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强度的涤棉布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938279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6-25 23:5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高强度的涤棉布,包括涤棉基料层,还包括强化面料层和抗菌面料层,所述涤棉基料层的表面一侧复合连接有强化面料层,且强化面料层的表面一侧复合连接有抗菌面料层,所述涤棉基料层的料层厚度大于强化面料层和抗菌面料层的料层厚度,在涤棉基料层的表面依次复合有强化面料层和抗菌面料层,由麻纤维、锦纶纤维、抗静电纤维和丙纶纤维混纺而成的强化面料层拥有较好的强度,同时抗静电纤维的混入可以抑制化纤材料的静电摩擦产生,由草珊瑚纤维、竹纤维、海藻纤维和棉纤维混纺而成的抗菌面料层具有较好的材料抗菌性,同时棉纤维的混入提供一定的纤维强度。棉纤维的混入提供一定的纤维强度。棉纤维的混入提供一定的纤维强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高强度的涤棉布


[0001]本技术涉及布料
,特别涉及一种高强度的涤棉布。

技术介绍

[0002]涤棉布俗称“的确良”。它既保持了涤纶纤维强度高、弹性恢复性好的特性,又具备棉纤维的吸湿性强的特征,易染色、洗后免烫快干。涤棉布品种规格较多,有原色布、色布、印花布及色织布等,其实的确良不是棉花织的,是属于化纤类产品,天一凉嫌冷,天一热又闷。穿着不透气,也不贴身。它不吸水,碰上出大汗或淋了雨,便紧紧地贴在身上,好象没穿衣服似的。
[0003]专利号CN201721344581.6公开了一种涤棉布,属于布料领域,包括涤棉层,所述涤棉层由经纱和纬纱交织而成,所述涤棉层呈斜纹组织结构,且所述涤棉层的斜纹组织分式至多为1/3;所述涤棉层的一侧还设有竹炭纤维层,所述经纱由涤纶纱和天丝纤维相互交捻而成,所述纬纱包括棉纱和真丝,且所述真丝呈等间隔分布,所述棉纱和真丝的数量比至少为30:1,所述棉纱的外表面设有蜡层,所述涤棉布的每平米克重为200g,所述透气层背离涤棉层的一侧设有印花层。该技术提供了环保、美观、强度高且透气性较好的一种涤棉布。
[0004]1、现有技术的涤棉布在制备服装穿着时,涤棉布的面料层次较少,进而涤棉布的布料整体强度欠佳,其受到外力拉扯时容易撕裂损伤,为此,我们提出一种高强度的涤棉布。
[0005]2、现有技术的涤棉布在制备服装穿着时,涤棉布的面料层次较少,涤棉布的布料处缺乏较好的抗菌能力,进而涤棉布的布料容易受到细菌滋生危害,为此,我们提出一种高强度的涤棉布。

技术实现思路
r/>[0006]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强度的涤棉布,可以有效解决
技术介绍
中的问题。
[0007]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0008]一种高强度的涤棉布,包括涤棉基料层,还包括强化面料层和抗菌面料层,所述涤棉基料层的表面一侧复合连接有强化面料层,且强化面料层的表面一侧复合连接有抗菌面料层,所述涤棉基料层的料层厚度大于强化面料层和抗菌面料层的料层厚度。
[0009]进一步地,所述强化面料层由麻纤维、锦纶纤维、抗静电纤维和丙纶纤维混纺而成;由麻纤维、锦纶纤维、抗静电纤维和丙纶纤维混纺而成的强化面料层拥有较好的强度,同时抗静电纤维的混入可以抑制化纤材料的静电摩擦产生。
[0010]进一步地,所述抗菌面料层由草珊瑚纤维、竹纤维、海藻纤维和棉纤维混纺而成;由草珊瑚纤维、竹纤维、海藻纤维和棉纤维混纺而成的抗菌面料层具有较好的材料抗菌性,同时棉纤维的混入提供一定的纤维强度。
[0011]进一步地,所述麻纤维、锦纶纤维、抗静电纤维和丙纶纤维的材料混纺比例为1:3:1:2;此种混纺比例下的麻纤维、锦纶纤维、抗静电纤维和丙纶纤维可以为强化面料层提供较好的强度。
[0012]进一步地,所述草珊瑚纤维、竹纤维、海藻纤维和棉纤维的材料混纺比例为1:3:1:2;此种混纺比例下的草珊瑚纤维、竹纤维、海藻纤维和棉纤维可以为抗菌面料层提供较好的抗菌性。
[00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14]1、本技术通过在涤棉基料层的表面依次复合有强化面料层和抗菌面料层,由麻纤维、锦纶纤维、抗静电纤维和丙纶纤维混纺而成的强化面料层拥有较好的强度,同时抗静电纤维的混入可以抑制化纤材料的静电摩擦产生,进而此种三层复合面料复合后可以使涤棉布获得较好的强度。
[0015]2、本技术通过在涤棉基料层的表面依次复合有强化面料层和抗菌面料层,由草珊瑚纤维、竹纤维、海藻纤维和棉纤维混纺而成的抗菌面料层具有较好的材料抗菌性,同时棉纤维的混入提供一定的纤维强度,进而此种三层复合面料复合后可以使涤棉布获得较好的抗菌能力。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本技术一种高强度的涤棉布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7]图2为本技术一种高强度的涤棉布的强化面料层混纺纤维组份示意图。
[0018]图3为本技术一种高强度的涤棉布的抗菌面料层混纺纤维组份示意图。
[0019]图中:1、涤棉基料层;2、强化面料层;201、麻纤维;202、锦纶纤维;203、抗静电纤维;204、丙纶纤维;3、抗菌面料层;301、草珊瑚纤维;302、竹纤维;303、海藻纤维;304、棉纤维。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为使本技术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技术。
[0021]如图1

