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落地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982480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6-30 06:4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自动落地设备,其包括机架、升降装置和安装于所述机架上的输送装置,所述输送装置内具有第一避空槽和第二避空槽,所述第一避空槽和第二避空槽相互连通并共同形成呈开放式且供叉车进入的驶入空间,所述输送装置的两侧均设有所述升降装置,两所述升降装置的输出端与所述输送装置的基架连接,所述输送装置的基架在所述升降装置的驱动下升降,以使得所述基架通过升降可对接所述驶入空间以及背离所述驶入空间的生产线工位。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自动落地设备能够与叉车配合,具有结构紧凑和节约空间的优点。紧凑和节约空间的优点。紧凑和节约空间的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自动落地设备


[0001]本技术涉及仓储输送装置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自动落地设备。

技术介绍

[0002]自动落地装置主要将仓储输送线上的产品从生产线上下线并与叉车对接,现在的自动落地装置存在下面缺陷:
[0003]目前有些自动落地设备是框架封闭式,虽然同样能实现产品落地的功能,但是占空间较大,给人一种设备庞大臃肿的感觉,对场地的高度要求高,需要很大的净空,造成此缺点的原因:动力在上方比较高的地方,对机构整体的稳定平衡性要求高,要求框架结实,材料大,所以看起来臃肿,占空间。同时,因物流时托盘成品本身高度就高,这样会导致设备高度很高。
[0004]综上,现有的自动落地设备无法满足现有的生产需求,因此,亟需要一种自动落地设备来克服上述的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与叉车配合、结构紧凑和节约空间的自动落地设备。
[0006]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公开了一种自动落地设备,其包括机架、升降装置和安装于所述机架上的输送装置,所述输送装置内具有第一避空槽和第二避空槽,所述第一避空槽和第二避空槽相互连通并共同形成呈开放式且供叉车进入的驶入空间,所述输送装置的两侧均设有所述升降装置,两所述升降装置的输出端与所述输送装置的基架连接,所述输送装置的基架在所述升降装置的驱动下升降,以使得所述基架通过升降可对接所述驶入空间以及背离所述驶入空间的生产线工位。
[0007]较佳地,所述输送装置包括安装于所述基架的驱动装置、左侧滚筒、右侧滚筒、后部滚筒和中间滚筒,所述左侧滚筒、右侧滚筒和后部滚筒均安装于所述驱动装置的输出端,所述左侧滚筒、右侧滚筒和后部滚筒在所述驱动装置的驱动下转动,所述第一避空槽与所述第二避空槽开设于所述基架,所述左侧滚筒位于所述第一避空槽的左侧,所述中间滚筒位于所述第一避空槽与所述第二避空槽之间,所述右侧滚筒位于所述第二避空槽的右侧,所述后部滚筒位于所述左侧滚筒、右侧滚筒和中间滚筒之背离所述第一避空槽的一侧。
[0008]具体地,所述中间滚筒为导向滚筒。
[0009]具体地,所述输送装置还包括后部导向滚筒,所述后部导向滚筒位于所述后部滚筒与所述生产线工位之间。
[0010]具体地,所述驱动装置包括左驱动机构、右驱动机构,所述左驱动机构与所述右驱动机构呈对称地设置,所述左侧滚筒和所述后部滚筒的左侧均安装于所述左驱动机构的输出端,所述右侧滚筒和所述后部滚筒的右侧均安装于所述右驱动机构的输出端。
[0011]较佳地,所述升降装置包括底部升降驱动装置、导向轮、主动轮和传动件,所述底
部升降驱动装置安装于所述机架的底部,所述导向轮位于所述主动轮的上方,所述主动轮安装于所述底部升降驱动装置的输出端,所述主动轮在所述底部升降驱动装置的驱动下转动,所述传动件设于所述导向轮与所述主动轮之间,所述基架与所述传动件连接。
[0012]具体地,所述基架上设有连接件,所述机架具有立柱,连接件的一侧与所述传动件连接,所述连接件的另一侧与所述机架的立柱滑动连接。
[0013]具体地,所述立柱向内凹陷形成滑槽,所述连接件滑动地设于所述滑槽。
[0014]具体地,所述传动件为链条。
[0015]较佳地,所述驶入空间呈“U”字型结构。
[001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自动落地设备通过将升降装置和输送装置等结合在一起,输送装置内具有第一避空槽和第二避空槽,第一避空槽和第二避空槽相互连通并共同形成呈开放式且供叉车进入的驶入空间,使得驶入空间的外轮廓与叉车的外轮廓相对应,使得叉车能够进入到输送装置的区域内,利用输送装置的输送作用能够使得叉车上的工件对接到输送装置上,输送装置的两侧均设有升降装置,两升降装置的输出端与输送装置的基架连接,输送装置的基架在升降装置的驱动下升降,以使得基架通过升降可对接驶入空间以及背离驶入空间的生产线工位,当输送装置下降至与叉车同高时,输送装置与叉车上工件对接,从而将输送装置处的工件搬运至叉车,或者将叉车上的工件搬运至输送装置,当输送装置上升至与生产线工位同高时,输送装置与生产线对接,从而将输送装置处的工件搬运至生产线,或者将生产线上的工件搬运至输送装置,这样就能够利用输送装置实现生产线与叉车之间的对接,而且框架整体是开放式的,各个部件之间非常紧凑,不仅节约空间,而且使得整体的架构十分紧凑。
