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关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860945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6-18 10:5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开关,属于电气领域。该开关包括壳体,按钮,支撑体,转动件,连杆件,弹性件,具有动、静触点的功能模块;转动件活动连接于支撑体,其第一端作为转轴,其第二端通过第一连接部与动触块连接;按钮铰接于壳体,连杆件第一端与按钮的第一连接位可转动连接,连杆件第二端与转动件的第二连接部可转动连接;弹性件第一端与按钮的第二连接位连接,弹性件第二端与转动件的第三连接部连接;连杆件和弹性件将按钮的转动转化为转动件的转动,使动触点接近或远离静触点;开关接通和断开时,弹性件分别处于第一和第二拉伸状态,且按钮在连杆件和壳体作用下止位于合闸位置和分闸位置。该开关承载电流大且避免了动、静触点的拉弧问题。题。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开关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电气领域,特别涉及开关。

技术介绍

[0002]开关是一种用于接通和断开电路的电器件,通过对开关的按钮进行按压使其转动,达到使开关接通或断开电路的目的。
[0003]翘板开关是目前一种常见的开关类型,翘板开关使按钮扣合于过渡件顶部,过渡件的底部通过弹子组件作用于翘板上。按钮被按压转动时能够驱动过渡件弹子组件在翘板上滑动,进而使得翘板翻转,翘板上的动触点与静触点接触或者分离,实现电路接通或者断开。
[0004]然而,为了使弹子组件顺利地在翘板上滑动,弹子组件与翘板之间的压力须设置为较小,这使得动、静触点之间的接触电阻相对较大,进而造成翘板开关的承载电流较小,此外,翘板开关的动、静触点还存在拉弧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鉴于此,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开关,能够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0006]具体而言,包括以下的技术方案:
[0007]一种开关,所述开关包括:壳体、按钮、以及位于所述壳体内部的支撑体、转动件、连杆件、弹性件和功能模块,所述功能模块包括具有动触点的动触块,以及与所述动触点相配合的静触点;
[0008]所述转动件活动连接于所述支撑体,使得所述转动件能够以所述转动件的第一端作为转轴进行转动,所述转动件的第二端通过第一连接部与所述动触块连接;
[0009]所述按钮铰接于所述壳体,所述连杆件的第一端与所述按钮的第一连接位可转动连接,所述连杆件的第二端与所述转动件的第二连接部可转动连接;所述弹性件的第一端与所述按钮的第二连接位连接,所述弹性件的第二端与所述转动件的第三连接部连接;所述连杆件和所述弹性件能够将所述按钮的转动转化为所述转动件的转动,进而使所述动触块上的动触点接近或者远离所述静触点;
[0010]所述开关接通状态下,所述弹性件处于第一拉伸状态,所述按钮在所述连杆件和所述壳体共同作用下止位于合闸位置;
[0011]所述开关断开状态下,所述弹性件处于第二拉伸状态,所述按钮在所述连杆件和所述壳体共同作用下止位于分闸位置,且所述第一拉伸状态对应的拉伸度大于所述第二拉伸状态的对应的拉伸度。
[0012]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转动件包括:转动本体部、两个第一连接部、两个第二连接部和第三连接部;
[0013]所述转动本体部的第一端作为所述转轴搭接于所述支撑体;
[0014]所述转动本体部的第二端同时连接有所述两个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三连接部,所
述两个第一连接部对称分布于所述第三连接部的两侧;
[0015]所述转动本体部的顶壁上连接有所述两个第二连接部,所述两个第二连接部相对布置于所述转动本体部的两侧;
[0016]所述动触块包括对称布置的N极动触块和L极动触块,所述N极动触块与其中一个所述第一连接部连接,所述L极动触块与另一个所述第一连接部连接。
[0017]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作为转轴的所述转动本体部的第一端相对于所述转动本体部的其他部分呈大于90
°
且小于180
°
的夹角。
[0018]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连接部包括:限位块和转动槽,所述限位块的第一端与所述转动本体部的顶壁连接,所述限位块的第二端位于所述转动本体部的上方,使得所述限位块与所述转动本体部之间形成具有侧部开口的所述转动槽;
[0019]所述第二连接部被配置为,允许所述连杆件的第二端通过所述侧部开口进入至所述转动槽,并使所述连杆件的第二端在所述转动槽内转动。
[0020]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转动槽的与所述侧部开口相对的一侧的槽壁呈圆弧形,用于引导所述连杆件的第二端的转动。
[0021]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限位块倾斜布置,使得所述转动槽的纵向尺寸沿着靠近所述侧部开口的方向逐渐增大。
[0022]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连杆件包括:顺次连接的第一转轴段、第一侧支撑段、第二转轴段和第二侧支撑段;
[0023]所述第一转轴段与所述第一连接位可转动连接;
[0024]所述第二转轴段的两侧分别与一个所述第二连接部可转动连接。
[0025]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转轴段上具有缺口,所述第一转轴段的位于所述缺口两侧的部分与所述第一连接位可转动连接。
[0026]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按钮包括:按钮主体和盖体,所述按钮主体铰接于所述壳体,所述盖体扣设于所述按钮主体上且暴露于所述壳体顶壁上开设的按钮过孔内;
[0027]所述第一连接位和所述第二连接位均布置于所述按钮主体上。
[0028]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按钮主体包括:按钮主体部、耳板部,所述耳板部的上端与所述按钮主体部的下端连接;
[0029]所述按钮主体部的底部中心位置处布置有所述第二连接位;
[0030]所述耳板部的下端布置有所述第一连接位。
[0031]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耳板部设置为两个,两个所述两个耳板部分别位于所述按钮主体部相对的两侧,每一所述耳板部的上端与所述按钮主体部的相应侧的下端连接,每一所述耳板部的下端布置有一个所述第一连接位。
