巷道围岩支护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984873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6-30 07:3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巷道围岩支护,涉及巷道施工技术领域,巷道围岩支护,包括第一锚固件、刚性支护层和柔性支护层,第一锚固件的一端适于插入巷道围岩的内部,刚性支护层铺设于巷道围岩表面,第一锚固件的另一端位于刚性支护层的内部,柔性支护层铺设于刚性支护层的远离巷道围岩的端面,刚性支护层与第一锚固件形成整体,共同对围岩巷道进行有效支护,相较于现有的仅通过锚杆支护的方式,能有效提高对巷道围岩内高水平应力的应对能力,此外,因柔性支护层具有吸能效果,能有效应对围岩巷道内的动载荷,避免了现有的巷道围岩支护不能有效地应对巷道围岩内高水平应力与动载荷并存的情况,进而导致巷道围岩出现严重的变形破坏的问题。题。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巷道围岩支护


[0001]本技术涉及巷道施工
,尤其涉及一种巷道围岩支护。

技术介绍

[0002]巷道是在地表与煤体之间钻凿出的各种通路,用来运矿、通风、排水、行人,回采巷道是巷道中的一种,是服务于回采工作面的生产要道,由于回采工作面推进形成采空区,采空区顶板岩层超过一定区域面积后会破断,顶板从开始裸露到破断前,会在工作面前方与两侧形成高预应力静载区,当顶板破断,则会在破断位置形成强烈的动载荷。高应力静载区的应力水平往往大于煤体的强度而导致煤体产生变形破坏,动载荷会释放强烈的冲击应力波,造成煤体冲击破坏,两种载荷会导致巷道变形,甚至破坏巷道围岩,严重制约回采工作面的正常生产。
[0003]为了控制回采巷道围岩的变形破坏,传统的支护往往采用锚杆对巷道围岩进行加固支护,即在巷道围岩的不同部位合理地布置锚杆以进行支护。由于锚杆的施工方便、性能优越、价格低廉等优点,这种围岩控制方式被全国煤矿广泛应用。
[0004]工程实践表明,这种传统的单一方式在应对低水平应力时可取得良好的控制效果,当高水平应力与动载并存时往往力不从心,巷道围岩依旧出现严重的变形破坏,尤其在冲击应力波的能量释放时,单一的锚杆支护不能有效吸收,缺点明显,导致回采巷道不得不多次返修,付出巨大的人力、物力与财力,严重影响回采工作面的安全高效开采。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巷道围岩支护,以解决现有的巷道围岩支护不能有效地应对巷道围岩内高水平应力与动载荷并存的情况,进而导致巷道围岩出现严重的变形破坏的问题。
>[0006]本技术提供的巷道围岩支护,包括:
[0007]第一锚固件,所述第一锚固件的一端适于插入巷道围岩的内部;
[0008]刚性支护层,铺设于巷道围岩表面,所述第一锚固件的另一端位于所述刚性支护层的内部;
[0009]柔性支护层,铺设于所述刚性支护层的远离巷道围岩的端面。
[0010]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锚固件包括:
[0011]锚杆,所述锚杆的一端适于插入巷道围岩的内部;
[0012]第一托盘,所述第一托盘连接于所述锚杆的另一端,所述第一托盘的端面紧贴巷道围岩表面。
[0013]进一步地,所述刚性支护层包括:
[0014]混凝土喷层;
[0015]第一支护网,所述第一支护网和所述混凝土喷层依次铺设于巷道围岩表面,所述锚杆穿过所述第一支护网后插入巷道围岩的内部,所述第一支护网位于巷道围岩表面与所
述第一托盘之间,并通过所述第一托盘压紧于巷道围岩表面,所述第一支护网及所述第一托盘位于所述混凝土喷层的内部。
[0016]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支护网包括菱形金属网。
[0017]进一步地,所述混凝土喷层的厚度大于或等于100mm。
[0018]进一步地,还包括:
[0019]第二锚固件,所述第二锚固件的一端适于穿过所述柔性支护层后插入巷道围岩的内部。
[0020]进一步地,所述第二锚固件包括:
[0021]锚索,所述锚索的一端适于穿过所述柔性支护层后插入巷道围岩的内部;
[0022]第二托盘,所述第二托盘连接于所述锚索的另一端,所述第二托盘位于所述柔性支护层远离巷道围岩的一侧,并紧贴所述柔性支护层的表面。
[0023]进一步地,所述柔性支护层包括:
[0024]柔性橡胶层;
[0025]第二支护网,所述柔性橡胶层和所述第二支护网依次铺设于巷道围岩表面,所述锚索依次穿过所述第二支护网和所述柔性橡胶层后插入巷道围岩的内部,所述第二支护网位于所述柔性橡胶层与所述第二托盘之间,并通过所述第二托盘压紧于所述柔性橡胶层表面。
[0026]进一步地,所述柔性橡胶层的内部埋设有钢丝层。
[0027]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支护网包括经纬钢筋网。
[0028]本技术提供的巷道围岩支护的有益效果为:
[0029]通过设置第一锚固件,以对围岩巷道进行支护,通过设置铺设于巷道围岩表面的刚性支护层,并使刚性支护层连接在第一锚固件上,刚性支护层与第一锚固件形成整体,共同对围岩巷道进行有效支护,相较于现有的仅通过锚杆支护的方式,能有效提高对巷道围岩内高水平应力的应对能力,此外,通过设置柔性支护层,因柔性支护层具有吸能效果,能有效应对围岩巷道内的动载荷,避免了现有的巷道围岩支护不能有效地应对巷道围岩内高水平应力与动载荷并存的情况,进而导致巷道围岩出现严重的变形破坏的问题。
附图说明
[0030]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以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31]图1是回采巷道围岩在受动载荷与静载荷作用下的示意图;
[0032]图2是现有的巷道围岩支护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33]图3是本技术提供的巷道围岩支护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34]图4是本技术提供的锚杆的安装布置示意图;
[0035]图5是图4的A

