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基于5G通信的智能接地管理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地铁接触网供电监控系统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5G通信的智能接地管理系统。
技术介绍
[0002]地铁接触网检修时,需要将接触网停电并在工作区间两端挂接地线,作业完成后需要拆除地线并为接触网送电。挂接的地线一端接至接触网,另一端接至钢轨,地线挂接后接触网与钢轨等电势,保障了作业人员及设备的安全。传统的人工接地方式存在着操作步骤复杂、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耗时时间长、安全系数低等问题,易出现地线误拆误挂及人员触电等事故。为解决传统人工接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正线、车辆段及停车场设置可视化自动接地监控系统,通过控制直流接地开关动作,自动完成接地线的挂设、拆除,保证人员的人身安全、节省定员编制、减少抢修时间、缩小事故范围、提高检修的效率,达到运营安全、可靠、经济的目的。
[0003]地铁接触网可视化自动接地监控系统由可视化接地装置、监控主机和远程监控主站构成。现有的监控系统中可视化自动接地装置与监控主机的通信方式主要采用铺设光纤(电缆)有线的方式。由于光纤(电缆)铺设施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5G通信的智能接地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一个智能接地装置、5G通信网络装置和远程监控主机;所述智能接地装置通过5G通信网络装置与远程监控主机通讯;所述智能接地装置包括CPU处理器、控制输出模块、数字量输入模块、模拟量输入模块、电源模块、5G通信模块、第一天线、智能识别摄像机和接地开关;所述电源模块分别与CPU处理器、智能识别摄像机和5G通信模块相连;所述CPU处理器通过局域网接口分别与5G通信模块和智能识别摄像机相连;所述CPU处理器的输出端与控制输出模块的输入端相连,控制输出模块的输出端与接地开关相连;所述CPU处理器的第一输入端与数字量输入模块的输出端相连,数字量输入模块的输入端与接地开关相连;所述CPU处理器的第二输入端与模拟量输入模块的输出端相连,模拟量输入模块的输入端与接地开关相连;所述5G通信模块与第一天线相连;所述智能接地装置通过第一天线与5G通信网络装置通讯;所述智能识别摄像机用于识别接地开关的状态;所述5G通信网络装置包括5G无线网络、Intetnet网络和认证服务器;所述5G无线网络、Intetnet网络和认证服务器依次连接;所述远程监控主机包括5G路由器、第二天线、边缘计算处理器、电源装置和监控触摸屏;所述5G路由器与第二天线相连;所述5G路由器通过局域网接口分别与边缘计算处理器、监控触摸屏和控制中心相连;所述电源装置分别与5G路由器、边缘计算处理器和监控触摸屏相连;所述远程监控主机通过第二天线与5G通信网络装置通讯。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5G通信的智能接地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CPU处理器包括型号为LPC54606J512BD208的芯片U1和局域网接口通信电路;所述芯片U1的第23引脚与型号为SW
‑
DIP4的开关S1的第8引脚相连;所述芯片U1的第24引脚与开关S1的第7引脚相连;所述芯片U1的第25引脚与开关S1的第6引脚相连;所述芯片U1的第26引脚与开关S1的第5引脚相连;所述开关S1的第4引脚、开关S1的第3引脚、开关S1的第2引脚和开关S1的第1引脚分别接地;所述芯片U1的第12引脚分别与晶振Y2的一端和接地电容C18相连;所述芯片U1的第13引脚分别与晶振Y2的另一端和接地电容C19相连;所述芯片U1的第6引脚与接地电池BAT1的正极相连;所述芯片U1的第50引脚、芯片U1的第75引脚、芯片U1的第100引脚、芯片U1的第28引脚、芯片U1的第11引脚、芯片U1的第22引脚和芯片U1的第21引脚分别接3.3V电源;所述芯片U1的第20引脚、芯片U1的第19引脚、芯片U1的第49引脚、芯片U1的第74引脚、芯片U1的第99引脚、芯片U1的第27引脚和芯片U1的第10引脚相连并接地;所述芯片U1的第8引脚分别与晶振Y1的一端和接地电容C16相连;所述芯片U1的第9引脚分别与晶振Y1的另一端和接地电容C17相连;所述芯片U1的第97引脚、芯片U1的第98引脚、芯片U1的第1引脚、芯片U1的第2引脚和芯片U1的第3引脚作为CPU处理器的第一输入端与数字量输入模块的输出端相连;所述芯片U1的第44引脚与电阻R88的一端相连;所述芯片U1的第14引脚分别与接地电容C20和电阻R19的一端,电阻R19的另一端接3.3V电压;所述芯片U1的第94引脚与接地电阻R20相连;所述局域网接口通信电路包括型号为LAN8720A的芯片U14;