[0032]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盖体包括顺次连接的第一侧围部、第一按压部、第二按压部和第二侧围部;
[0033]所述第一按压部和所述第二按压部相对于彼此倾斜布置,所述第一按压部和所述第二按压部扣合于所述按钮主体部上;
[0034]所述第一侧围部位于所述第一按压部的下方且与所述按钮主体部的一侧连接;
[0035]所述第二侧围部位于所述第二按压部的下方且与所述按钮主体部的另一侧连接。
[0036]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壳体内部布置有第一挡块和两个第二挡块;
[0037]所述按钮位于所述合闸位置时,所述第一挡块与所述第一按压部的远离所述第二按压部的一端相抵接,使得所述第一按压部水平布置于所述按钮过孔内,第二按压部位于所述按钮过孔外部;
[0038]所述按钮位于所述分闸位置时,所述第二挡块与所述两个耳板部的远离所述第二按压部的一侧相抵接,使得所述第二按压部水平布置于所述按钮过孔内,第一按压部位于所述按钮过孔外部。
[0039]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弹性件为拉簧,所述弹性件的第一端勾设于所述按钮的第二连接位,所述弹性件的第二端勾设于所述转动件的第三连接部。
[0040]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功能模块还包括:进线端子组件、出线端子组件和柔性连接件;
[0041]所述柔性连接件的两端分别焊接于所述进线端子组件和所述动触块,使得所述动触块与所述进线端子组件电性导通;
[0042]所述出线端子组件上布置有所述静触点。
[0043]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柔性连接件包括多股柔性导线。
[0044]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壳体包括:面盖、第一侧壳和第二侧壳;
[0045]所述第一侧壳和所述第二侧壳适配对接,形成具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关包括:壳体(1)、按钮(2)、以及位于所述壳体(1)内部的支撑体(3)、转动件(4)、连杆件(5)、弹性件(6)和功能模块(7),所述功能模块(7)包括具有动触点(710)的动触块(71),以及与所述动触点(710)相配合的静触点(730);所述转动件(4)活动连接于所述支撑体(3),使得所述转动件(4)能够以所述转动件(4)的第一端作为转轴(400)进行转动,所述转动件(4)的第二端通过第一连接部(41)与所述动触块(71)连接;所述按钮(2)铰接于所述壳体(1),所述连杆件(5)的第一端与所述按钮(2)的第一连接位(201)可转动连接,所述连杆件(5)的第二端与所述转动件(4)的第二连接部(42)可转动连接;所述弹性件(6)的第一端与所述按钮(2)的第二连接位(202)连接,所述弹性件(6)的第二端与所述转动件(4)的第三连接部(43)连接;所述连杆件(5)和所述弹性件(6)能够将所述按钮(2)的转动转化为所述转动件(4)的转动,进而使所述动触块(71)上的动触点(710)接近或者远离所述静触点(730);所述开关接通状态下,所述弹性件(6)处于第一拉伸状态,所述按钮(2)在所述连杆件(5)和所述壳体(1)共同作用下止位于合闸位置;所述开关断开状态下,所述弹性件(6)处于第二拉伸状态,所述按钮(2)在所述连杆件(5)和所述壳体(1)共同作用下止位于分闸位置,且所述第一拉伸状态对应的拉伸度大于所述第二拉伸状态的对应的拉伸度。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件(4)包括:转动本体部(40)、两个第一连接部(41)、两个第二连接部(42)和第三连接部(43);所述转动本体部(40)的第一端作为所述转轴(400)搭接于所述支撑体(3);所述转动本体部(40)的第二端同时连接有所述两个第一连接部(41)和所述第三连接部(43),所述两个第一连接部(41)对称分布于所述第三连接部(43)的两侧;所述转动本体部(40)的顶壁上连接有所述两个第二连接部(42),所述两个第二连接部(42)相对布置于所述转动本体部(40)的两侧;所述动触块(71)包括对称布置的N极动触块(71)和L极动触块(71),所述N极动触块(71)与其中一个所述第一连接部(41)连接,所述L极动触块(71)与另一个所述第一连接部(41)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开关,其特征在于,作为转轴(400)的所述转动本体部(40)的第一端相对于所述转动本体部(40)的其他部分呈大于90
°
且小于180
°
的夹角。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部(42)包括:限位块(421)和转动槽(422),所述限位块(421)的第一端与所述转动本体部(40)的顶壁连接,所述限位块(421)的第二端位于所述转动本体部(40)的上方,使得所述限位块(421)与所述转动本体部(40)之间形成具有侧部开口(4220)的所述转动槽(422);所述第二连接部(42)被配置为,允许所述连杆件(5)的第二端通过所述侧部开口(4220)进入至所述转动槽(422),并使所述连杆件(5)的第二端在所述转动槽(422)内转动。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槽(422)的与所述侧部开口(4220)相对的一侧的槽壁呈圆弧形,用于引导所述连杆件(5)的第二端的转动。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块(421)倾斜布置,使得所述转动槽(422)的纵向尺寸沿着靠近所述侧部开口(4220)的方向逐渐增大。
7.根据权利要求2

6任一项所述的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杆件(5)包括:顺次连接的第一转轴段(51)、第一侧支撑段(52)、第二转轴段(53)和第二侧支撑段(54);所述第一转轴段(51)与所述第一连接位(201)可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转轴段(53)的两侧分别与一个所述第二连接部(42)可转动连接。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开关...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德斌詹锋吴礼红查海林宛俊杰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公牛电器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