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沈西岩专利>正文

一种V型水耕栽培床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858 阅读:24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V型水耕栽培床,在床槽面上铺设底床及上段床口,盖体面部上分布设有顶承盖,及中段底床和左,右段L型底床,各段底床内面特别具有底小,上大的V型沟,顶承盖的栽植孔为底大、上小的推拔孔状,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导引植物的根须集中生长,使床槽用水量与药剂用量的明显降低。增加空气、养份的接触与吸收的效果,放置稳定、装配容易,并可防止床外灰尘或其他水份渗入床槽内。(*该技术在201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到一种V型水耕栽培床,尤其是一种全面改善提供水耕栽培植物成长环境与条件的V型水耕栽培床。水耕栽培床主要由凹状底床以及用于底床上段盖合、并分布设有多个栽植孔的栽培承篮顶承盖组成,在栽培承篮顶承盖上放置挟持泡棉。其中底床包括有两侧边为透空状的中段底床及与中段底床相接的左,右段L型底床,在各段底床内面上特别具有底小、上大的V型沟,进而配合顶承盖的逐一栽植孔制成底大,上小的推拔孔状,顶承盖之托架内部填置泡棉,在泡棉中央挖设一植入孔,并在植入孔内填置有供种籽置放的内泡棉。借此提供床内营养液配用时,节约及换水率的提高,且使植物的根须部,在起始部位即可加大向下外张钻伸成长,配合透气空间的预留,达到增进换气,促进生长及防止烂头等病变等多重作用。按照传统以土壤来培植蔬、果(即一般所称之土耕)的方式,因普遍在户外,因受到虫害、光害或风、雨、霜、露等天候因素的破坏,使得其育成过程与植物长成的规格,变得无法准确控制或预期,往往造成农民经济上的损失。基于上述,在充分结合现代科技与农业养液(营养液)技术的水栽培农业技术(即一般所称之水耕,以下说明书并以此简称之),为因应精细化农业与高经济作物的需求,有蓬勃发展的趋势。其中,水耕农业技术的重点,因需针对准确,科学化的植物成长条件与生产能的设定,所以,配合至少中、大型面积,且架设在温室内所使用的栽培床,再借由动力辅助,抽动淹流在床槽11的适量营养液(或补入新营养液)作设定适时的循环控制,让较多量的栽培植物,可以接受到统一、稳定的最佳育成条件,达到规格化栽培的作物栽培。深入研究惯用水耕栽培床1的结构(请参考图1~图3),其主要有一凹状的中段主体底床11,再搭配其两侧边用于盖合的侧边开口,形成封闭状槽型的两侧壁缘12、13。在栽培床1床槽面上铺设隔水布1A后,在床口的上段凹口111处嵌入一顶承盖2。而在该顶承盖2的盘面上设有若干呈“直列”的透空状栽植孔21,提供预先于孔中置设的一栽培承篮3,且栽培承篮3在置入后,其底部恰凸出于顶承盖2底面外侧,使夹植在栽培承篮3内段所置泡棉4中的植物P根须P1向下钻伸成长,至浸入与吸收淹流在底床11内段床槽11A内的营养液Q的养份,达到水耕栽培的栽植。此种水耕栽培床,在实际付诸使用时,确有以下所列的诸多缺陷1.呈宽平,直状的底床11的床槽11A造成要达到预定水位的营养液Q贮入,除用水量相当的庞大且浪费外,还要达到营养液内容的预定浓度时,需要倒入原药剂量,药剂量相对的提高与浪费;2.实际上,植物P在成长过程中根须P1系呈散放、向下放射状展开的状态(如请配合参阅第3,图6所示),确实无须放任过大的下方闲置空间,该侧边空间反而相对会造成根须P1根本未伸至,而完全未吸收到营养液Q中所含的营养成份,而又造成另一项浪费;3.床槽11A内的营养液Q在内合营养成份被吸收复,需全面灌入新营养液Q(称之换水),使所栽培的植物P可以吸收所需要的全新与足够养份。而在前述第1、2点的前提下,排出床槽11A外的旧营养液Q,仍有相当多的营养成份仍未被有效吸收到,即为换水的需求而被倒除。此点有关换水率方面所造成的浪费情形,在此更加倍严重。以上数点,即是令水耕栽培业者在用水与营养剂用量上均极多,而导致其成本居高不下的困扰所在。另外,此种栽培床1配合使用顶承盖2的栽植孔21,系配合外径同型而略小的栽培承篮3置入其中。如此,特别将在栽培承篮3内侧的泡棉4内段夹植的植物种籽在开始成长、发芽或初芽的最重要过程,则因周边被栽植孔21的全段包围(如配合参阅图3及比较图6所示),而有空气与养份接受量低,或初段根须P1发长空间不足等不良条件因素,进而影响其成长效率,或严重者导致其枯萎,如此也再走造成水耕经营业者明显损失的因素之一。