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1860Mpa级钢绞线的生产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3924517 阅读:3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6-25 21:3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1860Mpa级钢绞线的生产方法,属于冶金技术领域。生产方法包括酸洗磷化、拉丝、捻股工序,酸洗磷化工序包括酸洗、表调、磷化,拉丝工序,将获得磷化膜涂层的盘条再进行拉拔;所述捻股工序,回火温度控制在365~380℃;张力为75~85kN;出线温度50~70℃。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合理的成分设计、工艺设计,实现了具高强度、高平直度、良好抗疲劳性能、低松弛率的1860Mpa级钢绞线的生产。1860Mpa级钢绞线的生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1860Mpa级钢绞线的生产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冶金
,具体涉及一种1860Mpa级钢绞线的生产方法。

技术介绍

[0002]低松弛预应力钢绞线是预应力混凝土结构中重要的钢铁结构材料,也是金属制品行业生产的关键产品。预应力钢绞线属于新一代先进结构材料,尽管已广泛应用于公路、铁路、桥梁,边坡锚固等重要工程领域,但应用地质环境大众。极端特定的地质条件极大制约和影响钢绞线性能正常发挥,尤其在常年低温氯盐甚至特殊时段环境温度低至-55℃情况下,若要保证钢绞线的高强度、高平直度、良好抗疲劳性能、低松弛率等优点,按正常工艺组织生产,是难以实现的。
[0003]行业内,普遍认为极端低温环境将严重影响材料性能,耦合叠加氯盐等其它变量,极大降低松弛性能和抗疲劳性能,尽管行业开展实施诸多努力,实践应用中仍是难以真正克服解决此类问题。
[0004]目前,钢绞线1
×
7结构中,国标GB/T5224—2014中1860MPa强度级别,没有φ12.4mm规格的钢绞线。俄标GOST13840—68中φ12.4mm钢绞线,没有1860MPa强度级别。针对极端特定环境的特殊应用场景,本专利技术通过新的过程控制进行专业提升,生产出了一种定向应用于低温氯盐环境的1860MPa强度级别的钢绞线。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一种1860Mpa级钢绞线的生产方法,通过合理控制酸洗磷化、拉丝、捻股工序,使生产的钢绞线产品在满足1860Mpa强度级别的同时,兼具高平直度、良好抗疲劳性能、低松弛率,应用更加广泛。
[0006]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1860Mpa级钢绞线的生产方法,所述生产方法包括酸洗磷化、拉丝、捻股工序;所述酸洗磷化工序包括酸洗、表调、磷化,盘条经过酸洗磷化工序后,得到了磷化膜涂层;所述酸洗工艺采用质量分数为5~25%的盐酸五槽连洗,单个酸洗槽酸洗时间为330~360秒;所述表调工艺,草酸溶液质量分数为0.2~0.3%,浸泡时间为20~30秒;所述磷化工艺为总酸80~100点,游离酸10~13点,酸比6~10,时间调整至250~300秒,磷化温度为80~86℃,平均磷化膜重6.5~8.5g/m2;所述拉丝工序,将获得磷化膜涂层的盘条再进行拉拔,各道次压缩率≤23%,前3~4道次压缩率19~22%,之后道次压缩率依次减少至14~18%,边丝4.08~4.11mm,芯丝4.25~4.26mm;拉拔道次为1~9;所述捻股工序,回火温度控制在365~380℃;张力为75~85kN;出线温度50~70℃。控制过低,不利于钢绞线内部蒸汽的充分释放,钢绞线表面容易锈蚀;温度过高,影响松弛性能和伸直性。
[0007]本专利技术所述酸洗磷化工序,全部冲洗用水的氯离子浓度≤1000mg/L,PH值≥7.5。
[0008]本专利技术所述酸洗磷化工序中的酸洗工艺,酸洗温度常温,酸洗槽的盐酸质量分数
分别控制在5~12%、12~15%、15~18%、18~21%、21~25%,所述盐酸为工业合成盐酸,单个酸洗池的Fe
2+
含量均≤300g/L。
[0009]本专利技术所述拉丝工序,拉拔过程中,中间道次线径偏差为:
±
0.07mm,成品道次直径偏差为:

