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立式泵泵轴间的套筒联轴器拆卸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3972217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6-30 03:0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立式泵泵轴间的套筒联轴器拆卸装置,包括第一卡箍和第二卡箍,第一卡箍和第二卡箍上设置有第一螺栓,第一卡箍在远离第二卡箍的一侧以及第二卡箍在远离第一卡箍的一侧均分别设置有第一水平翼板,第一水平翼板上设置有螺纹杆,螺纹杆的数量采用至少两个,每个螺纹杆的下方均分别对应设置有千斤顶,每个螺纹杆的底端上均分别设置有第一凹槽,千斤顶的伸出杆的外侧端上设置有第一凸起,第一凸起和第一凹槽活动连接。便于将由于腐蚀难以拆卸的套筒联轴器从立式泵泵轴上拆卸下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调节、使用方便,具有广泛的市场前景。市场前景。市场前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立式泵泵轴间的套筒联轴器拆卸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套筒联轴器拆卸装置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立式泵泵轴间的套筒联轴器拆卸装置。

技术介绍

[0002]轴流泵靠旋转叶轮的叶片对液体产生的作用力使液体沿轴线方向输送的泵,有立式、卧式、斜式及贯流式数种。轴流泵现场使用过程中由于长时间泡在水中,在拆卸下相应螺栓后,由于零件表面锈蚀等因素导致套筒联轴器和泵轴之间间隙变小出现套筒联轴器和泵轴之间的卡死,现场拆卸过程中因缺乏相应的设备,导致难以从泵轴上拆卸下联轴器,导致轴流泵维修无法正常进行。

