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双换向蓄热技术的转炉煤气余能回收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3888988 阅读:5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6-22 17:2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基于双换向蓄热技术的转炉煤气余能回收系统,包括转炉、上升烟道、冷却盘管、蓄热体、第一换向阀、第二换向阀、煤气柜和惰性气体储罐,所述转炉顶部的烟气出口与上升烟道的下端口连通,冷却盘管沿轴向布置在上升烟道内,上升烟道、蓄热体、第一烟气流道和第二换向阀的接口A依次连通,第二换向阀的接口B与第一换向阀的接口A连通,第一换向阀的接口B与第二换向阀的接口D连通,第二换向阀的接口C与放散烟囱和煤气柜连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为: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在系统内设置两个换向阀,利用不同接口的连通使各排放阶段转炉煤气在不同的管路系统中流动,针对性地实现显热回收,大大提高了余热回收效率。大大提高了余热回收效率。大大提高了余热回收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基于双换向蓄热技术的转炉煤气余能回收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转炉炼钢
,具体涉及一种双换向蓄热技术的转炉煤气余能回收系统。

技术介绍

[0002]中国钢铁工业规模巨大,钢铁的产量已达到十亿吨级以上。现有的约90%的粗钢由高炉

转炉长流程生产,但该流程长期存在转炉煤气回收量低的问题。目前,国外转炉煤气回收水平达到100Nm3/t钢以上,而我国大多数企业仍停留在40~60Nm3/t的水平,甚至一些钢企没有进行转炉煤气回收而是直接燃烧放散。同时,现阶段转炉煤气显热回收技术仅成功应用于900℃~1600℃的温度段,对于900℃以下的转炉煤气,基于安全考虑直接喷水降温,造成大量显热散失浪费。
[0003]造成上述余能(化学能+热能)损失的主要原因是目前没有成熟、经济的回收技术,现有的转炉煤气除尘及回收技术主要包括湿法除尘、半干法除尘、干法除尘,但本质上都不是全干法,无法对低温转炉煤气进行有效回收。此外,转炉工艺特点造成转炉煤气为间断式排放,排放初期和末期的煤气无法回收进行放散,造成30%以上的煤气资源浪费。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回收效率高的基于双换向蓄热技术的转炉煤气余能回收系统。
[0005]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基于双换向蓄热技术的转炉煤气余能回收系统,包括转炉、上升烟道、冷却盘管、蓄热体、第一换向阀、第二换向阀、煤气柜和惰性气体储罐,所述转炉顶部的烟气出口与上升烟道的下端口连通,冷却盘管沿轴向布置在上升烟道内,上升烟道的上部与蓄热体的入口连通,蓄热体的出口通过第一烟气流道与第二换向阀的接口A连通,第二换向阀的接口B通过第二烟气流道与第一换向阀的接口A连通,第一换向阀的接口B通过第三烟气流道与第二换向阀的接口D连通,第二换向阀的接口C通过第四烟气流道分别与放散烟囱和煤气柜连通;所述惰性气体储罐的出口通过第一惰性气体管路与第一换向阀的接口D连通,第一换向阀的接口C通过第二惰性气体管路与上升烟道下部的烟道口连通;第一惰性气体管路上配置有第一切断阀,第二惰性气体管路上配置有第二切断阀。
[0006]按上述方案,在上升烟道下端与转炉1顶部的烟气出口之间设有可升降的烟气罩,烟气罩处布置有若干惰性气体喷头,惰性气体喷头通过第三惰性气体管路与惰性气体储罐连通,第三惰性气体管路上增设有第三切断阀;在上升烟道下部设有出口阀。
[0007]按上述方案,所述第三烟气流道上沿烟气流动方向依次配置有喷淋塔和引风机。
[0008]按上述方案,在上升烟道的下游配置有用于烟气粗除尘的第一除尘装置,第一除尘装置的入口与上升烟道连通,第一除尘装置的出口与蓄热体连通。
[0009]按上述方案,所述冷却盘管为锅炉循环水管。
[0010]按上述方案,所述第一烟气流道的出口配置有第二除尘装置,第二除尘装置的入口与第四烟气流道的出口连通,第二除尘装置的出口通过排放管路与放散烟囱连通,第二除尘装置的出口通过收集管路与煤气柜连通。
[0011]按上述方案,所述排放管路上设有放散阀;所述收集管路上设有自动阀。
[0012]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本技术在系统内设置两个换向阀,利用不同接口的连通使各排放阶段转炉煤气在不同的管路系统中流动,针对性地实现显热回收,大大提高了余热回收效率,解决了中低温(900℃以下)转炉煤气的余能回收问题,达到节能减排的效果;设计蓄热结构与换热技术有机结合,进一步提高了余能回收效率。
附图说明
[0013]图1为本技术一个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14]其中:1

