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风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944576 阅读:3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6-26 01:2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新风机,其包括外壳体以及位于外壳体内的换热组件和转换组件,外壳体内部通过第一分隔部以及第二分隔部分隔成室内侧腔体、换热腔体以及室外侧腔体;换热组件形成在换热腔内,包括第一换热器及第二换热器;转换组件分别设置在室内侧腔体以及室外侧腔体内,与室内回风口相对的室内侧腔体的内部以及与室外进风口相对的室外侧腔体的内部均形成有导风部,转换组件将气体输送到第一换热器或第二换热器处,进而改变进风通道或者排风通道的具体路线,进而对吸附件循环利用,减少供水管路等的管路排布;导风部的设置有利于使得室外新风以及室外污风进入新风机过程中更加顺畅,解决多个风阀造成的故障率高等问题。题。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新风机


[0001]本技术属于空调设备
,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新风机。

技术介绍

[0002]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人们越来越关注室内环境的品质,室内空气湿度也被作为室内环境舒适性的判断标准,空气质量以及舒适度日益被每个家庭及各类商业、办公场所重视。
[0003]夏季室外空气湿度大,室外新风携带的水分需先经过吸附材料的吸收,再经过室内排风将吸附材料中的水分带走,从而实现使室外新风中携带的水分无法进入室内的目的;过程中需要换热器不断从蒸发器变成冷凝器,再由冷凝器变成蒸发器,而新风通道和排风通道也需要不断的相互之间进行切换。
[0004]随着人们对产品的要求逐渐提高,为了提高空间利用率,对新风机的体积以及工作噪音都有了更高的要求,除此之外,现有新风机中用于新风通道和排风通道切换的切换阀的数量较多,结构较为复杂,不利于后期安装和检修。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风机,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现有新风机中在调湿过程中,用于切换通风风道的风阀数量过多,风阀结构较为复杂,检修和安装都较为复杂,工作效率较低且安装和检修成本较高等问题。
[0006]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技术采用下述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0007]一种新风机,其包括:
[0008]外壳体,其上形成有室外进风口、室外排风口、室内送风口以及室内回风口,所述外壳体内部通过所述第一分隔部以及第二分隔部分隔成室内侧腔体、换热腔体以及室外侧腔体;
[0009]换热组件,其形成在所述换热腔内,包括第一换热器以及第二换热器;所述换热腔体内设置有第三分隔部,其将所述换热腔分隔成第一换热腔以及第二换热腔,所述第一换热器位于所述第一换热腔内,所述第二换热器位于所述第二换热腔内,所述第一换热器以及所述第二换热器上均形成有吸附件;
[0010]转换组件,其分别设置在所述室内侧腔体以及所述室外侧腔体内,包括转换主体,所述转换主体上形成有进风端口、出风端口、第一换热端口以及第二换热端口,所述第一换热端口与所述第一换热内腔连通,所述第二换热端口与所述第二换热内腔连通,所述转换主体内形成有流通腔,所述流通腔内设置有转换阀;
[0011]其中,与所述室内回风口相对的所述室内侧腔体的内部以及与所述室外进风口相对的所述室外侧腔体的内部均形成有导风部。
[0012]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转换组件的进风端口以及所述出风端口上均设置有挡板,通过所述挡板将所述室内侧腔体分隔成室内送风区以及室内回风区,将所述室外
侧腔体分隔成室外进风区以及室外送风区,所述导风部位于所述室内回风区以及所述室外进风区内。
[0013]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三分隔部垂直于所述外壳体底面,所述第三分隔部上形成有多个弯折部。
[0014]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换热腔体内还形成有安装内腔,其内固定有压缩机,所述压缩机与所述第一换热器以及所述第二换热器连接。
[0015]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进风端口以及所述出风端口分别位于所述转换主体相对的两侧,所述第一换热端口以及所述第二换热端口位于所述转换主体的同侧;所述流通腔的内壁形成有相对设置的两个弧面。
[0016]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转换主体为圆筒形,所述进风端口以及所述出风端口位于所述转换主体的第一端面上,所述第一换热端口以及所述第二换热端口位于所述转换主体的第二端面上。
[0017]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流通腔的内壁上形成有多个限位隔挡,各所述限位隔挡分别位于所述进风端口、所述出风端口的两侧,和/或;
[0018]各所述限位隔挡分别位于所述第一换热端口以及所述第二换热端口的两侧。
