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道型端子装置的导电组件改良结构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3986451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6-30 08:03
一种轨道型端子装置的导电组件改良结构,包括可设置在绝缘壳体的导电组件。导电组件具有基部、连接基部的第一区、第二区;第一区、第二区分别形成有弓部和连接弓部的第一段、第二段,可分别扣合在接地轨道上。以及,第一区及/或第二区设置有一负载臂和组合负载臂的弹性器;弹性器包括第一弹性区、第二弹性区,并且使负载臂通过第一弹性区和第二弹性区的至少局部区域,使第一弹性区和第二弹性区响应负载臂的位移运动时,分别产生张力(或回推力量)和拉力作用,改善习知技艺(长期或高频率使用)于单一弹性力量(或材料)疲乏,即影响固定效果的情形。形。形。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轨道型端子装置的导电组件改良结构


[0001]本技术是有关于一种轨道型端子装置的导电组件改良结构;特别是指一种导电组件设置负载臂组合弹性器的第一弹性区、第二弹性区,辅助提高导电组件的弹性夹制固定作用的技术。

技术介绍

[0002]应用被包覆在绝缘壳体(通常由塑料材料制成)内的金属组件(或称导电组件)和弹片导体(或称金属弹片)来压制或联结进入端子的导线,形成电性联接或释放导线的端子装置或压线端子,已为习知技艺。
[0003]这类电连接端子包括提供插置在电路板(例如PC电路板)的型态(例如,CN 102204015 A“电连接端子”、DE 29915515 U1、EP 2325947 A1等专利案),以及使电联接端子成排列型态的扣合接地轨道(或导电轨道)的型态,以建立一电器或机械设备的共享接地装置,来导出那些机器残存的电压或静电;例如,德国DE 20 2008 015 306 U1、DE 10 2008 055 721 A1、CN 201805017 U“轨道式端子台”、US 2013/0143433 A1“CONNECTION TERMINAL”、US 2014/0127932 A1“ELECTRICAL CONNECTION TERMINAL”、DE 10 2012 009 286 A1、US 5362259“接地导电端子(GROUND CONDUCTOR TERMINAL)”等专利案,提供了典型的实施例。
[0004]这类电联接端子(或轨道型电联接端子)通常包括一绝缘壳体;壳体具有入线孔,让导线可插入壳体内部。壳体也界定有一腔室,来配装板状导电支架(或导电组件),枢接那些从机器设备接来的接地导线;导电组件具有金属接地组件,焊接、铆合或连结在该导电支架上;这金属接地组件具有两端,分别扣合在一接地轨道(或导电轨道)上。操作人员可藉由工具(例如螺丝起子)勾拉该绝缘壳体下边一个形成勾状的足部区域,使所述足部区域带动该接地组件的一端向外变形偏移,以解除接地组件与轨道的扣合状态。
[0005]一个有关习知电联接端子的组合结构在结构和操作应用方面的课题是,接地组件两端的结构因人员往外部方向的勾拉操作而产生变形的机制,在人员操作不当及/或长期(或高频率)使用的情形下,容易降低它们后续和轨道扣合固定的作用,相对影响了导电组件的导电效果。
[0006]习知技艺也揭示了一种应用多个接地组件并排组合的结构;例如,DE 103 24144 B4、DE 20 2015 105352 U1、EP 1 860 738 A1等专利案,提供了可行的实施例。
[0007]不过,就像那些熟习此技艺的人所知悉,多个接地组件并排组合的结构型态,不仅提高了材料成本,也相对的使人员必须施加很大的操作力量,才能拉动接地组件往外部方向偏移;因此,存在了操作费力的情形。
[0008]为了改善所述情形,旧法也揭示了一种接地组件组合弹性组件的结构型态。接地组件具有一可枢接导电接头的基部、连接基部的第一区和第二区;第一区、第二区分别形成有弓部和连接弓部的第一段、第二段,可分别扣合在一接地轨道上。以及,第一区及/或第二区设置有一负载臂和组合负载臂的U型弹性组件;U型弹性组件响应第一段及/或第二段的
运动,蓄积压缩能量或释放压缩能量的作用,辅助增加第一段及/或第二段扣合在接地轨道的弹性固定作用(力)。
