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红树林蟹共作生态培育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3973763 阅读:3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6-30 03:3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红树林蟹共作生态培育装置,包括池塘底层,所述池塘底层的两侧均设有池堤,所述池塘底层上开设有若干个苗木基床,两个相邻的所述苗木基床之间形成副沟,位于两侧的所述苗木基床与池堤之间形成主沟,所述池堤内腔靠近一侧处开设有进排水口,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利用青蟹喜欢在红树林湿地滩涂底栖生活习性和穴居防御特点,在宜林池塘的红树苗木培育空间构建循环水系养殖青蟹,利用苗木间距和根系作为青蟹栖息和穴居场所,增加青蟹活动空间,提高防御能力,减少个体竞食和栖息空间竞争的残杀,同时可以减少水鸟捕食,同时青蟹养殖期间物质输入造成的富营养化底泥和养殖尾水为苗木生长提供营养,形成红树苗木生产和青蟹养殖的共作生态培育系统。青蟹养殖的共作生态培育系统。青蟹养殖的共作生态培育系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红树林蟹共作生态培育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红树林苗木培育和青蟹养殖
,具体为一种红树林蟹共作生态培育装置。

技术介绍

[0002]青蟹种苗质量和栖息环境空间保障决定养殖效果。目前青蟹养殖基本以投放0.3

0.5cm的小规格豆蟹苗为主,由于个体小、活动能力弱等原因,在池塘中的摄食能力和敌害防御能力较差,饵料竞食和栖息空间竞争的相互残杀、水鸟等敌害的攻击等,对养殖影响明显,养殖成活率一般只有10%左右,在池塘养殖中采用吊放网片、管件等增加栖息空间和围网防鸟等传统方法效果有限。青蟹在养殖过程中,很容易在红树林湿地滩涂底栖生活习性和穴居防御,根据这一特性,同时随着青蟹养殖生产技术市场需求,有必要专利技术一种符合青蟹生态学和繁育生物学原理,可操作、易推广且绿色环保高产高质的青蟹生态养殖系统,为此我们带来一种红树林蟹共作生态培育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红树林蟹共作生态培育装置。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0005]一种红树林蟹共作生态培育装置,包括池塘底层,所述池塘底层的两侧均设有池堤,所述池塘底层上开设有若干个苗木基床,两个相邻的所述苗木基床之间形成副沟,位于两侧的所述苗木基床与池堤之间形成主沟,所述池堤内腔靠近一侧处开设有进排水口,所述池堤的顶部靠近一侧处设有横杆,所述横杆位于相邻进排水口的上方,所述横杆的底部靠近两端处均固定连接有竖杆,所述竖杆的底端设有横板,所述横板一侧固定插接在池堤上,所述竖杆的底端活动贯穿相邻的横板,并固定连接有漂浮板,所述进排水口的内腔靠近主沟处固定连接有框体,所述框体的内腔固定连接有若干个栏污杆,所述框体远离主沟的一侧设有漂浮杆,所述漂浮杆靠近框体的一侧固定连接有若干个清理杆,所述漂浮杆的顶部固定连接有连接杆,所述连接杆固定连接在横杆的底部。
[0006]优选的,若干个所述栏污杆和清理杆依次呈线性阵列状排列设置,且所述清理杆贯穿框体,若干个所述栏污杆和清理杆相互交错设置。
[0007]优选的,所述漂浮板远离主沟的一侧为弧形设置,且弧形开口朝向上方。
[0008]优选的,所述苗木基床的横截面为梯形,且所述苗木基床梯形结构的较短边朝上。
[0009]优选的,所述副沟的宽度为80

