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食用菌人工栽培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3903880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6-22 17:5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食用菌人工栽培装置,包括瓶盖、上瓶体和下瓶体,所述上瓶体上端设置有上开口,下端设置有下开口,所述瓶盖可拆卸设置在所述上瓶体的上端,所述下瓶体固定设置在所述上瓶体的下端,且所述下瓶体的内部通过所述下开口与所述上瓶体的内部连通,所述上瓶体内设置有分隔网,所述分隔网对应设置在所述下开口上方,所述分隔网上设置有培养土层;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设置为单独的培养瓶体,可同时实现菌丝的无菌暗培养以及后续子实体覆土生长培养,替代菌丝向大田的移植操作,保证菌丝的正常成长,同时由于是在瓶体内栽培,降低外部环境对菌丝生长的不良影响,同时可根据对特定因素的更改进行有效的栽培实验,保证实验数据的有效性。有效性。有效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食用菌人工栽培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栽培
,具体涉及一种食用菌人工栽培装置。

技术介绍

[0002]我国的食用菌栽培历史悠久,是世界上最大的食用菌生产和出口国之一。20世纪70年代,我国食用菌总产量还不及10万吨,产值不足1亿;而如今,据统计人工驯化并已栽培成功的有60多种菌类,国内食用菌总产量已达到几千万吨,占全世界的70%以上,总产值近千亿,食用菌产业已成为一个蓬勃发展的绿色产业。
[0003]现有的栽培方法是通过先将菌丝在培养基中无菌培养,待菌丝长满培养基后移栽至大田中覆土培养,由于外部环境的不可控,会严重影响食用菌的后期成长,同时不可控外部环境也会在对食用菌进行个体实验时产生干扰,造成实验数据的误差。
[0004]鉴于上述缺陷,本技术创作者经过长时间的研究和实践终于获得了本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为解决上述技术缺陷,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在于,提供一种食用菌人工栽培装置,包括瓶盖、上瓶体和下瓶体,所述上瓶体上端设置有上开口,下端设置有下开口,所述瓶盖可拆卸设置在所述上瓶体的上端,所述下瓶体固定设置在所述上瓶体的下端,且所述下瓶体的内部通过所述下开口与所述上瓶体的内部连通,所述上瓶体内设置有分隔网,所述分隔网对应设置在所述下开口上方,所述分隔网上设置有培养土层。
[0006]较佳的,所述上瓶体采用透光的PVC材料,所述下瓶体采用不透光的PVC材料。
[0007]较佳的,所述下瓶体的外部包裹有黑色胶带。
[0008]较佳的,所述上瓶体和所述下瓶体均设置为圆柱筒状,所述上瓶体的直径大于所述下瓶体的直径,所述上瓶体上端敞开形成所述上开口,所述上瓶体下端设置圆环形的连接板,所述连接板的外环与所述上瓶体的内壁密封连接,所述连接板的内环形成所述下开口,所述下瓶体上端敞开与所述连接板固定连接,所述下瓶体下端通过圆形的底板固定密封。
[0009]较佳的,所述下瓶体的直径等于所述连接板的内环直径。
[0010]较佳的,所述分隔网整体设置为圆形,且所述分隔网搭设在所述连接板上,所述分隔网直径大于所述连接板的内环直径,且小于所述上瓶体的直径。
[0011]较佳的,所述分隔网采用不锈钢材质。
[0012]较佳的,所述分隔网上设置有若干通孔,所述通孔的直径设置为5mm。
[0013]较佳的,所述瓶盖设置为圆形板,所述瓶盖的边缘设置有圆环形的卡接筋,所述卡接筋的内环直径和所述上瓶体的直径相同。
[0014]较佳的,所述瓶盖轴线上设置有通过孔,所述上瓶体内部通过所述通过孔与外部连通,所述通过孔靠近所述上瓶体的端部设置有引导管,所述引导管和所述通过孔同轴设
置,所述通过孔远离所述上瓶体的端部设置有过滤膜。
[0015]与现有技术比较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本技术设置为单独的培养瓶体,可同时实现菌丝的无菌暗培养以及后续子实体覆土生长培养,替代菌丝向大田的移植操作,保证菌丝的正常成长,同时由于是在瓶体内栽培,降低外部环境对菌丝生长的不良影响,同时可根据对特定因素的更改进行有效的栽培实验,保证实验数据的有效性。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所述食用菌人工栽培装置的结构视图;
[0017]图2为所述食用菌人工栽培装置的结构剖视图。
[0018]图中数字表示:
[0019]1‑
瓶盖;2