[0009]可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的U型弹性组件提供单一被压缩后回推的作用力,U型弹性组件常态性被压缩变形,反复回到初始状态;在人员长期(或高频率)使用的情形下,容易使弹性组件的材料疲乏或失能,而破坏或降低它辅助接地组件和轨道扣合固定的作用,而这种情形并不是我们所期望的。
[0010]代表性的来说,这些参考数据显示了有关电性联接端子装置在结构组合设计和应用方面的技艺;如果重行设计考虑该导电组件或接地组件的结构型态,使其构造不同于习用者,将可改变它的使用形态,而有别于旧法;实质上,也会增加它的应用效果。
[0011]我们发觉一个比较理想的端子装置或导电组件的结构型态,必须能够克服或改善上述所讨论的课题;还应包括下列几个设计考虑,包括:
[0012]1.导电组件(或接地组件)和弹性器的结构或组合结构应重行设计,来降低必须选用特别金属材质(例如,抗压(降伏点)性能较高的材料)或单纯增加弹性器数量,才能提高弹性器使用寿命的模式。
[0013]2.进一步考虑提供一种弹性器结构及/或导电组件结构,在导电组件因人员操作而(位移)运动时,同时具备或产生抗压作用和抗拉(或抗张)作用的两种力量机制,用以提高该弹性器的使用寿命和效果,改善旧法单一弹性作用力丧失,即破坏或降低它辅助接地组件和轨道扣合固定的情形。
[0014]上述的抗压作用是指弹性器被压缩而蓄积能量时,会产生(张力)回推力量或回复到初始状态的本能作用;抗拉(或抗张)作用是指弹性器被拉张而蓄积能量时,会产生回拉力量或回复到初始状态的本能作用。
[0015]而这些课题在上述的参考数据中均未被教示或具体揭露。

技术实现思路

[0016]爰是,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即在于提供一种轨道型端子装置的导电组件改良结构,包括可设置在绝缘壳体的导电组件。导电组件具有基部、连接基部的第一区、第二区;第一区、第二区分别形成有弓部和连接弓部的第一段、第二段,可分别扣合在接地轨道上。以及,第一区及/或第二区设置有一负载臂和组合负载臂的弹性器;弹性器包括第一弹性区、第二弹性区,并且使负载臂通过第一弹性区和第二弹性区的至少局部区域,使第一弹性区和第二弹性区响应负载臂的(位移)运动时,(同时)分别产生张力(或回推力量)和拉力作用,提高导电组件扣合接地轨道的稳固结合力,也使弹性器更不易弹性疲乏,改善习知技艺(长期或高频率使用)于单一弹性力量(或材料)疲乏,即影响固定效果的情形。
[0017]根据本技术的轨道型端子装置的导电组件改良结构,第一弹性区、第二弹性区分别设有主臂、副臂和连接在主臂、副臂之间的(弓形)桥接部;以及,第一弹性区的副臂连接第二弹性区的主臂。并且,负载臂至少通过第一弹性区的主臂、副臂和第二弹性区的主臂;使第一弹性区和第二弹性区响应负载臂的(位移)运动时,形成第一弹性区被压缩、第二弹性区被拉张的作用。在负载臂回动或复动时,第一弹性区释放蓄积的能量产生张力(或回推力量)作用,第二弹性区释放蓄积的能量产生拉力(或回拉力量),辅助第一段、第二段回到初始型态。
[0018]根据本技术的轨道型端子装置的导电组件改良结构,第一弹性区的副臂和第二弹性区的主臂之间形成有(弓形)副桥接部,使弹性器形成一类似
ꢀ“
M”型结构或弹性器形成一类似波浪型结构(或第三弹性区的机制),来辅助提高弹性器(或第一弹性区)的抗压(或回推力量)作用及第二弹性区的抗张(或回拉力量)作用。
[0019]根据本技术的轨道型端子装置的导电组件改良结构,第二弹性区(及/或第一弹性区)的副臂连接有一(弓形)副桥接部,所述副桥接部连接有一延伸臂;以及,延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 一种轨道型端子装置的导电组件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导电组件(10);导电组件(10)具有一基部(10a)、连接基部(10a)的朝两边方向延伸形成第一区(11)和第二区(12);第一区(11)、第二区(12)分别形成有弓部(13)和连接弓部(13)的第一段(14)、第二段(15);以及第一区(11)和第二区(12)的至少其中之一,界定有空间(30),收容一负载臂(16)和组合负载臂(16)的弹性器(20);负载臂(16)具有一副部(16a);弹性器(20)包括第一弹性区(21)、第二弹性区(22),并且使负载臂(16)通过第一弹性区(21)和第二弹性区(22)的至少局部区域,使第一弹性区(21)和第二弹性区(22)响应负载臂(16)的运动时,分别产生张力作用和拉力作用。