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形分流加速加载环境舱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890966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6-22 17:25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试验设备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环形分流加速加载环境舱,包括:环境调节舱、环境实验舱、环形轨道、进风通道、回风通道、连接通道、进风口和回风口;环形轨道设置在环境实验舱内,把环境实验舱分隔为由回风通道、进风通道和连接通道组成的环形通道;进风口连通环境调节仓与进风通道;回风口连通环境调节仓与回风通道;气流从进风口进入进风通道,经过连接通道、回风通道,进入回风口。环形轨道把加速加载环境舱分隔成可供碾压轮组和气流同向运动的环形通道,碾压轮组沿船型导轨与气流同向运动,提高了环境调节的均匀性和温控效率。提高了环境调节的均匀性和温控效率。提高了环境调节的均匀性和温控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环形分流加速加载环境舱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环形分流加速加载环境舱,属于试验设备


技术介绍

[0002]路面加速加载实验系统是试验、检测路面材料与结构的专用设备。现有的移动式加速加载实验系统的环境舱主要外置式,是将整个加速加载实验系统巨大的环境舱或环境厂房内,在模拟环境条件时所需调节的环境舱体积大,因此模拟环境实验的能耗大、效率低;整个加速加载实验系统特别是传感器和电控元件长期在模拟环境条件的高低温条件下工作,故障率高。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环形分流加速加载环境舱。本专利技术提供的环形分流加速加载环境舱是一种内嵌式环境舱、适用于移动直线循环式加速加载实验系统的内嵌式环形分流加速加载环境舱。旨在解决现有加速加载实验环境模拟条件难实现,境舱体积大、能耗大、结构复杂、效率低、故障率高等难题,显著降低加速加载实验系统的能耗,提高实验效率和可靠性。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下述技术方案:环形分流加速加载环境舱,包括:环境实验舱、环境调节舱、环形轨道、进风通道、回风通道、连接通道、进风口和回风口;所述环形轨道设置在环境实验舱内;所述环形轨道具有第一轨面、第二轨面及第三轨面,第一轨面和第二轨面相对设置,第三轨面连接于第一轨面和第二轨面之间;第一轨面延伸至环境实验舱形成第一分隔面,第二轨面延伸至环境实验舱形成第二分隔面,第三轨面延伸至环境实验舱形成第三分隔面;所述进风通道位于第一分隔面与环境调节舱之间;所述回风通道位于第二分隔面与环境调节舱之间;所述接风通道位于第三分隔面与环境调节舱之间,连通进风通道和回风通道;所述环境调节仓与所述环境实验舱接触、具有接触面;所述进风口设置于接触面、连通环境调节仓与进风通道;所述回风口设置于接触面、连通环境调节仓与回风通道;气流从进风口进入进风通道,经过连接通道、回风通道,进入回风口。
[0005]环形分流加速加载环境舱用于移动直线循环式加速加载实验系统,该实验系统包括环形轨道、沿环形轨道运动的碾压轮、用于实验的其他装置、用于安装各装置的机架。环形分流加速加载环境舱内嵌于机架,环形轨道和沿环形轨道运动的碾压轮设置在环形分流加速加载环境舱内,其他实各装置均设置于环形分流加速加载环境舱外。环境实验舱内嵌于机架并与环境调节舱连通,实验路面放置于环境实验舱的下方,环境实验舱的下围保温总成与实验路面柔性接触;链条通过链轴节带动碾压轮组沿环形轨道的轨面滚动、对实验路面进行碾压。由环境调节舱的蒸发器或加热器的冷或热风经进风口入环境实验舱的下部,按图示逆时针方向经环境实验舱的上中部两侧回风通道到达回风口,形成一个循环。
[0006]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1)本专利技术采用的内嵌式环形分流加速加载环境舱,能实现由环境调节舱、环形轨道、下围保温总成、机架和聚氨酯保温板等组成的内嵌式环形分流加速加载环境舱,大幅度减小了所需调节的环境舱体积,优化了结构,提高了效率,降低了能耗。
[0007]2)本专利技术采用的环形轨道焊接在机架中部,把加速加载环境舱分隔成可供碾压轮组和气流同向运动的环形通道,碾压轮组沿船型导轨与气流同向运动,提高了环境调节的均匀性和温控效率。
[0008]3)本专利技术采用的内嵌式主风通道与两侧回风通道分流的结构,侧回风通道的入风口设在环境实验舱的上中部,其回风口直接与环境调节舱连接,避免回风短路,使回风更流畅,效率更高。
[0009]4)本专利技术采用的下围保温总成,由下围保温骨架、下围保温外橡塑板、下围保温内U形橡塑板用螺钉固定在机架上,下围保温外橡塑板和下围保温内U形橡塑板与实验路面柔性接触接触,下围保温外橡塑板与下围保温内U形橡塑板形成的三层保温,即可提高保温性能,也可调整机架与实验路面的接触高度,还可抵御风吹的侧向力。
附图说明
[0010]图1是环形分流加速加载环境舱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环形分流加速加载环境舱的A

