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生态镶块及生态护岸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975093 阅读:3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6-30 04:0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生态镶块,包括本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具有左右间隔设置的侧壁,两侧壁之间的前上部设有前横梁,两侧壁之间的后下部设有后横梁,前横梁和后横梁之间通过连接壁连接在一起,该连接壁位于两侧壁之间,所述连接壁将两侧壁之间的空间分隔成下容置空间和上容置空间两部分;其中一个侧壁的外端面设有沿高度方向延伸的第一凸筋,另一个侧壁的外端面设有沿高度方向延伸的第一插槽。可将该生态镶块结合到两混凝土桩之间;上容置空间和下容置空间给鱼虾贝类动物提供较大的栖息空间,同时也给植物的生长提供宽阔空间。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还涉及一种生态护岸。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还涉及一种生态护岸。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还涉及一种生态护岸。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生态镶块及生态护岸


[0001]本技术属于各类建筑结构体系的桩基基础工程的
,尤其涉及一种连接在相邻两桩之间的生态镶块,本技术还涉及一种生态护岸,主要用于江河湖海的岸堤防护。

技术介绍

[0002]大型的地下建筑、边坡、隧道、港口码头岸墙及河道护岸的整治等,这些建筑物在施工时均需对自身或四周建筑物的基础实施临时性或永久性的围护。目前常采用的岸堤防护墙大多采用多个钢筋混凝土圆形桩结合水泥搅拌桩之后插入土壤形成围护墙,也有采用多个T形桩或U形板桩或采用SMW工法制成的水泥搅拌桩插入土壤形成围护墙。
[0003]以U形板桩为例,包括桩身,桩身由顶部、位于顶部左右两侧并向下倾斜延伸的腰部、及位于两个腰部底部并向外水平延伸的下翼缘组成,桩身的横截面为由顶部、两个腰部及两个下翼缘构成的几字形。因桩与桩之间结合紧密,使得水几乎不能渗透过这种防护墙结构,将岸堤与河流完全阻断,破坏了河堤的生态平衡。
[0004]针对前述现状,有人专利技术了具有水土交换功能的生态环保型堤岸防护墙,其在相邻的两根混凝土桩通过筋槽插配结构拼接后,在其拼接处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生态镶块,包括本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1)具有左右间隔设置的侧壁(11),两侧壁(11)之间的前上部设有前横梁(12),两侧壁(11)之间的后下部设有后横梁(13),所述前横梁(12)和后横梁(13)之间通过连接壁(14)连接在一起,该连接壁(14)位于两侧壁(11)之间,所述连接壁(14)将两侧壁(11)之间的空间分隔成下容置空间(2a)和上容置空间(2b)两部分;其中一个侧壁(11)的外端面设有沿高度方向延伸的第一凸筋(3a),另一个侧壁(11)的外端面设有沿高度方向延伸的第一插槽(4a)。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态镶块,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1)为混凝土预制件。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态镶块,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壁(14)由前至后向下倾斜设置。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态镶块,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壁(11)的后部具有向外延伸的凸部(15)。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态镶块,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1)的顶面具有上锚固孔(5a),本体(1)的底面具有下锚固孔(5b)。6.一种生态护岸,包括多根插入土壤中的混凝土桩(6),其特征在于:相邻两混凝土桩之间设有多块沿高度方向叠加在一起的生态镶块,所述生态镶块包括本体(1),所述本体(1)与混凝土桩(6)之间通过筋槽插配结构拼接在一起,所述筋槽插配结构包括设于本体(1)一侧的第一凸筋(3a)、设于本体(1)另一侧的第一插槽(4a)、设于混凝土桩(6)一侧的第二凸筋(3b)、设于混凝土桩(6)另一侧的第二插槽(4b),所述第一凸筋(3a)插设在第二插槽(4b)内,所述第二凸筋(3b)插设在第一插槽(4a)内,所述本体(1)具有开口朝前的供动物栖息及植物生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德奇李涛涛金发明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大禺预制构件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