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轨道型端子装置的导电组件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区(11)和第二区(12)的至少其中之一,界定有一空间(30);负载臂(16)一端连接第一段(14)和第二段(15)的至少其中之一,使负载臂(16)至少局部区域和副部(16a)位在空间(30)里面;导电组件(10)装设在绝缘材料制成的壳体(50),壳体(50)设有供导线插入连接的导电模块(55);导电组件(10)的基部(10a)可组合导电模块(55);导电组件(10)的第一段(14)、第二段(15)可分别扣合在一接地轨道;壳体(50)设有第一组装部(51)、第二组装部(52),分别组合第一段(14)的尾部(14a)、第二段(15)的尾部(15a);壳体(50)设置槽室(53),辅助收容弹性器(20)。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轨道型端子装置的导电组件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弹性器(20)的第一弹性区(21)、第二弹性区(22)形成两件式结构和一体联结的型态的其中之一,而构成一M型结构;在空间(30)和基部(10a)之间设置有孔洞结构的组合部(19);第一弹性区(21)、第二弹性区(22)分别设有主臂(21a)、(22a)、副臂(21b)、(22b)和连接在主臂(21a)、(22a)、副臂(21b)、(22b)之间的弓形桥接部(21c)、(22c);以及第一弹性区(21)的副臂(21b)贴靠和连接第二弹性区(22)的主臂(22a)的其中之一;第一弹性区(21)的主臂(21a)、副臂(21b)、第二弹性区(22)的主臂(22a)、副臂(22b),分别形成有槽口(24);并且,负载臂(16)至少通过第一弹性区(21)的主臂(21a)、副臂(21b)和第二弹性区(22)的主臂(22a);在第一弹性区(21)和第二弹性区(22)响应负载臂(16)的位移运动时,形成第一弹性区(21)被压缩、第二弹性区(22)被拉张的作用;以及,在负载臂(16)回动时,第一弹性区(21)释放蓄积的能量产生张力作用,第二弹性区(22)释放蓄积的能量产生拉力作用。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轨道型端子装置的导电组件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在邻接空间(30)的区域,负载臂(16)的上、下边分别设有上臂(17)、连接上臂(17)的肩部(17a)和下臂(18)、连接下臂(18)的肩部(18a);上臂(17)、下臂(18)分别形成有凸部(17b)、(18b);第一弹性区(21)的主臂(21a)位在肩部(17a)、(18a)和凸部(17b)、(18b)之间的位置,使第一弹性区(21)的主臂(21a)抵靠在肩部(17a)、(18a)上;第一弹性区(21)的副臂(21b)、第二弹性区(22)的主臂(22a)位在凸部(17b)、(18b)和副部(16a)之间的位置,使第二弹性区(22)的主臂(22a)抵靠副部(16a);以及,第二弹性区(22)的副臂(22b)位在一组合部(19)上的型态。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轨道型端子装置的导电组件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在邻接空间
