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聚酯膜的多向拉伸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864619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6-18 10:55
一种聚酯膜的多向拉伸设备,具有多个驱动轮、张力轮和夹持装置。位于不同位置的驱动轮可以驱动相应位置的张力轮转动,从而收紧拉线,拉动夹持装置向外移动,从而实现膜拉伸。本发明专利技术可以通过驱动轮的不同驱动方式实现多个方向的拉伸。方向的拉伸。方向的拉伸。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聚酯膜的多向拉伸设备


[0001]本
技术实现思路
属于聚酯材料领域,特别地,涉及一种聚酯薄膜的多向拉伸设备。

技术介绍

[0002]高分子聚酯材料的拉伸是聚酯成膜的步骤之一,拉伸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聚酯薄膜成膜的均匀性、光学特性以及力学特性。如果拉伸不成功,会导致成膜后出现膜厚未达标,或部分区域未达标的情况。同时,对于特殊功能膜,可能影响其紫外阻挡率,或紫外耐久度等。同时,对薄膜的抗拉性、韧性都有较大影响,在一些特殊情况下,甚至发生薄膜破裂的情况出现。
[0003]为此,现有技术中通过提高拉伸设备的控制精度来解决上述问题。然而,控制精度的提高必然带来成本的大幅度增加,其次控制精度在现有技术条件下无法无限制提高。
[0004]现有拉伸设备多为刚性拉伸,即驱动机构和夹持机构刚性连接。如此可以将驱动力较好地传递到薄膜上,更容易实现上述更高精度的拉伸比控制。然而,由于聚酯材料大多具有一定弹性,过于刚性的拉伸使得虽然在拉伸后薄膜能够按照预先设定的拉伸比定型,但其内部应力未得到充分释放,由此带来成膜后力学性能恶化。
[0005]此外,现有拉伸设备大多从横向和纵向进行拉伸,从而使得薄膜在横纵方向具有较好的抗拉性和韧性,但这也带来了薄膜斜向力学性能下降的问题。
[0006]另一方面,拉伸性能指标是高分子材料基本的性能指标。在使用机器视觉方式进行检测时,通常需要利用颜料进行标定,如此操作会对材料产生损伤。而其他不使用标记点的图像处理方法则会出现检测精度不够的问题,也不适合在薄膜拉伸生产线上进行在线检测。

