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大风量新风净化系统风道布局结构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3927339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6-25 21:5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大风量新风净化系统风道布局结构,包括支架主体,支架主体上设有排风风机、新风风机和全热交换器,全热交换器的两侧设有新风进风区和排风进风区,新风进风区与排风风机位于同一侧,排风进风区与新风风机位于同一侧;排风风机和新风风机的进风口均连接全热交换器,排风风机的出风口连接室外,新风风机的出风口连接室内;新风进风区和排风进风区内设有第一隔板,新风进风区的上半区连接室外与全热交换器,新风进风区的下半区连接排风风机的进风口,排风进风区的上半区连接室内与全热交换器,排风进风区的下半区连接新风风机的进风口,改变排风风机与新风风机的风口位置,平衡热交换器内空气的流速,提高热交换效率。交换效率。交换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大风量新风净化系统风道布局结构


[0001]本技术属于新风
,更具体的说涉及一种大风量新风净化系统风道布局结构。

技术介绍

[0002]通常情况下大风量(1000m3/h及以上)大风量新风净化系统风道布局结构因其通风量较大,所使用的全热交换器也较大,此时风机的进风面的尺寸相对与全热交换器的迎风面的比值不足0.5,使用时会出现全热交换器未能充分利用的情况。如图5中所示,新风机和排风机在机体同侧布置,设计意图为新风通路和排风通路构成交叉,提高参与能量回收的空气质量流量并使沿全热交换器长度方向的空气流量均匀化,但在实际运用时由于两个风机的进风口偏向一侧,使得通过全热交换器的空气在其长度方向上流速呈梯度变化,且越靠近风机进风口的风速越高,越远离风机进口的风速越低,而过高的风速会造成全热交换器无法有效进行能量回收及热量交换,热交换效率低,造成能量的损失。