A剖面空间布置示意图;
[0036]图6是本技术提供的刚性支护层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37]图7是本技术提供的柔性支护层的安装布置示意图;
[0038]图8是图3的B

B剖面空间布置示意图;
[0039]图9是本技术提供的柔性橡胶层的结构示意图。
[0040]1、巷道;11、巷道围岩;2、第一锚固件;21、锚杆;22、第一托盘;3、刚性支护层;31、混凝土喷层;32、第一支护网;4、柔性支护层;41、柔性橡胶层;411、钢丝层;42、第二支护网;5、第二锚固件;51、锚索;52、第二托盘。
具体实施方式
[0041]为使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技术中的附图,对技术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技术保护的范围。
[0042]在本技术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实施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实施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0043]在本技术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巷道围岩支护,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锚固件(2),所述第一锚固件(2)的一端适于插入巷道围岩(11)的内部;刚性支护层(3),铺设于巷道围岩(11)表面,所述第一锚固件(2)的另一端位于所述刚性支护层(3)的内部;柔性支护层(4),铺设于所述刚性支护层(3)的远离巷道围岩(11)的端面。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巷道围岩支护,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锚固件(2)包括:锚杆(21),所述锚杆(21)的一端适于插入巷道围岩(11)的内部;第一托盘(22),所述第一托盘(22)连接于所述锚杆(21)的另一端,所述第一托盘(22)的端面紧贴巷道围岩(11)表面。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巷道围岩支护,其特征在于,所述刚性支护层(3)包括:混凝土喷层(31);第一支护网(32),所述第一支护网(32)和所述混凝土喷层(31)依次铺设于巷道围岩(11)表面,所述锚杆(21)穿过所述第一支护网(32)后插入巷道围岩(11)的内部,所述第一支护网(32)位于巷道围岩(11)表面与所述第一托盘(22)之间,并通过所述第一托盘(22)压紧于巷道围岩(11)表面,所述第一支护网(32)及所述第一托盘(22)位于所述混凝土喷层(31)的内部。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巷道围岩支护,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护网(32)包括菱形金属网。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巷道围岩支护,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凝土喷层(31)的厚度...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宣东郭罡业井庆贺汪占领高文石蒙路兴义石垚朱文斌王志超问荣峰高健勋李永元汪义龙孙晓虎
申请(专利权)人:华亭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