技术实现思路

[0007]一种聚酯膜的多向拉伸设备,包括:位于膜左后外侧的张力轮、位于膜左侧的转向轮,左后外侧的张力轮缠绕的拉线通过左侧的转向轮连接至左夹持装置;位于膜右后外侧的张力轮、位于膜右侧的转向轮,右后外侧的张力轮缠绕的拉线通过右侧的转向轮连接至右夹持装置;位于膜左前外侧的张力轮、位于膜左侧的另一转向轮,左前外侧的张力轮缠绕的拉线通过左侧的另一转向轮连接至左夹持装置;位于膜右前外侧的张力轮、位于膜右侧的另一转向轮,右前外侧的张力轮缠绕的拉线通过右侧的另一转向轮连接至右夹持装置;位于膜左后内侧的张力轮,通过拉线连接至后夹持装置;位于膜右后内侧的张力轮,通过拉线连接至后夹持装置;位于膜左前内侧的张力轮,通过拉线连接至后夹持装置;位于膜右前内侧的张力轮,通过拉线连接至后夹持装置;
拉线包括刚性部和弹性部。
[0008]包括摄像机,设置在待拉伸基膜上部,用于连续实时拍摄基膜在拉伸过程中的一系列图像。
[0009]还包括处理器,用于接收摄像机采集的一系列图像,并利用神经网络模型对图像进行判别,从而确定拉伸是否符合预期要求。
[0010]刚性部和弹性部弹性模量不同。
[0011]其中弹性部位于两个刚性部之间。
[0012]位于膜左后侧的驱动轮,用于通过微小的位移,选择性地与位于膜左后侧的两个张力轮中至少一个接触。
[0013]位于膜右后侧的驱动轮,用于通过微小的位移,选择性地与位于膜右后侧的两个张力轮中至少一个接触。
[0014]位于膜左前侧的驱动轮,用于通过微小的位移,选择性地与位于膜左前侧的两个张力轮中至少一个接触。
[0015]位于膜右前侧的驱动轮,用于通过微小的位移,选择性地与位于膜右前侧的两个张力轮中至少一个接触。
[0016]驱动轮由电机驱动。
[0017]还包括控制器,用于控制电机。
[0018]本专利技术的专利技术点及技术效果:1、提出通过多个驱动轮和张力轮的配合,实现移动不同位置驱动轮即可实现横纵斜向等不同方向的拉伸操作,并最终可实现横纵双向,及4个斜向的拉伸。同时提出一种多向拉伸的方法,能够使得成膜后在斜向方向具有较好的抗拉性能。
[0019]2、通过张力轮与拉升的配合,实现了具有一定弹性的拉伸操作,避免了刚性拉伸带来的薄膜性能劣化。特别是拉绳具有不同的结构组成,使其具有独特的弹性特性,在拉伸薄膜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顺从薄膜材料的弹性回收,从而使得最终拉伸得到的薄膜具有更佳的抗拉伸、抗断裂的性能。
[0020]3、采用机器视觉的方式进行图像采集,并且设计专用神经网络进行拉伸判别,更加准确、简便,能够直接用于生产线中。
附图说明
[0021]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定。在附图中:图1是拉伸设备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一)拉伸设备结构拉伸设备包括夹持薄膜前后左右四个方向的左夹持装置L43、右夹持装置L42、前夹持装置L44、后夹持装置L41;还包括位于薄膜左后外侧的左后外侧张力轮L21、位于薄膜左侧的左后转向轮L31,左后外侧张力轮L21缠绕的拉线通过左后转向轮L31连接至左夹持装置L43;
位于薄膜右后外侧的右后外侧张力轮L24、位于薄膜右侧的右后转向轮L33,右后外侧张力轮L24缠绕的拉线通过右后转向轮L33连接至右夹持装置L42;位于薄膜左前外侧的左前外侧张力轮L25、位于薄膜左侧的左前转向轮L32,左前外侧张力轮L25缠绕的拉线通过左前转向轮L32连接至左夹持装置L43;位于薄膜右前外侧的右前外侧张力轮L28、位于薄膜右侧的右前转向轮L34,右前外侧张力轮L28缠绕的拉线通过右前转向轮L34连接至右夹持装置L42;位于薄膜左后内侧的左后内侧张力轮L22,通过拉线连接至后夹持装置L41;位于薄膜右后内侧的右后内侧张力轮L23,通过拉线连接至后夹持装置L41;位于薄膜左前内侧的左前内侧张力轮L26,通过拉线连接至前夹持装置L44;位于薄膜右前内侧的右前内侧张力轮L27,通过拉线连接至前夹持装置L44;位于薄膜左后侧的左后驱动轮L11,用于通过微小的位移,选择性地与左后外侧张力轮L21和/或左后内侧张力轮L22接触,从而驱动左后外侧张力轮L21和/或左后内侧张力轮L22;位于薄膜右后侧的右后驱动轮L12,用于通过微小的位移,选择性地与右后内侧张力轮L23和/或右后外侧张力轮L24接触,从而驱动右后内侧张力轮L23和/或右后外侧张力轮L24;位于薄膜左前侧的左前驱动轮L13,用于通过微小的位移,选择性地与左前外侧张力轮L25和/或左前内侧张力轮L26接触,从而驱动左前外侧张力轮L25和/或左前内侧张力轮L26;位于薄膜右前侧的右前驱动轮L14,用于通过微小的位移,选择性地与右前内侧张力轮L27和/或右前外侧张力轮L28接触,从而驱动右前内侧张力轮L27和/或右前外侧张力轮L28;本专利技术动力机构与夹持机构之间采用拉线传动,并且拉线结构进行特殊设计,使得其具有一定的弹性,在拉伸过程中,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顺从薄膜的回弹性,如此拉伸出来的薄膜韧性更高,不易开裂或折断,能够避免现有技术在拉伸过程中刚性传力带来的薄膜力学特性不佳的技术问题。为此,拉线的结构为:包括刚性部和弹性部,其中弹性部位于两个刚性部之间。弹性部长度为整个拉线长度的1/5

1/10,弹性部的弹性模量为刚性部弹性模量的9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聚酯膜的多向拉伸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位于膜左后外侧的张力轮、位于膜左侧的转向轮,左后外侧的张力轮缠绕的拉线通过左侧的转向轮连接至左夹持装置;位于膜右后外侧的张力轮、位于膜右侧的转向轮,右后外侧的张力轮缠绕的拉线通过右侧的转向轮连接至右夹持装置;位于膜左前外侧的张力轮、位于膜左侧的另一转向轮,左前外侧的张力轮缠绕的拉线通过左侧的另一转向轮连接至左夹持装置;位于膜右前外侧的张力轮、位于膜右侧的另一转向轮,右前外侧的张力轮缠绕的拉线通过右侧的另一转向轮连接至右夹持装置;位于膜左后内侧的张力轮,通过拉线连接至后夹持装置;位于膜右后内侧的张力轮,通过拉线连接至后夹持装置;位于膜左前内侧的张力轮,通过拉线连接至后夹持装置;位于膜右前内侧的张力轮,通过拉线连接至后夹持装置;拉线包括刚性部和弹性部;包括摄像机,设置在待拉伸基膜上部,用于连续实时拍摄基膜在拉伸过程中的一系列图像;还包括处理器,用于接收摄像机采集的一系列图像,并利用神经网络模型对图像进行判别,从而确定拉伸是否符合预期要求。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聚酯膜的多向拉伸设备,其特征在于:刚性部和弹性部具有不同弹性模量。3.如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国庆李沅鸿张启纲蔡文彬李航陈宝同
申请(专利权)人:河南银金达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