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民族体育防摔的高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863664 阅读:69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6-18 10:54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体育设备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民族体育防摔的高跷,包括支撑腿、踏板、多个固定带、第一圆盘、多个第一伸缩组件,每一个所述第一伸缩组件的长度小于第一圆盘距离地面的高度;多个第一弹性件,分别套设在多个第一伸缩组件上;多个第一支撑块,分别设置在多个第一伸缩组件的下端。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多个第一伸缩组件与第一弹性件的设置,使训练者在重心不稳带动支撑腿倾斜之后能够快速回复到初始位置,使训练者能够重新找回身体的平衡,避免由于训练时间不长而出现摔倒造成身体伤害,保证了训练者的身体健康,同时,通过多个第一支撑块的悬空设置,保证了支撑腿的正常行走,从而不会影响正常训练。正常训练。正常训练。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民族体育防摔的高跷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体育设备
,涉及一种民族体育防摔的高跷。

技术介绍

[0002]体育,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它以身体与智力活动为基本手段,根据人体生长发育、技能形成和机能提高等规律,达到促进全面发育、提高身体素质与全面教育水平和增强体质与提高运动能力和改善生活方式与提高生活质量的一种有意识、有目的和有组织的社会活动,高跷也是体育运动的一种,高跷也叫“高跷秧歌”,是一种广泛流传于全国各地的民间舞蹈,因舞蹈时多双脚踩踏木跷而得名,高跷历史久远,源于古代百戏中的一种技术表演,北魏时即有踩高跷的石刻画像,高跷一般以舞队的形式表演,舞队人数十多人至数十人不等,大多舞者扮演某个古代神话或历史故事中的角色形象,服饰多模仿戏曲行头,常用道具有扇子、手绢、木棍和刀枪等,表演形式有“踩街”和“撂场”两种,撂场有舞队集体边舞边走各种队形图案的“大场”和两三人表演的“小场”,角色间多男女对舞,有时边舞边唱。
[0003]然而,高跷需要长时间的专业训练才能掌握动作要领,初学者如果未经专业训练很容易摔倒,造成身体伤害,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民族体育防摔的高跷,包括支撑腿(1),所述支撑腿(1)竖直设置,所述支撑腿(1)的侧面水平设置有踏板(2),所述踏板(2)的侧面与支撑腿(1)连接,所述踏板(2)的上部设置有多个固定带(3),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圆盘(4),套设在支撑腿(1)上,位置靠近支撑腿(1)的下端;多个第一伸缩组件(6),竖直设置在第一圆盘(4)下部,围绕第一圆盘(4)下部边缘均匀设置,上端连接在第一圆盘(4)下部,每一个所述第一伸缩组件(6)的长度小于第一圆盘(4)距离地面的高度;多个第一弹性件(15),分别套设在多个第一伸缩组件(6)上;多个第一支撑块(9),分别设置在多个第一伸缩组件(6)的下端。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民族体育防摔的高跷,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腿(1)上位于第一圆盘(4)与踏板(2)之间的位置套设有第二圆盘(5),所述第二圆盘(5)的下部竖直设置有多个第二伸缩组件(7),多个所述第二伸缩组件(7)围绕第二圆盘(5)的下部边缘均匀设置,每一个所述第二伸缩组件(7)的上端与第二圆盘(5)的下部连接,每一个所述第二伸缩组件(7)的下端连接有第二支撑块(10),每一个所述第二伸缩组件(7)上套设有第二弹性件(16)。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民族体育防摔的高跷,其特征在于,每一个所述第二支撑块()10距离地面的高度大于每一个第一支撑块(9)距离地面的高度。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民族体育防摔的高跷,其特征在于,每一个所述第一伸缩组件(6)由第一柱塞杆(61)与第一柱塞缸(62)组成,所述第一柱塞缸(62)上端与第一圆盘(4)连接,所述第一柱塞缸(62)下端与第一柱塞杆(61)的上端连接,所述第一柱塞杆(61)的上端位于第一柱塞缸(62)内部且与第一柱塞缸(62)内部的活塞连接,所述第一柱塞杆(61)的下端与第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瑞阳李佳高晨辰冷嵩王焕利
申请(专利权)人:哈尔滨体育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