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可变结构的油电混合动力跨介质无人航行器,包括机身,其内部设置有第一收纳舱和第二收纳舱,收纳舱设置有舱门,收纳舱中分别设置有第一伸缩装置和第二伸缩装置;可折叠式的机翼;可变构型尾翼;动力装置,动力装置包括燃油发电机组、蓄电池、第一推进装置和第二推进装置,第一推进装置与燃油发电机组连接,蓄电池与第二推进装置连接,第一推进装置和第二推进装置通过伸缩装置可收回至收纳舱中;进排水装置,进排水装置包括依次连接的压载水舱、空压机和储气罐,压载水舱连接有输送水口,本航行器具有更好的续航能力和更高的稳定性,无需单独附带氧化剂,且在水下航行时受到的阻力更小,能够快速灵活地在水中运行,适于实用。适于实用。适于实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可变结构的油电混合动力跨介质无人航行器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跨介质航行器
,尤其是指一种可变结构的油电混合动力跨介质无人航行器。
技术介绍
[0002]跨介质航行器是一种可在空中和水中两栖巡航并能够自由穿越水
‑
空界面的新概念两栖航行器,有着多方面的军民应用前景。尤其在军事上有海上躲避监视、侦察打击等多种作用。它结合了空中航行器和水下航行器的优点,与传统的单一介质航行器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同时,不同于具有单次水空介质“穿越能力”的航行器(如空投鱼雷、潜射导弹等),它不仅具有空中飞行能力和水下潜航能力,还具有多次自由穿越水空界面的能力。目前,跨介质航行器根据不同的入水方式分为直接入水的跨介质航行器与先停留在水面上再下潜的跨介质航行器。
[0003]但是,现有的跨介质航行器多为纯电式或纯燃料式的航行器,其中纯电式航行器的续航能力较弱,且在低温条件下的可靠性较差,而纯燃料式航行器在水下航行时都需要单独附带氧化剂,增加了航行器的体积及使用成本;同时现有的跨介质航行器在水下航行时,其机身上的机翼、推进装置等外部结构会给航行器带来较大的阻力,影响航行器在水中的快速运行。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此,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跨介质航行器多为纯电式或纯燃料式的航行器,其中纯电式航行器的续航能力较弱,且在低温条件下的可靠性较差,而纯燃料式航行器在水下航行时都需要单独附带氧化剂,增加航行器的体积及使用成本,同时现有的跨介质航行器在水下航行时,其机翼及推进装置等外部结构会给航行器带来较大的阻力,影响航行器在水中快速运行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可变结构的油电混合动力跨介质无人航行器,具有更好的续航能力和更高的稳定性,无需单独附带氧化剂,且在水下航行时受到的阻力更小,航行器能够快速灵活地在水中运行。
[000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可变结构的油电混合动力跨介质无人航行器,包括,
[0006]机身,所述机身设有输送水口以及位于机身内部的腔体,所述腔体内设置有第一收纳舱、第二收纳舱以及进排水装置,所述第一收纳舱和第二收纳舱中分别设置有第一伸缩装置和第二伸缩装置,所述进排水装置包括压载水舱,所述压载水舱与所述输送水口相连;
[0007]机翼,所述机翼为可折叠式机翼;
[0008]尾翼;
[0009]动力装置,所述动力装置设置于腔体内,所述动力装置包括燃油发电机组、蓄电池、第一推进装置和第二推进装置,所述第一推进装置与燃油发电机组连接,所述第二推进
装置与蓄电池连接,且所述第一推进装置和第二推进装置分别与第一伸缩装置和第二伸缩装置连接;
[0010]航行器飞行前,打开所述第一收纳舱,所述第一伸缩装置将所述第一推进装置推出第一收纳舱外,为航行器提供飞行时的动力;航行器从空中潜入水下前,所述第一伸缩装置带动所述第一推进装置收回至所述第一收纳舱内,且将所述第一收纳舱封闭,同时打开所述输送水口,使水进入所述压载水舱中以辅助航行器下潜;航行器进入水中后,所述第二收纳舱打开,所述第二伸缩装置将第二推进装置推出第二收纳舱外,为航行器提供水下航行时的动力。
[0011]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腔体内设置有用于贮存机翼的机翼存储舱,所述机翼靠近机身的一端设置于所述机翼存储舱内,所述机身上设置有与机翼存储舱匹配的存储舱舱门。
[0012]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机翼包括主翼和副翼,所述主翼包括多个翼板,多个所述翼板依次活动连接组成所述主翼,所述主翼远离机身的一个翼板作为第一翼板,所述副翼设置于第一翼板上,且除所述第一翼板外的其它各翼板上均设置有襟翼。
[0013]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机身包括依次连接的机头、机腹和机尾,所述水口设置于所述机头上,所述机翼连接于所述机腹上,所述尾翼安装于所述机尾上。
[0014]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尾翼包括垂直尾翼和水平尾翼,所述垂直尾翼竖直设置于机尾上,所述垂直尾翼上设置有第一方向舵,所述水平尾翼水平设置于机尾上,所述水平尾翼包括位于机身两侧的翻折段,所述翻折段上均设置有第二方向舵,所述翻折段用于在其翻折至竖直方向后对航行器的运动方向进行控制。