A剖面示意图;图3是图2环形分流加速加载环境舱的B

B剖面示意图;图4是环形分流加速加载环境舱的俯视示意图;图5是环形分流加速加载环境舱的环形轨道的结构示意图;其中,1、环境调节舱,2、环形轨道,201、第一轨面、202、第二轨面、203、第三轨面,3、蒸发器,4、加热器,5、风机,6、环境实验舱,7、下围保温总成,8、下围保温外橡塑板,9、下围保温内U形橡塑板,10、实验路面,11、连接板,12、碾压轮,13、连接通道,14、机架,15、进风通道,16、回风通道,17、侧回风通道,18、主回风通道,19、内隔板,20、链轴节,21、进风口,22、回风口。
具体实施方式
[0011]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说明。
[0012]本说明书附图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专利技术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专利技术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专利技术所揭示的
技术实现思路
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及“一”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专利技术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
技术实现思路
下,当亦视为本专利技术可实施的范畴。
[0013]如图所示,环形分流加速加载环境舱,包括:环境调节舱1、环境实验舱6、环形轨道2、进风通道15、回风通道16、连接通道13、进风口21和回风口22;环形轨道2设置在环境实验舱6内,环形轨道2具有第一轨面201、第二轨面202及第三轨面203,第一轨面201和第二轨面202相对设置,第三轨面203连接于第一轨面201和第二轨面202之间;第一轨面201延伸至环
境实验舱形成第一分隔面,第二轨面202延伸至环境实验舱形成第二分隔面,第三轨面203延伸至环境实验舱形成第三分隔面;进风通道15位于第一分隔面与环境调节舱1之间;回风通道16位于第二分隔面与环境调节舱1之间;连接通道13位于第三分隔面与环境调节舱1之间,连通进风通道15和回风通道16;环境调节仓与所述环境实验舱6接触、具有接触面;进风口21设置于接触面、连通环境调节仓与进风通道15;回风口22设置于接触面、连通环境调节仓与回风通道16;气流从进风口21进入进风通道15,经过连接通道13、回风通道16,进入回风口22。
[0014]环形轨道2为碾压轮12组的运动导轨,链条通过链轴节20带动碾压轮12组沿环形轨道2的轨面滚动,所以,环形轨道2设置在环境实验舱6内时,环形轨道2的轨面与环境实验舱6之间存在一定的空间。环形轨道2将环境实验舱6大体分隔为两部分,第一轨面201所在的第一分隔面和环境实验舱6之间的空间、第二轨面202所在的第二分隔面和环境实验舱6之间的空间;第一分隔面和环境实验舱6之间的空间与进风口21连通形成进风通道15,第二分隔面和环境实验舱6之间的空间与出风口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环形分流加速加载环境舱,其特征是,包括:环境实验舱;环形轨道,所述环形轨道设置在环境实验舱内;所述环形轨道具有第一轨面、第二轨面及第三轨面,第一轨面和第二轨面相对设置,第三轨面连接于第一轨面和第二轨面之间,第一轨面延伸至环境实验舱形成第一分隔面,第二轨面延伸至环境实验舱形成第二分隔面,第三轨面延伸至环境实验舱形成第三分隔面;进风通道,所述进风通道位于第一分隔面与环境调节舱之间;回风通道,所述回风通道位于第二分隔面与环境调节舱之间;连接通道,所述接风通道位于第三分隔面与环境调节舱之间,连通进风通道和回风通道;环境调节舱,所述环境调节仓与所述环境实验舱接触、具有接触面;进风口,所述进风口设置于接触面、连通环境调节仓与进风通道;以及,回风口,所述回风口设置于接触面、连通环境调节仓与回风通道。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环形分流加速加载环境舱,其特征是,所述第一轨面位于环形轨道底部,所述第二轨面位于环形轨道顶部,所述第三轨面位于环形轨道远离接触面的一端。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环形分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冯冰张鹏王刚管志光冯晋祥国兴玉张吉卫贾倩杨福广阮久宏吴清珍韩鹰王慧君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交通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