转炉;2

上升烟道;3

冷却盘管;4

第一除尘装置;5

蓄热体;6

第一换向阀;7

喷淋塔;8

引风机;9

第二换向阀;10

第二除尘装置;11

放散阀;12

自动阀;13

惰性气体储罐;14

第一切断阀;15

第二切断阀;16

烟道入口阀;17

第一烟气流道;18

第二烟气流道;19

第三烟气流道;20

第四烟气流道;21

第一惰性气体管路;22

第二惰性气体管路;23

放散烟囱;24

煤气柜;25

第三切断阀;26

第三惰性气体管路;27、烟气罩。
具体实施方式
[0015]为了更好地理解本技术,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地描述。
[0016]如图1所示的一种基于双换向蓄热技术的转炉煤气余能回收系统,包括转炉1、上升烟道2、冷却盘管3、蓄热体5、第一换向阀6、第二换向阀9、煤气柜24和惰性气体储罐13,所述转炉1顶部的烟气出口与上升烟道2的下端口连通,冷却盘管3沿轴向布置在上升烟道2内,上升烟道2的上部与蓄热体5的入口连通,蓄热体5的出口通过第一烟气流道17与第二换向阀9的接口A连通,第二换向阀9的接口B通过第二烟气流道18与第一换向阀6的接口A连通,第一换向阀6的接口B通过第三烟气流道19与第二换向阀9的接口D连通,第二换向阀9的接口C通过第四烟气流道20分别与放散烟囱23和煤气柜24连通;所述惰性气体储罐13的出口通过第一惰性气体管路21与第一换向阀6的接口D连通,第一换向阀6的接口C通过第二惰性气体管路22与上升烟道2下部的烟道口连通。
[0017]本实施例中,所述冷却盘管3为锅炉循环水管。第一换向阀6和第二换向阀9均分别设有4个接口:接口A、接口B、接口C和接口D,每一换向阀中的任意两个接口可实现连通;所述惰性气体储罐13内的惰性气体为氮气,第一惰性气体管路21上配置有第一切断阀14(可为自动切断阀),第二惰性气体管路22上配置有第二切断阀15(可为自动切断阀);惰性气体储罐13与车间管网连通。
[0018]优选地,在上升烟道2下端与转炉1顶部的烟气出口之间设有烟气罩27,烟气罩27处布置有若干惰性气体喷头,惰性气体喷头通过第三惰性气体管路26与惰性气体储罐13连通,第三惰性气体管路26上增设有第三切断阀25;在上升烟道2下部设有出口阀16,出口阀16为插板阀。本实施例中,烟气罩27为可升降的活动式结构,排放煤气时,烟气罩27下降并同时通入惰性气体,在转炉1的烟气出口处形成惰性环境,以减少从烟道吸入的空气量进而
减少煤气燃烧损耗。
[0019]优选地,所述第三烟气流道19上沿烟气流动方向依次配置有喷淋塔7和引风机8;喷淋塔7用于在必要时降低气体温度以保护引风机8。
[0020]优选地,在上升烟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双换向蓄热技术的转炉煤气余能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转炉、上升烟道、冷却盘管、蓄热体、第一换向阀、第二换向阀、煤气柜和惰性气体储罐,所述转炉顶部的烟气出口与上升烟道的下端口连通,冷却盘管沿轴向布置在上升烟道内,上升烟道的上部与蓄热体的入口连通,蓄热体的出口通过第一烟气流道与第二换向阀的接口A连通,第二换向阀的接口B通过第二烟气流道与第一换向阀的接口A连通,第一换向阀的接口B通过第三烟气流道与第二换向阀的接口D连通,第二换向阀的接口C通过第四烟气流道分别与放散烟囱和煤气柜连通;所述惰性气体储罐的出口通过第一惰性气体管路与第一换向阀的接口D连通,第一换向阀的接口C通过第二惰性气体管路与上升烟道下部的烟道口连通;第一惰性气体管路上配置有第一切断阀,第二惰性气体管路上配置有第二切断阀。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双换向蓄热技术的转炉煤气余能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在上升烟道下端与转炉顶部的烟气出口之间设有可升降的烟气罩,烟气罩处布置有若干惰性气体喷头,惰性气体喷头通过第三惰性气体管路与惰性气体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石祥路万林徐永斌张增磊
申请(专利权)人:中冶南方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