[0019]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转换阀包括第一驱动部、与所述第一驱动部的输出端连接的转动轴以及与所述转动轴连接的开关件,所述开关件以所述转动轴为中心沿着所述流通腔的内壁转动。
[0020]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转换阀包括呈角度分布的第一开关件以及第二开关件,所述第一开关件以及所述第二开关件上分散形成有多个开关阀口,各所述开关阀口上可转动连接有开关部,用于控制各所述开关阀口的开关。
[0021]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调节阀,其包括第二驱动部以及与所述第二驱动部连接的两个风量调节部,所述第二驱动部带动各所述风量调节部运动,进而调节所述第一换热端口以及所述第二换热端口的开口大小。
[002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
[0023]该申请所涉及的新风机,其外壳体内设置有转换组件,该转换组件分别与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连通,转换组件中的转化阀可以实现输入到转换组件中的气体输送到第一换热器或第二换热器处,进而改变进风通道或者排风通道的具体路线,进而对设置在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上的吸附件循环利用,利用吸附件进行除湿和加湿,有利于减少供水管路等的管路排布;
[0024]导风部的设置有利于使得室外新风以及室外污风进入新风机过程中更加顺畅,减小工作噪音;
[0025]第三分隔部上形成有多个弯折部,有利于最大程度地利用外壳体内的空间,提高空间利用率,使得在不影响流通效果的情况下,优化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的排布形式,有利于新风机小型化设计和生产。
[0026]结合附图阅读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后,本技术的其他特点和优点将变得更加清楚。
附图说明
[002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8]图1 是本技术所提出的新风机的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29]图2是第一分隔部及第二分隔部上的通孔位置示意图;
[0030]图3本技术提出的新风机中切换组件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0031]图4本技术提出的新风机中切换组件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0032]图5是转换主体为方形的切换组件结构示意图;
[0033]图6是圆筒形转换主体结构示意图;
[0034]图7是圆筒形转换主体的转换阀连通状态示意图;
[0035]图8是转换阀中开关阀口位置示意图;
[0036]图9是第一开关件开启状态下的转换阀工作状态示意图;
[0037]图10是第二开关件开启状态下的转换阀工作状态示意图;
[0038]图11是限位隔挡结构示意图之一;
[0039]图12是限位隔挡结构示意图之二;
[0040]图13是限位隔挡结构示意图之三;
[0041]图14是调节阀结构示意图;
[0042]图中,
[0043]100、转换组件;
[0044]110、转换主体;
[0045]120、进风端口;<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风机,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体,其上形成有室外进风口、室外排风口、室内送风口以及室内回风口,所述外壳体内部通过所述第一分隔部以及第二分隔部分隔成室内侧腔体、换热腔体以及室外侧腔体;换热组件,其形成在所述换热腔内,包括第一换热器以及第二换热器;所述换热腔体内设置有第三分隔部,其将所述换热腔分隔成第一换热腔以及第二换热腔,所述第一换热器位于所述第一换热腔内,所述第二换热器位于所述第二换热腔内,所述第一换热器以及所述第二换热器上均形成有吸附件;转换组件,其分别设置在所述室内侧腔体以及所述室外侧腔体内,包括转换主体,所述转换主体上形成有进风端口、出风端口、第一换热端口以及第二换热端口,所述第一换热端口与所述第一换热内腔连通,所述第二换热端口与所述第二换热内腔连通,所述转换主体内形成有流通腔,所述流通腔内设置有转换阀;其中,与所述室内回风口相对的所述室内侧腔体的内部以及与所述室外进风口相对的所述室外侧腔体的内部均形成有导风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换组件的进风端口以及所述出风端口上均设置有挡板,通过所述挡板将所述室内侧腔体分隔成室内送风区以及室内回风区,将所述室外侧腔体分隔成室外进风区以及室外送风区,所述导风部位于所述室内回风区以及所述室外进风区内。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分隔部垂直于所述外壳体底面,所述第三分隔部上形成有多个弯折部。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腔体内还形成有安装内腔,其内固定有压缩机,所述压缩机与所述第一换热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都学敏孟建军王涛黄信博
申请(专利权)人:青岛海信日立空调系统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