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管件、处理组件及医用处理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3891310 阅读:3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6-22 17:2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连接管件、处理组件及医用处理装置,涉及医疗装置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连接管件的内腔形成通道,连接管件的一端用于与电极连通,连接管件另一端的外表面或内表面凹设有用于安装导电构件的安装槽,或者连接管件另一端的管壁开设有用于插装导电构件的偏心盲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连接管件中由于其一端外表面或内表面凹设有用于安装导电构件的安装槽,或者其一端管壁开设有用于插装导电构件的偏心盲孔,因此导电构件的安装并不影响通道内物质的流通,最大限度的保留通道横截面尺寸,物质流量损耗小。物质流量损耗小。物质流量损耗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连接管件、处理组件及医用处理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医疗装置
,尤其是涉及一种连接管件、处理组件及医用处理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是指利用高频器械对大于2cm的病变进行黏膜下剥离的内镜微创技术。ESD适应症主要是淋巴结转移率极低的早期消化道癌或癌前病变,步骤包括:1、标记;2、黏膜下注射;4、环周切开;5、黏膜剥离;6、创面处理;7、标本处理。
[0003]具体地,通过高频电刀实现标记、环周切开以及黏膜剥离步骤;通过注射针实现黏膜下注射步骤;电凝钳实现创面处理步骤。在黏膜剥离过程中,黏膜下注射可以将病灶抬起与肌层分离,有利于完成切除病灶,而不损伤固有肌层,减少穿孔和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
[0004]传统技术中外管套装于中管外,通过外管远端的末端绝缘件开侧孔,用于黏膜下补液,由于其为大直径端面孔,不能像注射针一样扎入黏膜下层,容易导致补液时液体泄露,黏膜隆起效果差。
[0005]同时也有现有技术中,将原注射孔集成到电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连接管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管件的内腔形成通道(1),所述连接管件的一端用于与电极(2)连通,所述连接管件另一端的外表面或内表面凹设有用于安装导电构件(3)的安装槽(4),或者所述连接管件另一端的管壁开设有用于插装所述导电构件(3)的偏心盲孔(5)。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管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偏心盲孔(5)的横截面呈圆形。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管件,其特征在于,形成所述安装槽(4)的表面沿所述连接管件轴向的投影为折线或曲线。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连接管件,其特征在于,形成所述安装槽(4)的表面沿所述连接管件轴向的投影为圆弧线。5.根据权利要求1

4任一项所述的连接管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管件的外表面呈圆柱状或棱柱状。6.根据权利要求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唐志解欢沙德青庆祖汉韦建宇
申请(专利权)人:南微医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