(30)的区域,负载臂(16)的上、下边分别设有上臂(17)、连接上臂(17)的肩部(17a)和下臂(18)、连接下臂(18)的肩部(18a);上臂(17)、下臂(18)分别形成有凸部(17b)、(18b);第一弹性区(21)的主臂(21a)位在肩部(17a)、(18a)和凸部(17b)、(18b)之间的位置,使第一弹性区(21)的主臂(21a)抵靠在肩部(17a)、(18a)上;第一弹性区(21)的副臂(21b)、第二弹性区(22)的主臂(22a)位在凸部(17b)、(18b)和副部(16a)之间的位置,使第二弹性区(22)的主臂(22a)抵靠副部(16a);以及,第二弹性区(22)的副臂(22b)位在组合部(19)上的型态。6.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轨道型端子装置的导电组件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在邻接空间(30)的区域,负载臂(16)的上、下边分别设有上臂(17)、连接上臂(17)的肩部(17a)和下臂(18)、连接下臂(18)的肩部(18a);上臂(17)、下臂(18)分别形成有凸部(17b)、(18b);第一弹性区(21)的主臂(21a)位在第一段(14)、第二段(15)至少其中之一和凸部(17b)、(18b)之间的位置,使第一弹性区(21)的主臂(21a)抵靠在第一段(14)、第二段(15)至少其中之一;第一弹性区(21)的副臂(21b)、第二弹性区(22)的主臂(22a)位在凸部(17b)、(18b)和副部(16a)之间的位置,使第二弹性区(22)的主臂(22a)抵靠副部(16a);以及,第二弹性区(22)的副臂(22b)位在一组合部(19)上的型态。7.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轨道型端子装置的导电组件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在邻接空间(30)的区域,负载臂(16)的上、下边分别设有上臂(17)、连接上臂(17)的肩部(17a)和下臂(18)、连接下臂(18)的肩部(18a);上臂(17)、下臂(18)分别形成有凸部(17b)、(18b);第一弹性区(21)的主臂(21a)位在第一段(14)、第二段(15)至少其中之一和凸部(17b)、(18b)之间的位置,使第一弹性区(21)的主臂(21a)抵靠在第一段(14)、第二段(15)至少其中之一;第一弹性区(21)的副臂(21b)、第二弹性区(22)的主臂(22a)位在凸部(17b)、(18b)和副部(16a)之间的位置,使第二弹性区(22)的主臂(22a)抵靠副部(16a);以及,第二弹性区(22)的副臂(22b)位在组合部(19)上的型态。8.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轨道型端子装置的导电组件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弹性区(21)的主臂(21a)、副臂(21b)、第二弹性区(22)的主臂(22a)、副臂(22b),分别形成有弧形部(23);弹性器(20)的第一弹性区(21)成U型结构,使槽口(24)沿第一弹性区(21)的主臂(21a)经桥接部(21c),延伸到副臂(21b)的区域;并且,主臂(21a)尾端、副臂(21b)尾端分别形成有封闭部(25);第一弹性区(21)的主臂(21a)的弧形部(23)、副臂(21b)的弧形部(23)是朝相对方向形成弯弧结构的型态;以及第二弹性区(22)的主臂(22a)的弧形部(23)、副臂(22b)的弧形部(23)是朝相反方向形成弯弧结构的型态,使第二弹性区(22)的主臂(22a)的弧形部(23)迭靠在第一弹性区(21)的副臂(21b)的弧形部(23)的型态。9.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轨道型端子装置的导电组件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弹性区(21)的主臂(21a)、副臂(21b)、第二弹性区(22)的主臂(22a)、副臂(22b),分别形成有弧形部(23);