[0015]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收纳舱上设置有进气口,所述进气口通过气管与燃油发电机组连接,且所述气管内设置有鼓风装置和电子阀门。
[0016]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进排水装置还包括压力装置,所述压力装置包括空压机和储气罐,所述空压机连接所述储气罐,所述储气罐连接所述压载水舱。
[0017]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收纳舱通过管道与压载水舱连接,且所述管道中设置有单向阀。
[0018]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辅助装置,所述辅助装置包括应急电源和信号装置,所述应急电源用于紧急供电,所述信号装置用于接收指令并回传航行器状态信息。
[0019]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推进装置为电驱动涵道风扇发动机,所述第二推进装置为电驱动涵道式螺旋桨水推进器。
[0020]本专利技术的上述技术方案相比现有技术具有以下优点:
[0021]本专利技术所述的一种可变结构的油电混合动力跨介质无人航行器,采用油电混合动力,相比于纯电动式航行器或纯燃料式航行器具有更好的续航能力和运行稳定性,并且在航行时,无需单独携带氧化剂,可以节省航行器的内部空间,减小航行器的整体体积及使用成本;且将机翼设置为可折叠的机翼,同时将推进装置分为飞行推进装置和水下航行推进装置,航行器在水下航行时,机翼及飞行推进装置可以收回,减小航行器在水下航行时受到的阻力,节省能源的同时,航行器具有了更快的航行速度和灵活性,适于实用。
附图说明
[0022]为了使本专利技术的内容更容易被清楚的理解,下面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其中
[0023]图1为本专利技术优选实施例的可变结构的油电混合动力跨介质无人航行器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24]图2为图1所示可变结构的油电混合动力跨介质无人航行器的侧视图;
[0025]图3为图1所示可变结构的油电混合动力跨介质无人航行器的俯视图;
[0026]图4为图1所示可变结构的油电混合动力跨介质无人航行器的内部结构的示意图;
[0027]图5为图1所示可变结构的油电混合动力跨介质无人航行器的部分结构的示意图。
[0028]说明书附图标记说明:1、机身;11、输送水口;12、腔体;13、第一收纳舱;131、进气口;14、第二收纳舱;15、进排水装置;151、压载水舱;152、空压机;153、储气罐;16、前起落架;17、后起落架;2、机翼;21、主翼;211、翼板;22、副翼;23、襟翼;3、尾翼;31、垂直尾翼;311、第一方向舵;32、水平尾翼;321、翻折段;322、第二方向舵;4、动力装置;41、燃油发电机组;42、蓄电池;43、第一推进装置;44、第二推进装置。
具体实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变结构的油电混合动力跨介质无人航行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机身,所述机身设有输送水口以及位于机身内部的腔体,所述腔体内设置有第一收纳舱、第二收纳舱以及进排水装置,所述第一收纳舱和第二收纳舱中分别设置有第一伸缩装置和第二伸缩装置,所述进排水装置包括压载水舱,所述压载水舱与所述输送水口相连;机翼,所述机翼为可折叠式机翼;尾翼;动力装置,所述动力装置设置于腔体内,所述动力装置包括燃油发电机组、蓄电池、第一推进装置和第二推进装置,所述第一推进装置与燃油发电机组连接,所述第二推进装置与蓄电池连接,且所述第一推进装置和第二推进装置分别与第一伸缩装置和第二伸缩装置连接;航行器飞行前,打开所述第一收纳舱,所述第一伸缩装置将所述第一推进装置推出第一收纳舱外,为航行器提供飞行时的动力;航行器从空中潜入水下前,所述第一伸缩装置带动所述第一推进装置收回至所述第一收纳舱内,且将所述第一收纳舱封闭,同时打开所述输送水口,使水进入所述压载水舱中以辅助航行器下潜;航行器进入水中后,所述第二收纳舱打开,所述第二伸缩装置将第二推进装置推出第二收纳舱外,为航行器提供水下航行时的动力。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变结构的油电混合动力跨介质无人航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腔体内设置有用于贮存机翼的机翼存储舱,所述机翼靠近机身的一端设置于所述机翼存储舱内,所述机身上设置有与机翼存储舱匹配的存储舱舱门。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变结构的油电混合动力跨介质无人航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机翼包括主翼和副翼,所述主翼包括多个翼板,多个所述翼板依次活动连接组成所述主翼,所述主翼远离机身的一个翼板作为第一翼板,所述副翼设置于第一翼板上,且除所述第一翼板外的其它各翼板上均设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钟文荣,杨俊男,马威龙,刘蒙永,蔡琦琳,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