技术实现思路

[0003]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一种能够便于利用外力将由于腐蚀难以拆卸的套筒联轴器从立式泵泵轴上拆卸下来的立式泵泵轴间的套筒联轴器拆卸装置,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缺陷。
[0004]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包括第一卡箍和第二卡箍,第一卡箍和第二卡箍上设置有第一螺栓,第一卡箍在远离第二卡箍的一侧以及第二卡箍在远离第一卡箍的一侧均分别设置有第一水平翼板,第一水平翼板上设置有螺纹杆,螺纹杆的数量采用至少两个,每个螺纹杆的下方均分别对应设置有千斤顶,每个螺纹杆的底端上均分别设置有第一凹槽,千斤顶的伸出杆的外侧端上设置有第一凸起,第一凸起和第一凹槽活动连接。
[0005]优选的,所述的第一卡箍的下方设置有第三卡箍,第二卡箍的下方设置有第四卡箍,第四卡箍和第三卡箍上设置有第二螺栓,第四卡箍和第三卡箍上均分别设置有第二水平翼板,第二水平翼板的数量和第一水平翼板的数量相应并且第二水平翼板均位于第一水平翼板的下方,每个千斤顶的底部均分别设置有千斤顶定位板,千斤顶定位板的底面上开设有第二凹槽,第二凹槽内活动设置有第二凸起,第二凸起固定安装在相应的第二水平翼板上。
[0006]优选的,还包括四通换向阀和油槽,所述的油槽的出油口和四通换向阀的第一端之间通过送油管线相连通,四通换向阀的第二端和所述的油槽的回油口之间通过回油管线相连通,若干个千斤顶的进油口均与四通换向阀的第三端相连通,若干个千斤顶的回油口均与四通换向阀的第四端相连通。
[0007]优选的,每个所述的螺纹杆的顶端均设置驱动杆。
[0008]优选的,所述的第二凸起的结构和第一凸起的结构相同,第一凸起的结构采用半球形,第一凹槽的顶部和第二凹槽的顶部均采用与第一凸起的结构相配合的槽状结构。
[0009]优选的,所述的送油管线上设置有送油泵,油槽上设置有液位计,油槽的顶部设置有换气阀。
[0010]本技术有益效果是:首先,本技术立式轴流泵长时间泡在水中,由于长时
间在潮湿环境中运行导致套筒联轴器和立式轴流泵的泵轴之间产生锈蚀从而导致其间隙减小难以拆卸,影响立式轴流泵的送修;应用本产品后便于从立式泵泵轴上拆卸下已经锈蚀的套筒联轴器,缩短了维修时间和拆卸难度。
[0011]其次,本技术第三卡箍和第四卡箍的内壁上均分别设置有纵横交错的槽状结构所组成的防滑层,第三卡箍和第四卡箍安装在所需要拆卸的泵轴上并且由于第三卡箍和第四卡箍内均设置有所述的防滑层,增加了第三卡箍和所述的泵轴之间以及所述的泵轴和第四卡箍之间的摩擦力,减小了对泵体外壳的挤压。
[0012]再次,本技术所述的第二凸起的结构和第一凸起的结构相同,第一凸起的结构采用半球形,第一凹槽的顶部和第二凹槽的顶部均采用与第一凸起的结构相配合的槽状结构。第一凹槽的中轴线、第二凹槽的中轴线、第二凸起的中轴线和第一凸起的中轴线位于同一轴线上,便于千斤顶的直线施力。
[0013]本技术具有结构简单,操作方便,设计巧妙,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具有很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是易于推广使用的产品。
附图说明
[0014]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5]如图1所示,一种立式泵泵轴间的套筒联轴器拆卸装置,包括第一卡箍1和第二卡箍2,第一卡箍1和第二卡箍2上设置有第一螺栓3,第一卡箍1在远离第二卡箍2的一侧以及第二卡箍2在远离第一卡箍1的一侧均分别设置有第一水平翼板4,第一水平翼板4上设置有螺纹杆5,螺纹杆5的数量采用至少两个,每个螺纹杆5的下方均分别对应设置有千斤顶6,每个螺纹杆5的底端上均分别设置有第一凹槽7,千斤顶6的伸出杆的外侧端上设置有第一凸起8,第一凸起8和第一凹槽7活动连接。所述的第一卡箍1的下方设置有第三卡箍9,第二卡箍2的下方设置有第四卡箍10,第四卡箍10和第三卡箍9上设置有第二螺栓11,第四卡箍10和第三卡箍9上均分别设置有第二水平翼板12,第二水平翼板12的数量和第一水平翼板4的数量相应并且第二水平翼板12均位于第一水平翼板4的下方,每个千斤顶6的底部均分别设置有千斤顶定位板13,千斤顶定位板13的底面上开设有第二凹槽14,第二凹槽14内活动设置有第二凸起15,第二凸起15固定安装在相应的第二水平翼板12上。第一卡箍1和第二卡箍2之间的内腔以及第三卡箍9和第四卡箍10之间的内腔均采用圆柱状结构。所述的第一卡箍1和第二卡箍2之间的内腔的直径不小于所需要拆卸立式泵泵轴的直径,所述的第三卡箍9和第四卡箍10之间的内腔的直径不大于所需要拆卸立式泵泵轴的直径。第三卡箍9和第四卡箍10的内壁上均分别设置有纵横交错的槽状结构所组成的防滑层。
[0016]所述的第二凸起15的结构和第一凸起8的结构相同,第一凸起8的结构采用半球形,第一凹槽7的顶部和第二凹槽14的顶部均采用与第一凸起8的结构相配合的槽状结构。第一凹槽7的中轴线、第二凹槽14的中轴线、第二凸起15的中轴线和第一凸起8的中轴线位于同一轴线上,便于千斤顶6的直线施力。
[0017]还包括四通换向阀16和油槽17,所述的油槽17的出油口和四通换向阀16的第一端之间通过送油管线18相连通,四通换向阀16的第二端和所述的油槽17的回油口之间通过回
油管线19相连通,若干个千斤顶6的进油口均与四通换向阀16的第三端相连通,若干个千斤顶6的回油口均与四通换向阀16的第四端相连通。所述的送油管线18上设置有送油泵21,油槽17上设置有液位计22,油槽17的顶部设置有换气阀23。
[0018]螺纹杆5和第一水平翼板4之间螺纹连接,每个所述的螺纹杆5的顶端均设置驱动杆20,驱动杆20采用四棱柱或者六棱柱结构。安装驱动杆20后便于调整螺纹杆5的相对位置。
[0019]本产品使用方法如下:如图1所示,将的立式泵泵轴间的套筒联轴器上用于连接泵轴的螺丝以及用于连接电机的螺丝拆卸后,将本产品的第一卡箍1、第二卡箍2、第三卡箍9以及第四卡箍10均安装到泵轴上,并通过安装第一螺栓3以及第二螺栓11,将第一卡箍1和第二卡箍2以及第三卡箍9和第四卡箍10安装到泵轴上。然后将本产品的螺纹杆5安装至第一水平翼板4上并借助通过尺子调整螺纹杆5末端的位置,最后将若干个千斤顶6依次安装至相应的螺纹杆5和第二水平翼板12之间预设安装位置,并连接相应的管线。此时,第一卡箍1和第二卡箍2贴近联轴器的下端面,第三卡箍9和第四卡箍10位于泵体的外壳一侧,并通过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立式泵泵轴间的套筒联轴器拆卸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卡箍(1)和第二卡箍(2),第一卡箍(1)和第二卡箍(2)上设置有第一螺栓(3),第一卡箍(1)在远离第二卡箍(2)的一侧以及第二卡箍(2)在远离第一卡箍(1)的一侧均分别设置有第一水平翼板(4),第一水平翼板(4)上设置有螺纹杆(5),螺纹杆(5)的数量采用至少两个,每个螺纹杆(5)的下方均分别对应设置有千斤顶(6),每个螺纹杆(5)的底端上均分别设置有第一凹槽(7),千斤顶(6)的伸出杆的外侧端上设置有第一凸起(8),第一凸起(8)和第一凹槽(7)活动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式泵泵轴间的套筒联轴器拆卸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卡箍(1)的下方设置有第三卡箍(9),第二卡箍(2)的下方设置有第四卡箍(10),第四卡箍(10)和第三卡箍(9)上设置有第二螺栓(11),第四卡箍(10)和第三卡箍(9)上均分别设置有第二水平翼板(12),第二水平翼板(12)的数量和第一水平翼板(4)的数量相应并且第二水平翼板(12)均位于第一水平翼板(4)的下方,每个千斤顶(6)的底部均分别设置有千斤顶定位板(13),千斤顶定位板(13)的底面上开设有第二凹槽(14),第二凹槽(14)内活动设...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谢利云李天奇傅建军王立强牛永强安慧伟曲永刚王海涛王洪王辉张俊明
申请(专利权)人:内蒙古蒙达发电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