技术实现思路

[0003]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大风量新风净化系统风道布局结构,平衡全热交换器内空气的流速,提高热交换效率。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大风量新风净化系统风道布局结构,包括支架主体,所述支架主体上设置有排风风机、新风风机和全热交换器,所述排风风机和新风风机分别位于全热交换器的两侧,所述全热交换器的两侧分别设置有新风进风区和排风进风区,所述新风进风区与排风风机位于全热交换器的同一侧,所述排风进风区与新风风机位于全热交换器的同一侧;
[0005]所述排风风机和新风风机的进风口均与全热交换器连接,所述排风风机的出风口连接室外,所述新风风机的出风口连接室内;
[0006]所述新风进风区和排风进风区内均设置有水平的第一隔板,所述新风进风区的上半区连接室外与全热交换器,所述新风进风区的下半区连接排风风机的进风口,所述排风进风区的上半区连接室内与全热交换器,所述排风进风区的下半区连接新风风机的进风口。
[0007]进一步地,所述排风风机与新风进风区的上半区之间、进风风机与排风进风的上半区之间均设置有第二隔板。
[0008]进一步地,所述排风风机和新风风机靠近支架主体的中轴线。
[0009]进一步地,所述全热交换器的两侧设置有支撑板,所述排风风机和进风风机分别位于两侧的支撑板上,所述支撑板分别与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连接。
[0010]进一步地,所述支架主体上设置有若干连接板,所述连接板上设置有连接槽。
[001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改变新风风机与排风风机在支架主体上的位置以及其的进风口的朝向,将新风进风区和排风进风区均分成上下两个半区,并
将其下半区分别连接排风风机和新风风机,从而使全热交换器内靠近出口处的旧空气与新空气的流速降低,平衡全热交换器内空气的整体流速,提高热交换效率。
附图说明
[0012]图1为本技术大风量新风净化系统风道布局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0013]图2为另一视角下大风量新风净化系统风道布局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0014]图3为大风量新风净化系统风道布局结构的能量交换示意图
[0015]图4为大风量新风净化系统风道布局结构侧视图;
[0016]图5为现有技术中的大风量新风净化系统风道布局结构。
[0017]附图标记:1.支架主体;2.排风风机;3.新风风机;4.全热交换器;5.新风进风区;6.排风进风区;7.第一隔板;8.第二隔板;9.支撑板;10.连接板;11.连接槽。
具体实施方式
[0018]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对于方位词,如有术语“中心”,“横向(X)”、“纵向(Y)”、“竖向(Z)”、“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方位和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叙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方位构造和操作,不能理解为限制本技术的具体保护范围。
[0019]此外,如有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隐含指明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包括一个或者多个该特征,在本技术描述中,“数个”、“若干”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0020]参照图1至图5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
[0021]一种大风量新风净化系统风道布局结构,包括支架主体1,所述支架主体1上设置有排风风机2、新风风机3和全热交换器4,所述排风风机2和新风风机3分别位于全热交换器4的两侧,所述全热交换器4的两侧分别设置有新风进风区5和排风进风区6,所述新风进风区5与排风风机2位于全热交换器4的同一侧,所述排风进风区6与新风风机3位于全热交换器4的同一侧;
[0022]所述排风风机2和新风风机3的进风口均与全热交换器4连接,所述排风风机2的出风口连接室外,所述新风风机3的出风口连接室内;
[0023]所述新风进风区5和排风进风区6内均设置有水平的第一隔板7,所述新风进风区5的上半区连接室外与全热交换器4,所述新风进风区5的下半区连接排风风机2的进风口,所述排风进风区6的上半区连接室内与全热交换器4,所述排风进风区6的下半区连接新风风机3的进风口。
[0024]如图1至图4所示,使用装置时,同时启动排风风机2和新风风机3,室内的旧空气从排风进风区6的上半区进入全热交换器4内,室外的新空气从新风进风区5的上半区进入全热交换器4内,从而在全热交换器4内进行旧空气与新空气的热量交换,热量交换后,旧空气从全热交换器4的出口排出至排风风机2的进风口,再通过排风风机2的出风口排向室外,而
新空气从全热交换器4的出口排出至新风风机3的进风口,再通过新风风机3的出风口排向室内,从而实现室内的空气循环,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0025]而在排风风机2吸收全热换热器排出的旧空气时,同时会从新风进风区5的下半区吸收室外的新空气,从而使全热交换器4内靠近出口的旧空气的流速降低;而在新风风机3吸收全热换热器排出的新空气时,同时会从排风进风区6的下班区吸收室内的旧空气,从而使全热交换器4内靠近出口的新空气的流速降低,即使得全热交换器4内靠近出口的旧空气与新空气的流速降低,平衡全热交换器4内空气的整体流速,从而提高旧空气与新空气的热交换效率,避免能量的过多损失。
[0026]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优选的所述排风风机2与新风进风区5的上半区之间、进风风机与排风进风区6的上半区之间均设置有第二隔板8,即通过第二隔板8将排风风机2与新风进风区5的上半区、进风风机与排风进风区6的上半区隔断,防止旧空气与新空气之间混合。
[0027]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优选的所述排风风机2和新风风机3靠近支架主体1的中轴线,增加排风风机2与进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大风量新风净化系统风道布局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架主体,所述支架主体上设置有排风风机、新风风机和全热交换器,所述排风风机和新风风机分别位于全热交换器的两侧,所述全热交换器的两侧分别设置有新风进风区和排风进风区,所述新风进风区与排风风机位于全热交换器的同一侧,所述排风进风区与新风风机位于全热交换器的同一侧;所述排风风机和新风风机的进风口均与全热交换器连接,所述排风风机的出风口连接室外,所述新风风机的出风口连接室内;所述新风进风区和排风进风区内均设置有水平的第一隔板,所述新风进风区的上半区连接室外与全热交换器,所述新风进风区的下半区连接排风风机的进风口,所述排风进风区的上半区连接室内与全热交换器,所述排风进风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龚向前郑文青原军杨成材
申请(专利权)人:兰舍通风系统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