0.01mm~+0.02mm,收窄尺寸控制精度,进一步提升成品控制精度。
[0010]本专利技术所述拉丝工序,为此中间卷筒积线高度≥320mm,成品卷筒积线高度≥130mm,卷筒及模具冷却水开度为100%,有效传导走钢丝的热量,最大限度地冷却钢丝。
[0011]本专利技术所述捻股工序,捻股速度为80~90m/min。
[0012]本专利技术所述钢绞线直径范围12.35mm~12.40mm。
[0013]本专利技术所述钢绞线抗拉强度1900~1940MPa,屈服强度1700~1785MPa,破断力170~180kN,伸长率5~6.5%,非比率延伸力160~166kN,应力松弛率0.5~1.0%。
[0014]本专利技术所述钢绞线化学成分及质量百分含量如下:C:0.79~0.86%,Si:0.15~0.35%,Mn:0.60~0.90%,Cr:0.10~0.50%,P≤0.025%,S≤0.025%,其余为Fe和不可避免的杂质。
[0015]本专利技术设计思路:1)酸洗磷化工序酸洗采用五槽连洗,通过单个酸洗槽时间调整,确保原料夹缝部分酸洗彻底;在酸洗后磷化前,增加表调工艺,进一步改善磷化效果;调整磷化工艺孔子参数,磷化液按每5勾检测一次,磷化补液时间调整至17~18秒;便于形成致密、均匀的磷化模。酸洗磷化期间,所用冲洗水等用水采用城市供水,不再采用酸洗后废水处理循环水,从源头控制氯离子浓度≤1000mg/L,采用技术性措施延缓成品锈蚀。酸洗后磷化盘条表面呈现出均匀的黑色,表面光滑细腻,抽查磷化膜厚度,平均膜重6.5~8.5g/m2,属较好水平。
[0016]2)拉丝工序SWRH82B高碳钢盘条拉拔,各道次压缩率应按照≤23%的原则,控制前几道次钢丝表面具有完整的磷化膜,润滑条件良好,因此制定前3~4道次压缩率较大;随着拉拔不断进行,硬化率不断提高,变形速率和变形抗力不断加大,因此制定后道次压缩率依次减少;拉拔过程中,中间道次线直径偏差为:
±
0.07mm,成品道次直径偏差为:

0.01mm~+0.02mm,收窄尺寸控制精度,进一步提升成品控制精度。随着钢丝拉拔时温度升高,时效机理被加快。在温度较低时,位错运动的障碍只有境界和渗碳体片;温度升高时铁素体中的间隙原子变得活跃起来,造成运动位错锚固,其结果是钢丝塑性降低,强度升高,扭转性能下降,为此中间卷筒积线高度≥320mm,成品卷筒积线高度≥130mm,卷筒及模具冷却水开度为100%,有效传导走钢丝的热量,最大限度地冷却钢丝。
[0017]3)捻股工序稳定化处理机理研究表明:稳定化处理使轴向拉伸残余应力降低,微观结构中形成柯氏气团,内部大部分位错被钉扎,可动位错数量减少,而且张应力还促使在高温状态下渗碳体的分解,使位错钉扎更有利,因而提高钢材的强度和抗松弛性能;工艺设计包括加热温度和张力两个关键参数。温度过高会造成位错密度减少,松弛性能变差,甚至不如未经过稳定化处理的钢绞线;温度过低则位错的移动、重新组合、原子的跃迁程度减少,松弛性能提高不多,根据积累的生产数据,回火温度控制在365~380℃;出线温度50~70℃,控制过低,不利于钢绞线内部蒸汽的充分释放,钢绞线表面容易锈蚀;温度过高,影响松弛性能和
伸直性。
[0018]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所产生的有益效果在于:1、本专利技术通过合理的成分设计、工艺设计,实现了具高强度、高平直度、良好抗疲劳性能、低松弛率的1860Mpa级钢绞线的生产。2、本专利技术填补了GB/T5224—2014《预应力混凝土用钢绞线》中1
×7‑
φ12.4mm

1860MPa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1860Mpa级钢绞线的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生产方法包括酸洗磷化、拉丝、捻股工序;所述酸洗磷化工序包括酸洗、表调、磷化,盘条经过酸洗磷化工序后,得到了磷化膜涂层;所述酸洗工艺采用质量分数为5~25%的盐酸五槽连洗,单个酸洗槽酸洗时间为330~360秒;所述表调工艺,草酸溶液质量分数为0.2~0.3%,浸泡时间为20~30秒;所述磷化工艺为总酸80~100点,游离酸10~13点,酸比6~10,时间调整至250~300秒,磷化温度为80~86℃,平均磷化膜重6.5~8.5g/m2;所述拉丝工序,将获得磷化膜涂层的盘条再进行拉拔,拉拔各道次压缩率≤23%,前3~4道次压缩率19~22%,之后道次压缩率依次减少至14~18%,边丝4.08~4.11mm,芯丝4.25~4.26mm;所述捻股工序,回火温度控制在365~380℃;张力为75~85kN;出线温度50~70℃。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1860Mpa级钢绞线的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酸洗磷化工序,全部冲洗用水的氯离子浓度≤1000mg/L,PH值≥7.5。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1860Mpa级钢绞线的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酸洗磷化工序中的酸洗工艺,酸洗温度常温,酸洗槽的盐酸质量分数分别控制在5~12%、12~15%、15~18%、18~21%、21~25%,所述盐酸为工业合成盐酸,单个酸洗池的Fe
2+
含量均≤300g/L。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1860Mpa级钢绞...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孟书锋王宏斌吴伟王海宾狄增文张春雷秦智张江张晓彬杨迎君
申请(专利权)人:宣化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