所述芯片U1的第5引脚与芯片U14的第17引脚相连;所述芯片U1的第38引脚与芯片U14的第18引脚相连;所述芯片U1的第39引脚与芯片U14的第11引脚相连;所述芯片U1的第40引脚与芯片U14的第8引脚相连;所述芯片U1的第41引脚与芯片U14的第7引脚相连;所述芯片U1的第42引脚与芯片U14的第16引脚相连;所述芯片U1的第43引脚与芯片U14的第17引脚相连;所述电阻R88的另一端与芯片U14的第13引脚相连;所述芯片U14的第12引脚分别与电阻R89的一端和电阻R63的一端相连;所述电阻R89的另一端和电阻R63的另一端均与芯片U1的第45引脚相连;所述芯片U14的第10引脚分别与电阻R80的一端和接地电容C42相连;所述电阻R80的另一端与振荡器LC3的一端相连,并接3.3V电源;所述振荡器LC3的另一端与3.3V接地电源相连;所述芯片U14的第6引脚分别与电容C50的一端和电容C51的一端相连,并接1.2V电压;所述电容C50的另一端分别与电容C51的另一端、电容C41的一端、晶振H3的第4引脚、晶振H3的第2引脚和电容C40的一端相连,并接3.3V直流电压的G端;所述电容C41的另一端分别与晶振H3的第3引脚、电阻R60的一端和芯片U14的第5引脚相连;所述电容C40的另一端分别与晶振H3的第1引脚、电阻R60的另一端和芯片U14的第4引脚相连;所述芯片U14的第3引脚与光敏二极管LINK的正极相连;所述光敏二极管LINK的负极与电阻R65的一端相连;所述电阻R65的另一端分别与电阻R62的一端、电阻R64的一端、电容C44的一端、电容C43的一端和有极性电容E4的负极相连,并接3.3V直流电压的G端;所述电阻R62的另一端分别与光敏二极管SPD的正极和芯片U14的第2引脚相连;所述电阻R64的另一端与光敏二极管SPD的负极相连;所述电容C44的另一端分别与电容C43的另一端、有极性电容E4的正极、芯片U14的第1引脚和芯片U14的第19引脚相连;所述芯片U14的第25引脚与电阻R79的一端相连,电阻R79的另一端接3.3V直流电压的G端;所述芯片U14的第24引脚与电阻R61的一端相连,电阻R61的另一端接3.3V直流电压的G端;所述芯片U14的第14引脚分别与型号为SN74LVC1G04DBVR的芯片U15的第2引脚和电阻R82的一端相连;所述电阻R82的另一端分别与电阻R83的一端和电阻R76的一端相连;所述电阻R83的另一端与芯片U15的第4引脚相连;所述电阻R76的另一端与芯片U1的第43引脚相连;所述芯片U15的第5引脚接3.3V电源;所述芯片U15的第3引脚接地;所述芯片U14的第19引脚分别与电容C46的一端、电容C45的一端、电阻R75的一端、电阻R74的一端、电阻R73的一端和电阻R72的一端相连,并接3.3V电源的地端;所述电容C46的另一端和电容C45的另一端分别接3.3V直流电压的G端;所述电阻R75的另一端分别与芯片U14的第22引脚、电容C93的一端和型号为11F
‑
05的芯片B1的第8引脚相连;所述电阻R74的另一端分别与芯片U14的第23引脚、电容C92的一端和芯片B1的第6引脚相连;所述电阻R73的另一端分别与芯片U14的第20引脚、电容C91的一端和芯片B1的第3引脚相连;所述电阻R72的另一端分别与芯片U14的第21引脚、电容C90的一端和芯片B1的第1引脚相连;所述电容C93的另一端分别与电容C92的另一端、电容C91的另一端和电容C90的另一端相连,并接3.3V直流电压的G端;所述芯片B1的第2引脚分别与芯片B1的第7引脚和电容C47的一端相连,并接3.3V电源的地端;所述电容C47的另一端与电容C52的一端相连,并接3.3V直流电压的G端;所述电容C52的另一端接大地;所述芯片B1的第9引脚与型号为RJ45的接口J2的第6引脚相连;所述芯片B1的第10引脚与电阻R71的一端相连;电阻R7...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钟成,张平,王世文,桂汉聪,吴波,林贞礼,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汇友电气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