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V型水耕栽培床尤其是利用凹、凸配合相接的嵌邻中段底床相接的左、右段L型底床,具有底小、上大的V型沟,提供营养液配用时的床槽集中作用,可有效导引植物之根须集中生长,使床槽用水量与药剂用量的明显降低,提高换水率,使淹流在该V型澶沟内的营养液,绝大部份均可以包围在根须的周边,降低水耕栽培业者的经营成本。同时,使发芽,初芽或成长阶段的植物,均有增加与空气、养份扩大接触与吸收,并具有放置稳定、装配容易,防止床外灰尘或其他水份渗入床槽内的效果。为实现本技术的目的,提供一种V型水耕栽培床构造,由分段延接组成,在床槽面上铺设隔水布的凹状底床及用于嵌盖于底床上段床口,且盖体面部上分布设有多个向下透空状栽植孔的顶承盖,及用于每一栽植孔中放置挟持籽苗、茎杆用途的泡棉之各一的栽培承篮所组成,其中底床包括中段底床和左、右段L型底床,其中中段底床两侧边均为透空状,两侧边与左、右段L底床相凹凸配合相接,各段底床内面具有底小、上大的V型沟;设在顶承盖的栽植孔为底大、上小的推拔孔状。设置在顶承盖内段的栽培承篮中的泡棉中央,挖设有一植入孔,在植入孔内放置一同型且短状的内泡棉,在内泡棉上设有一中段夹缝,内泡棉与植入孔顶段留有一空间。位在底床下段V型沟的外侧边部位,设有以挖空设置向下开口的透气凹孔。顶承盖以底面的凸合,嵌盖在底床的床口处,并使其上方向外伸出的凸缘,盖合在嵌合位置的外围及上方,并配合顶承盖两侧的向外斜倒的排水面。本技术的优点和特点是有效导引植物的根须往该一束小凹状的槽底部位集中生长,除可使床槽用水量与药剂用量的明显降低,且有效提高换水率的经济效益之外,使淹流在该V型沟内的营养液,绝大部份均可以包围在根须的周边,而使其营养成分被有效吸收,而使植物成长更有效率,可明显地降低水耕栽培业者的经营成本。同时,使发芽,初芽或成长阶段的植物,均有增加与空气、养份扩大接触与吸收的效果,进而防止植物烂头等病变的发生,使水耕栽培植物的成长条件,获得更佳与明显的改善效果,具有放置稳定、装配容易,防止床外灰尘或其他水份渗入床槽内,影响营养液的成份与清洁度,有助于栽培植物之成长条件的作用。 附图说明如下图1是现有技术中水耕栽培床的立体分解图;图2是现有技术中水耕栽培床的立体组合图;图3是现有技术中水耕栽培床的平面剖示图;图4是本技术的V型水耕栽培床立体分解图;图4A是顶承盖栽植孔部分的立体放大剖面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的V型水耕栽培床立体组合图;图6是本技术的V型水耕栽培床平面剖示图。请首先配合参阅第4、5、6。本技术主要由分段延接组成,并在床槽面上铺设隔水布54的凹状底床5及用于嵌盖在底床5上段的床口,且盖体面合上分布设有多个向下透空状栽植孔61的顶承盖6,及提供于每一栽植孔61中放置挟持籽苗、茎杆用途的泡棉7之各一栽培承篮8所组成;其中底床5包括有两侧边均为透空状,而具有借侧边以凹、凸配合相接的嵌接部5A,可作多个延接的中段底床51及各一分别相同利用凹,凸配合相接的嵌接合5A与中段底床5临接的左,右段L型底床52、53,在各段底床51、52、53内面,特别具有底小,上大的V型沟5B。而由于V型沟5B的配置,使该床槽(即V型沟)5B的容积相对减小,并可集中引导引植物P的根须P1,往该一束小凹状的槽底部位集中生长(如请配合参阅图6及比较图2)。如此,乃可使该一小容积床槽5B的营养液Q用水量及其内含药剂用量明显降低,达到明显降低栽培经营的直接成本。再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V型水耕栽培床,该栽培床分段延接设置,设有凹状底床,在床槽面上分布设有多个向下透空状栽植孔,在每个栽植孔中设有放置泡棉的栽培承篮,其特征在于:底床包括中段底床和左、右段L型底床,其中中段底床两侧边均为透空状,两侧边与左、右段L底床相凹凸配合相接,各段底床内面具有底小、上大的V型沟;设在顶承盖的栽植孔为底大、上小的推拔孔状。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V型水耕栽培床,该栽培床分段延接设置,设有凹状底床,在床槽面上分布设有多个向下透空状栽植孔,在每个栽植孔中设有放置泡棉的栽培承篮,其特征在于底床包括中段底床和左、右段L型底床,其中中段底床两侧边均为透空状,两侧边与左、右段L底床相凹凸配合相接,各段底床内面具有底小、上大的V型沟;设在顶承盖的栽植孔为底大、上小的推拔孔状。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V型水耕栽培床,其特征在于设置在顶承盖内段的栽培承篮中的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沈西岩
申请(专利权)人:沈西岩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