上瓶体;3

下瓶体;4

分隔网;5

培养土层;11

卡接筋;12

通过孔;13

引导管;14

过滤膜。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上述的和另外的技术特征和优点作更详细的说明。
[0021]实施例一
[0022]如图1、图2所示,图1为所述食用菌人工栽培装置的结构视图;图2为所述食用菌人工栽培装置的结构剖视图。
[0023]本技术所述食用菌人工栽培装置包括瓶盖l、上瓶体2和下瓶体3,所述上瓶体2上端设置有上开口,下端设置有下开口,所述瓶盖l可拆卸设置在所述上瓶体2的上端,所述下瓶体3固定设置在所述上瓶体2的下端,且所述下瓶体3的内部通过所述下开口与所述上瓶体2的内部连通,所述上瓶体2内设置有分隔网4,所述分隔网4对应设置在所述下开口上方,所述分隔网4上设置有培养土层5。
[0024]较佳的,所述上瓶体2采用透光的PVC材料,所述下瓶体3采用不透光的PVC材料。
[0025]较佳的,所述下瓶体3的外部包裹有黑色胶带,以保证菌丝生长所需要的暗培养。
[0026]本技术通过对所述下瓶体3进行高压灭菌后接入菌丝,所述菌丝所述下瓶体3内无菌生长,将所述瓶盖1盖紧,在菌丝长满所述下瓶体3后通过将所述分隔网4设置在所述下开口上,再倒入培养土料在所述上瓶体2内形成所述培养土层5,菌丝会穿过所述分隔网4向上生长至所述培养土层5内,从而实现覆土培养。
[0027]本技术设置为单独的培养瓶体,可同时实现菌丝的无菌暗培养以及后续子实体覆土生长培养,替代菌丝向大田的移植操作,保证菌丝的正常成长,同时由于是在瓶体内栽培,降低外部环境对菌丝生长的不良影响,同时可根据对特定因素的更改进行有效的栽培实验,保证实验数据的有效性。
[0028]实施例二
[0029]所述上瓶体2和所述下瓶体3均设置为圆柱筒状,所述上瓶体2的直径大于所述下瓶体3的直径,所述上瓶体2上端敞开形成所述上开口,所述上瓶体2下端设置圆环形的连接板,所述连接板的外环与所述上瓶体2的内壁密封连接,所述连接板的内环形成所述下开口,所述下瓶体3上端敞开与所述连接板固定连接,所述下瓶体3下端通过圆形的底板固定密封。
[0030]较佳的,所述下瓶体3的直径等于所述连接板的内环直径。
[0031]所述分隔网4整体设置为圆形,且所述分隔网4搭设在所述连接板上,所述分隔网4直径大于所述连接板的内环直径,且小于所述上瓶体2的直径,从而便于所述分隔网4在所述上瓶体2内的装卸。
[0032]较佳的,所述分隔网4采用不锈钢材质,可承受一定重量,可取出。
[0033]较佳的,所述分隔网4上设置有若干通孔,便于所述下瓶体3内菌丝通过所述通孔向所述分隔网4上部的所述培养土层5生长,所述通孔的直径设置为5mm,在保证对培养土料承载的同时,菌丝可顺利通过所述分隔网4。
[0034]一般的,所述分隔网4可采用裁剪为圆形的金属网格板,或设置有圆形金属边框的网体结构件,所述网体可设置为塑料网、布网等常规材料网体,同样的,所述分隔网4也可是在塑料或金属的圆形板件上设置有多个所述通孔的板状结构。
[0035]实施例三
[0036]所述瓶盖1设置为圆形板,所述瓶盖1的边缘设置有圆环形的卡接筋11,所述卡接筋11的内环直径和所述上瓶体2的直径相同,从而实现所述瓶盖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食用菌人工栽培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瓶盖、上瓶体和下瓶体,所述上瓶体上端设置有上开口,下端设置有下开口,所述瓶盖可拆卸设置在所述上瓶体的上端,所述下瓶体固定设置在所述上瓶体的下端,且所述下瓶体的内部通过所述下开口与所述上瓶体的内部连通,所述上瓶体内设置有分隔网,所述分隔网对应设置在所述下开口上方,所述分隔网上设置有培养土层。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食用菌人工栽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瓶体采用透光的PVC材料,所述下瓶体采用不透光的PVC材料。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食用菌人工栽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下瓶体的外部包裹有黑色胶带。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食用菌人工栽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瓶体和所述下瓶体均设置为圆柱筒状,所述上瓶体的直径大于所述下瓶体的直径,所述上瓶体上端敞开形成所述上开口,所述上瓶体下端设置圆环形的连接板,所述连接板的外环与所述上瓶体的内壁密封连接,所述连接板的内环形成所述下开口,所述下瓶体上端敞开与所述连接板固定连接,所述下瓶体下端通过圆形的底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丽芳党向利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农业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