3所示,一种高强度的涤棉布,包括涤棉基料层1,还包括强化面料层2和抗菌面料层3,所述涤棉基料层1的表面一侧复合连接有强化面料层2,且强化面料层2的表面一侧复合连接有抗菌面料层3,所述涤棉基料层1的料层厚度大于强化面料层2和抗菌面料层3的料层厚度。
[0022]其中,所述强化面料层2由麻纤维201、锦纶纤维202、抗静电纤维203和丙纶纤维204混纺而成;由麻纤维201、锦纶纤维202、抗静电纤维203和丙纶纤维204混纺而成的强化面料层2拥有较好的强度,同时抗静电纤维203的混入可以抑制化纤材料的静电摩擦产生。
[0023]其中,所述抗菌面料层3由草珊瑚纤维301、竹纤维302、海藻纤维303和棉纤维304混纺而成;由草珊瑚纤维301、竹纤维302、海藻纤维303和棉纤维304混纺而成的抗菌面料层3具有较好的材料抗菌性,同时棉纤维304的混入提供一定的纤维强度。
[0024]其中,所述麻纤维201、锦纶纤维202、抗静电纤维203和丙纶纤维204的材料混纺比例为1:3:1:2;此种混纺比例下的麻纤维201、锦纶纤维202、抗静电纤维203和丙纶纤维204
可以为强化面料层2提供较好的强度。
[0025]其中,所述草珊瑚纤维301、竹纤维302、海藻纤维303和棉纤维304的材料混纺比例为1:3:1:2;此种混纺比例下的草珊瑚纤维301、竹纤维302、海藻纤维303和棉纤维304可以为抗菌面料层3提供较好的抗菌性。
[0026]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为一种高强度的涤棉布,在涤棉基料层1的表面依次复合有强化面料层2和抗菌面料层3,由麻纤维201、锦纶纤维202、抗静电纤维203和丙纶纤维204混纺而成的强化面料层2拥有较好的强度,同时抗静电纤维203的混入可以抑制化纤材料的静电摩擦产生,进而此种三层复合面料复合后可以使涤棉布获得较好的强度,在涤棉基料层1的表面依次复合有强化面料层2和抗菌面料层3,由草珊瑚纤维301、竹纤维302、海藻纤维303和棉纤维304混纺而成的抗菌面料层3具有较好的材料抗菌性,同时棉纤维304的混入提供一定的纤维强度,进而此种三层复合面料复合后可以使涤棉布获得较好的抗菌能力。
[0027]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为一种高强度的涤棉布,其部件、料层或材料均为通用标准件或本领域技术人员知晓的部件、料层或材料,其结构和原理都为本技术人员均可通过技术手册得知或通过常规实验方法获知。...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强度的涤棉布,包括涤棉基料层(1),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强化面料层(2)和抗菌面料层(3),所述涤棉基料层(1)的表面一侧复合连接有强化面料层(2),且强化面料层(2)的表面一侧复合连接有抗菌面料层(3),所述涤棉基料层(1)的料层厚度大于强化面料层(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田向阳李丽杨桂萍
申请(专利权)人:河南申港纺织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