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大口径双相不锈钢无缝钢管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不锈钢无缝管制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大口径双相不锈钢无缝钢管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技术介绍
[0002]输送海水的管道及海洋环境中的输水管道长期与海水接触,易于出现局部点腐蚀穿孔、缝隙腐蚀及氯化物应力腐蚀开裂现象。为了应对海水腐蚀和冲蚀的问题,先后采用了以核级Z2CN1810为代表的奥氏体不锈钢、以UNSN08367为代表的超级奥氏体不锈钢、以SAF2205为代表的双相不锈钢作为管道材料,其中,双相不锈钢由于耐海水腐蚀性能优于奥氏体不锈钢,成本又低于超级奥氏体不锈钢,因而逐渐成为核电厂海水管道系统、海底输水管道和海底输水管道的首先材料。如今,随着核电厂装机容量及海底输水容量不断增大,管道系统向大口径和轻量化的方向发展,例如目前核电厂海水管道系统中直径711mm的钢管厚度仅为11mm,直径914mm的钢管厚度仅为15mm,径壁比均超过60,并且对管道的尺寸精度、表面质量、强度和韧性均有很高的要求。由于双相不锈钢中奥氏体相和铁素体相的变形行为不同,导致其热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1.一种大口径双相不锈钢无缝钢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大口径双相不锈钢无缝钢管的外径为610
‑
914mm,径壁比>60,晶粒度为7级以上,且晶粒度的极差≤2级;所述大口径双相不锈钢无缝钢管中铁素体含量为48
‑
53%,其余为奥氏体。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口径双相不锈钢无缝钢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大口径双相不锈钢无缝钢管的直线度<1.5mm/m;优选地,所述大口径双相不锈钢无缝钢管的表面粗糙度<12.5μm。3.一种权利要求1或2所述大口径双相不锈钢无缝钢管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将钢水依次进行电炉初炼、LF精炼和VOD脱碳精炼,经浇注得到连铸坯;(2)将步骤(1)所述连铸坯依次进行三级加热和锻造,得到锻造坯;(3)将步骤(2)所述锻造坯依次进行穿孔和热轧,得到荒管;(4)将步骤(3)所述荒管进行热扩,得到毛管;(5)将步骤(4)所述毛管依次进行冷拔和固溶处理,得到大口径双相不锈钢无缝钢管。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大口径双相不锈钢无缝钢管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所述LF精炼的终点为出料中S≤0.005%、O≤25ppm;优选地,步骤(1)所述浇注在氩气保护氛围中进行。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大口径双相不锈钢无缝钢管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所述三级加热包括依次进行的第一阶段加热、第二阶段加热和第三阶段加热;优选地,所述第一阶段加热包括:以60
‑
90℃/h的升温速率升温至750
‑
850℃,保温1
‑
1.5h;优选地,所述第二阶段加热包括:以120
‑
150℃/h的升温速率升温至960
‑
980℃;优选地,所述第三阶段加热包括:以90
‑
100℃/h的升温速率升温至1080
‑
1150℃,保温3
‑
5h;优选地,步骤(2)所述锻造包括纵向锻造和横向锻造;优选地,所述纵向锻造采用的设备为径锻机;优选地,所述纵向锻造的拔长变形比为1.8
‑
2.5;优选地,所述横向锻造采用的设备为快锻机,所述快锻机带有在线表面缺陷清理装置;优选地,所述横向锻造的压缩变形比为1.5
‑
2.2;优选地,步骤(2)所述锻造的始锻温度为1050
‑
1100℃;优选地,步骤(2)所述锻造的终锻温度为960
‑
1000℃;优选地,步骤(2)所述锻造不少于3道次;优选地,步骤(2)所述锻造的总锻造比>5。6.根据权利要求3
‑
5任一项所述大口径双相不锈钢无缝钢管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3)所述穿孔之前,将步骤(2)所述锻造坯在1050
‑
1150℃进行第一退火1
‑
2h,而后以100
‑
200℃/s的冷却速率进行第一冷却至20
‑
50℃;优选地,步骤(3)所述穿孔的步骤包括:在锻造坯圆面的中心打定位孔后,以2.5
‑
3℃/min的升温速率升温至1150
‑
1190℃,保温120
‑
150min,然后在锥形辊穿孔机上进行穿孔;优选地,步骤(3)所述热轧的轧制比>3。7.根据权利要求3
‑
6任一项所述大口径双相不锈钢无缝钢管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步骤(4)所述热扩之前,将步骤(3)所得荒管以2.5
‑
3.0℃/min的升温速率升温至1050
‑
1120℃,进行第二退火90
‑
120min后,以120
‑
260℃/s的冷却速率进行第二冷却至20
‑
50℃,并在所述荒管内壁上涂抹润滑剂;优选地,所述润滑剂包括粉末状石墨粉、鳞片石墨粉和水;优选地,所述粉末状石墨粉、鳞片石墨粉和水的质量比为1:(1.2
‑
1.8):(2.5
‑
3.5);优选地,所述粉末状石墨粉的粒径为55
‑
65μm;优选地,所述鳞片石墨粉的粒径为80
‑
90μm;优选地,步骤(4)所述热扩的温度为960
‑
1000℃;优选地,步骤(4)所述热扩的扩径比为1.2
‑
1.5;优选地,步骤(4)所述热扩的扩管推进速度为30
‑
60mm/min;优选地,步骤(4)所述热扩中感应加热线圈的加热外径比热扩后的毛管外径多90
‑
110mm;优选地,步骤(4)所述热扩中的感应加热线圈的长度覆盖荒管的变形区,并向前后各延伸300
‑
500mm;优选地,步骤(4)所述热扩变形后,进入定径区的荒管的冷却方式为强制风冷。8.根据权利要求3
技术研发人员:王洪海,朱光亚,桑伟,陈冬,陈星星,董西岳,王本军,魏兰珍,
申请(专利权)人:德新钢管中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