附图说明
[0017]图1为本技术的自动落地设备分别与叉车和生产线工位对接时的正视图。
[0018]图2为本技术的自动落地设备的俯视图。
[0019]图3为本技术的自动落地设备中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为详细说明本技术的
技术实现思路
、构造特征、所实现目的及效果,以下结合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详予说明。
[0021]请参阅图1至图3,本技术的自动落地设备100用于仓储输送线,主流仓储物流生产线都是用叉板来存放和输送很重的物品,仓储物流生产线的循环,关键的环节就是进出料,在进出口需有升降及同叉车对接的功能,本技术的自动落地设备100用于对接物流生产线与叉车,本技术的自动落地设备100包括机架1、升降装置3和输送装置2,输送装置2安装于机架1,输送装置2内具有第一避空槽21和第二避空槽22,第一避空槽21和第二避空槽22相互连通并共同形成呈开放式且供叉车进入的驶入空间23,第一避空槽21和第二避空槽22沿机架1的左右方向呈间隔开设置(左右方向如图2中箭头A所指方向),第一避空槽21沿机架1的前后方向布置,第二避空槽22沿机架1的前后方向布置,第一避空槽21与第二避空槽22相互平行,使得驶入空间23的外轮廓与叉车5的外轮廓相对应,使得叉车5能够进入到输送装置2的区域内,利用输送装置2的输送作用能够使得叉车5上的工件对接到输
送装置2上,输送装置2的两侧均设有升降装置3,两升降装置3的输出端与输送装置2的基架24连接,输送装置2的基架24在升降装置3的驱动下升降,以使得基架24通过升降可对接驶入空间23以及背离驶入空间23的生产线工位4,于实际生产中,生产线工位4的位置高于驶入空间23的位置,生产线工位4位于输送装置2的后侧,驶入空间23与生产线工位4相对设置,当输送装置2下降至与叉车5同高时,输送装置2与叉车5上工件对接,从而将输送装置2处的工件搬运至叉车5,或者将叉车5上的工件搬运至输送装置2,当输送装置2上升至与生产线工位4同高时,输送装置2与生产线工位4对接,从而将输送装置2处的工件搬运至生产线工位4或者将生产线上的工件搬运至输送装置2,这样就能够利用输送装置2实现生产线工位4与叉车5之间的对接,而且框架整体是开放式的,各个部件之间非常紧凑,不仅节约空间,而且使得整体的架构十分紧凑。较佳地,驶入空间23呈“U”字型结构,但不限于此。更为具体地,如下:
[0022]请参阅图1至图3,输送装置2包括安装于基架24的驱动装置(图未示)、左侧滚筒26、右侧滚筒27、后部滚筒28和中间滚筒29,左侧滚筒26、右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自动落地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机架、升降装置和安装于所述机架上的输送装置,所述输送装置内具有第一避空槽和第二避空槽,所述第一避空槽和第二避空槽相互连通并共同形成呈开放式且供叉车进入的驶入空间,所述输送装置的两侧均设有所述升降装置,两所述升降装置的输出端与所述输送装置的基架连接,所述输送装置的基架在所述升降装置的驱动下升降,以使得所述基架通过升降可对接所述驶入空间以及背离所述驶入空间的生产线工位。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落地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输送装置包括安装于所述基架的驱动装置、左侧滚筒、右侧滚筒、后部滚筒和中间滚筒,所述左侧滚筒、右侧滚筒和后部滚筒均安装于所述驱动装置的输出端,所述左侧滚筒、右侧滚筒和后部滚筒在所述驱动装置的驱动下转动,所述第一避空槽与所述第二避空槽开设于所述基架,所述左侧滚筒位于所述第一避空槽的左侧,所述中间滚筒位于所述第一避空槽与所述第二避空槽之间,所述右侧滚筒位于所述第二避空槽的右侧,所述后部滚筒位于所述左侧滚筒、右侧滚筒和中间滚筒之背离所述第一避空槽的一侧。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动落地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滚筒为导向滚筒。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动落地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输送装置还包括后部导向滚筒,所述后部导...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云高林伟通贾开奇李建礼吕金曹品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伟创五洋智能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