弹性器(20)的第一弹性区(21)成U型结构,使槽口(24)沿第一弹性区(21)的主臂(21a)经桥接部(21c),延伸到副臂(21b)的区域;并且,主臂(21a)尾端、副臂(21b)尾端分别形成有封闭部(25);第一弹性区(21)的主臂(21a)的弧形部(23)、副臂(21b)的弧形部(23)是朝相对方向形成弯弧结构的型态;以及第二弹性区(22)的主臂(22a)的弧形部(23)、副臂(22b)的弧形部(23)是朝相反方向形成弯弧结构的型态,使第二弹性区(22)的主臂(22a)的弧形部(23)迭靠在第一弹性区(21)的副臂(21b)的弧形部(23)的型态。10.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轨道型端子装置的导电组件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弹性区(21)的主臂(21a)、副臂(21b)、第二弹性区(22)的主臂(22a)、副臂(22b),分别形成有弧形部(23);弹性器(20)的第一弹性区(21)成U型结构,使槽口(24)沿第一弹性区(21)的主臂(21a)经桥接部(21c),延伸到副臂(21b)的区域;并且,主臂(21a)尾端、副臂(21b)尾端分别形成有封闭部(25);第一弹性区(21)的主臂(21a)的弧形部(23)、副臂(21b)的弧形部(23)是朝相对方向形成弯弧结构的型态;以及第二弹性区(22)的主臂(22a)的弧形部(23)、副臂(22b)的弧形部(23)是朝相反方向形成弯弧结构的型态,使第二弹性区(22)的主臂(22a)的弧形部(23)迭靠在第一弹性区(21)的副臂(21b)的弧形部(23)的型态。11.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轨道型端子装置的导电组件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弹性区(21)的主臂(21a)、副臂(21b)、第二弹性区(22)的主臂(22a)、副臂(22b),分别形成有弧形部(23);弹性器(20)的第一弹性区(21)成U型结构,使槽口(24)沿第一弹性区(21)的主臂(21a)经桥接部(21c),延伸到副臂(21b)的区域;并且,主臂(21a)尾端、副臂(21b)尾端分别形成有封闭部(25);第一弹性区(21)的主臂(21a)的弧形部(23)、副臂(21b)的弧形部(23)是朝相对方向形成弯弧结构的型态;以及第二弹性区(22)的主臂(22a)的弧形部(23)、副臂(22b)的弧形部(23)也朝相对方向形成弯弧结构的型态,使第二弹性区(22)的主臂(22a)的弧形部(23)和第一弹性区(21)的副臂(21b)的弧形部(23)之间,共同界定出一孔区(26)结构。12.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轨道型端子装置的导电组件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弹性器(20)在第一弹性区(21)的副臂(21b)、第二弹性区(22)的主臂(22a)之间,形成有一弓形副桥接部(27),使弹性器(20)形成一波浪型结构;副桥接部(27)也配置有槽口(24),连接第一弹性区(21)的副臂(21b)的槽口(24)、第二弹性区(22)的主臂(22a)的槽口(24)的型态;负载臂(16)至少通过第一弹性区(21)的主臂(21a)、副臂(21b)、副桥接部(27)和第二弹性区(22)的主臂(22a);在第一弹性区(21)和第二弹性区(22)响应负载臂(16)的运动时,形成第一弹性区(21)、副桥接部(27)被压缩的作用、第二弹性区(22)被拉张的作用;以及,在负载臂(16)复动时,第一弹性区(21)、副桥接部(27)释放蓄积的能量产生张力作用,第二
弹性区(22)释放蓄积的能量产生拉力作用。13.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轨道型端子装置的导电组件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弹性器(20)在第一弹性区(21)的副臂(21b)、第二弹性区(22)的主臂(22a)之间,形成有一弓形副桥接部(27),使弹性器(20)形成一波浪型结构;副桥接部(27)也配置有槽口(24),连接第一弹性区(21)的副臂(21b)的槽口(24)、第二弹性区(22)的主臂(22a)的槽口(24)的型态;负载臂(16)至少通过第一弹性区(21)的主臂(21a)、副臂(21b)、副桥接部(27)和第二弹性区(22)的主臂(22a);在第一弹性区(21)和第二弹性区(22)响应负载臂(16)的运动时,形成第一弹性区(21)、副桥接部(27)被压缩的作用、第二弹性区(22)被拉张的作用;以及,在负载臂(16)复动时,第一弹性区(21)、副桥接部(27)释放蓄积的能量产生张力作用,第二弹性区(22)释放蓄积的能量产生拉力作用。