位于所述地刷(1)和风机(4)之间,所述分离模块(3)的进入口与所述地刷(1)的出风口(113)流体连通,所述分离模块(3)的排出口(21c)与所述风机(4)的进口流体连通;其特征在于,所述机身(2)上还设有臭氧模块(20),该臭氧模块(20)包括:臭氧发生装置(22),具有进气口(221)以及臭氧出口(222);混合装置(21),具有沿臭氧输出方向依次布置,且相互连通的混合腔(210)和缓流腔(260),其中:所述混合腔(210)具有臭氧进口(21a)、供液体进入的通液口(21b)以及出料口,所述臭氧进口(21a)与所述臭氧发生装置(22)的臭氧出口(222)流体连通,所述出料口与所述吸尘口(111)流体连通;所述缓流腔(260)具有排出口(21c)以及用来供臭氧气体回流的回流口(21d),所述回流口(21d)与臭氧发生装置(22)的进气口(221)流体连通;以及储液箱(23),其出口端与所述通液口(21b)流体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合装置(21)还包括第一壳体(24)和第二壳体(26),所述第一壳体(24)内部中空形成所述的混合腔(210),所述第二壳体(26)内部中空形成所述的缓流腔(260),所述第一壳体(24)和第二壳体(26)之间还设有用来连通所述混合腔(210)和缓流腔(260)的连接管(27)。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吸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液箱(23)布置在所述混合装置(21)的上方,且所述臭氧进口(21a)和通液口(21b)均设于所述第一壳...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杨郑军妹俞辉张金京曹斌何欢承杨志华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方太厨具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