100cm,所述副沟的深度为50

60cm,所述主沟的宽度为100

150cm,所述主沟的深度为80

100cm。
[0010]优选的,所述苗木基床的宽度为120

150cm,所述苗木基床的长度为 1200

1500cm,所述进排水口的直径为80

100cm。
[001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2]1、本技术利用青蟹喜欢在红树林湿地滩涂底栖生活习性和穴居防御特点,在宜林池塘的红树苗木培育空间构建循环水系养殖青蟹,利用苗木间距和根系作为青蟹栖息和穴居场所,增加青蟹活动空间,提高防御能力,减少个体竞食和栖息空间竞争的残杀,同时可以减少水鸟捕食,同时青蟹养殖期间物质输入造成的富营养化底泥和养殖尾水为苗木生长提供营养,形成红树苗木生产和青蟹养殖的共作生态培育系统;
[0013]2、本技术根据池塘基础水位和池底高程进行林地构建,围绕林地开挖环沟构建养殖水系,环沟海水通过海区潮沟引入,作为红树苗木培育和池塘青蟹养殖水源;苗木用苗杯载入定置林地,青蟹种苗投放环沟进行培育,青蟹营养以人工饵料投喂供给,养殖底泥和养殖尾水为红树苗木利用作为营养吸收,在本系统中红树苗木和青蟹的生产过程无污染物直接排放,培育过程生态环保,培育红树苗木和青蟹产品质量好,价格高;
[0014]3、本技术在进排水口处设置漂浮杆、清理杆、漂浮板、栏污杆,栏污杆可将杂质拦下,避免杂质进入池塘内部,水位升高时漂浮板和漂浮杆随着水位上下,进而使得横杆向上移动,横杆通过连接杆带动清理杆移动,清理杆将附着在栏污杆上的杂质清理掉,避免堆积使得水分无法流入,随着水位的下降,清理杆、漂浮板和漂浮杆向下移动。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
[0016]图2为本技术俯视图;
[0017]图3为本技术部件框体的侧视图;
[0018]图4为本技术部件框体的俯视图;
[0019]图5为本技术的流程图。
[0020]图中标号:1、池塘底层;2、池堤;3、苗木基床;4、主沟;5、副沟;6、进排水口;7、横杆;8、竖杆;9、横板;10、框体;11、连接杆;12、漂浮杆; 13、清理杆;14、漂浮板;15、栏污杆。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2]请参阅图1

5,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
[0023]一种红树林蟹共作生态培育装置,包括池塘底层1,池塘底层1的两侧均设有池堤2,池塘底层1上开设有若干个苗木基床3,两个相邻的苗木基床3之间形成副沟5,位于两侧的苗木基床3与池堤2之间形成主沟4,池堤2内腔靠近一侧处开设有进排水口6,池堤2的顶部靠近一侧处设有横杆7,横杆7位于相邻进排水口6的上方,横杆7的底部靠近两端处均固定连接有竖杆8,竖杆8的底端设有横板9,横板9一侧固定插接在池堤2上,竖杆8的底端活动贯穿相邻的横板9,并固定连接有漂浮板14,进排水口6的内腔靠近主沟4处固定连接有框体10,框体10的内腔固定连接有若干个栏污杆15,框体10远离主沟4的一侧设有漂浮杆12,漂浮杆12靠近框体10的一侧固定连接有若干个清理杆13,漂浮杆12的顶部固定连接有连接杆11,连接杆11固定连接在横杆7的底部。
[0024]若干个栏污杆15和清理杆13依次呈线性阵列状排列设置,且清理杆13贯穿框体10,若干个栏污杆15和清理杆13相互交错设置。
[0025]漂浮板14远离主沟4的一侧为弧形设置,且弧形开口朝向上方。
[0026]苗木基床3的横截面为梯形,且苗木基床3梯形结构的较短边朝上。
[0027]副沟5的宽度为80

100cm,副沟5的深度为50

60cm,主沟4的宽度为100

150cm,主沟4的深度为80

100cm。
[0028]苗木基床3的宽度为120

150cm,苗木基床3的长度为1200

1500cm,进排水口6的直径为80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红树林蟹共作生态培育装置,包括池塘底层(1),其特征在于:所述池塘底层(1)的两侧均设有池堤(2),所述池塘底层(1)上开设有若干个苗木基床(3),两个相邻的所述苗木基床(3)之间形成副沟(5),位于两侧的所述苗木基床(3)与池堤(2)之间形成主沟(4),所述池堤(2)内腔靠近一侧处开设有进排水口(6),所述池堤(2)的顶部靠近一侧处设有横杆(7),所述横杆(7)位于相邻进排水口(6)的上方,所述横杆(7)的底部靠近两端处均固定连接有竖杆(8),所述竖杆(8)的底端设有横板(9),所述横板(9)一侧固定插接在池堤(2)上,所述竖杆(8)的底端活动贯穿相邻的横板(9),并固定连接有漂浮板(14),所述进排水口(6)的内腔靠近主沟(4)处固定连接有框体(10),所述框体(10)的内腔固定连接有若干个栏污杆(15),所述框体(10)远离主沟(4)的一侧设有漂浮杆(12),所述漂浮杆(12)靠近框体(10)的一侧固定连接有若干个清理杆(13),所述漂浮杆(12)的顶部固定连接有连接杆(11),所述连接杆(11)固定连接在横杆(7)的底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红树林蟹共作生态培育装置,其特征在于:若干个所述栏污杆(15)和清理...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谭凡民范航清罗砚童立豪倪孔平
申请(专利权)人:广西红树林研究中心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