14.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轨道型端子装置的导电组件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弹性器(20)在第一弹性区(21)的副臂(21b)、第二弹性区(22)的主臂(22a)之间,形成有一弓形副桥接部(27),使弹性器(20)形成一波浪型结构;副桥接部(27)也配置有槽口(24),连接第一弹性区(21)的副臂(21b)的槽口(24)、第二弹性区(22)的主臂(22a)的槽口(24)的型态;负载臂(16)至少通过第一弹性区(21)的主臂(21a)、副臂(21b)、副桥接部(27)和第二弹性区(22)的主臂(22a);在第一弹性区(21)和第二弹性区(22)响应负载臂(16)的运动时,形成第一弹性区(21)、副桥接部(27)被压缩的作用、第二弹性区(22)被拉张的作用;以及,在负载臂(16)复动时,第一弹性区(21)、副桥接部(27)释放蓄积的能量产生张力作用,第二弹性区(22)释放蓄积的能量产生拉力作用。15.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轨道型端子装置的导电组件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在邻接空间(30)的区域,负载臂(16)的上、下边分别设有上臂(17)、连接上臂(17)的肩部(17a)和下臂(18)、连接下臂(18)的肩部(18a);上臂(17)、下臂(18)分别形成有凸部(17b)、(18b);第一弹性区(21)的主臂(21a)位在肩部(17a)、(18a)和凸部(17b)、(18b)之间的位置,使第一弹性区(21)的主臂(21a)抵靠在肩部(17a)、(18a)上;第一弹性区(21)的副臂(21b)、副桥接部(27)和第二弹性区(22)的主臂(22a)位在凸部(17b)、(18b)和副部(16a)之间的位置,使第二弹性区(22)的主臂(22a)抵靠副部(16a);以及,第二弹性区(22)的副臂(22b)位在组合部(19)上的型态。16.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轨道型端子装置的导电组件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在邻接空间(30)的区域,负载臂(16)的上、下边分别设有上臂(17)、连接上臂(17)的肩部(17a)和下臂(18)、连接下臂(18)的肩部(18a);上臂(17)、下臂(18)分别形成有凸部(17b)、(18b);第一弹性区(21)的主臂(21a)位在第一段(14)、第二段(15)至少其中之一和凸部(17b)、(18b)之间的位置,使第一弹性区(21)的主臂(21a)抵靠在第一段(14)、第二段(15)至少其中之一;第一弹性区(21)的副臂(21b)、第二弹性区(22)的主臂(22a)位在凸部(17b)、(18b)和副部(16a)之间的位置,使第二弹性区(22)的主臂(22a)抵靠副部(16a);以及,第二弹性区(22)的副臂(22b)位在组合部(19)上的型态。17.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轨道型端子装置的导电组件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在邻接空
间(30)的区域,负载臂(16)的上、下边分别设有上臂(17)、连接上臂(17)的肩部(17a)和下臂(18)、连接下臂(18)的肩部(18a);上臂(17)、下臂(18)分别形成有凸部(17b)、(18b);第一弹性区(21)的主臂(21a)位在肩部(17a)、(18a)和凸部(17b)、(18b)之间的位置,使第一弹性区(21)的主臂(21a)抵靠在肩部(17a)、(18a)上;第一弹性区(21)的副臂(21b)、副桥接部(27)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智远戴明杉
申请(专利权)人:进联电子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