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水连接器和具有连接器的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3847143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6-18 10:32
提供一种防水连接器,该防水连接器容易设计和制造并且能够提供相对于包括锥状开口的通孔的充分的紧密接触。提供防水连接器的防水性的密封部件包括内管部和外管部,并且连接器本体包括保持突起。保持突起被构造为从插入方向的后侧插入内管部与外管部之间并且被构造为,当密封部件收容在连接器本体的外周面与锥状开口的内周面之间时将外管部推抵至锥状开口的内周面。口的内周面。口的内周面。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防水连接器和具有连接器的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防水连接器,该防水连接器被构造为待装接至设置于装置的外壁中的通孔以提供防水性,并且涉及一种具有连接器的装置。

技术介绍

[0002]传统上,已知一种直接地装接至装置的连接器的类型,其中连接器装接至设置于装置的外壁的通孔。这种类型的连接器部分地插入至通孔中并且装接于通孔。该构造具有水可能进入连接器与通孔的内周面之间的缺点,因此通常采用若干类型的防水策略。
[0003]一些用于装接连接器的装置的通孔设置有锥状开口,该锥状开口为位于装置的外侧的开口部,其开口尺寸在装置的外侧比在装置的内侧大,使得开口直径朝着装置的内侧减小。该锥状开口用作在将连接器插入通孔中时的插入的引导件,从而提高连接器装接的可操作性。另一方面,从防水性的角度,必须注意连接器的外周面与锥状开口的内周面之间的空间趋于变大。
[0004]由此,注意到可能在连接器本体的外周面与锥状开口的内周面之间存在空隙,所以已经提出一种防水连接器,其具有布置在该空隙中的密封部件以密封连接器本体的外周面与锥状开口的内周面之间的空间(例如,参见专利文献1)。在专利文献1中描述的防水连接器中,密封部件具有包括外管部和内管部的双管状,其中,内管部与连接器本体的外周面紧密接触,并且外管部与锥状开口的内周面紧密接触以确保防水性。
[0005]现有技术文献
[0006]专利文献1:JP 2020

113418 A

技术实现思路

[0007]技术问题
[0008]通常,设置于防水连接器的密封部件由诸如橡胶的柔性材料制成。由此,为了使密封部件具有如上所述的双管状以获得连接器本体与锥状开口之间的充分紧密的接触,需要参考各个管的变形和压溃而在仔细地考虑每个管的厚度和形状等的情况下进行设计和制造。取决于连接器本体和/或锥状开口的形状和大小,这样的考虑可能导致防水连接器的设计和制造上的困难。
[0009]因此,鉴于上述缺点,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防水连接器和具有连接器的装置,其设计和制造容易并且能够获得与具有锥状开口的通孔充分紧密的接触。
[0010]解决问题的方案
[0011]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专利技术的防水连接器包括:连接器本体,该连接器本体被构造为通过将所述连接器本体的一部分插入通孔中而装接至所述通孔,该通孔贯穿装置的外壁并且包括锥状开口,该锥状开口为所述装置的外侧上的开口部,所述开口部的开口直径在所述装置的外侧比所述装置的内侧大,使得所述开口直径朝着所述装置的内侧减小;以及密封部件,该密封部件具有环状并且具有柔性,所述密封部件被构造为密封所述连接
器本体的外周面与所述锥状开口的内周面之间的空间以提供对于所述通孔的防水性。密封部件包括:管状的内管部,该内管部被构造为与所述连接器本体的外周面紧密地接触;以及外管部,该外管部在所述外管部插入至所述锥状开口的插入方向的后侧上在周向上包围所述内管部,该外管部相比所述内管部具有更大的开口直径,并且所述外管部在所述插入方向的前侧与所述内管部一体地形成。所述连接器本体包括保持突起。所述保持突起被构造为从所述插入方向的后侧插入所述内管部与所述外管部之间,并且被构造为当所述密封部件收容在所述连接器本体的外周面和所述锥状开口的内周面之间时,所述保持突起将所述外管部推抵至所述锥状开口的内周面。
[0012]此外,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具有连接器的装置包括:装置,该装置包括形成在所述装置的外壁上的通孔,该通孔贯穿所述装置的外壁并且包括锥状开口,该锥状开口为面对所述装置的外侧的开口部,所述开口部的开口直径在所述装置的外侧比所述装置的内侧大,使得所述开口直径朝着所述装置的内侧减小;以及如上所述的防水连接器,该防水连接器的一部分插入并装接至所述通孔并且所述防水连接器提供对于所述通孔的防水性。
[0013]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
[0014]根据本专利技术的防水连接器和具有连接器的装置,密封部件的内管部被推抵至连接器本体的外周面,并且密封部件的外管部被推抵至通孔的锥状开口的内周面。这些推抵确保了内管部和连接器本体的外周面之间的充分的紧密接触并且确保外管部和锥状开口的内周面之间的充分的紧密接触。通过将连接器本体的保持突起插入密封部件的内管部与外管部之间,无论密封部件的柔性如何,能够获得密封部件的各个管部的上述推抵。保持突起的该作用能够使得所述密封部件的各个管部与连接器本体的外周面和锥状开口的内周面的充分的紧密接触,而不需要在其设计或者制造期间严格考虑密封部件的各个管部的厚度、形状等。由此,如上所述的防水连接器和具有连接器的装置容易被设计和制造并且能够获得相对于具有锥状开口的通孔的充分的紧密接触。
附图说明
[0015]图1是示出根据一个实施例的具有连接器的装置的示意图;
[0016]图2是图1中区域A11的放大图,示出了图1所示的密封部件;并且
[0017]图3是图2的放大图所示的部分的相对于插入方向进行分解的分解视图。
[0018]参考标记列表
[0019]1 具有连接器的装置
[0020]110 防水连接器
[0021]111 连接器本体
[0022]111a 电线
[0023]111b 壳体
[0024]111b

1 外周面
[0025]111b

1a前侧外周面
[0026]111b

2、122b

1 内周面
[0027]111b

3 装置外侧上的开口
[0028]111b

4 装置内侧上的开口
[0029]111c
ꢀꢀꢀꢀꢀ
内部密封部件
[0030]111d
ꢀꢀꢀꢀꢀ
后保持器
[0031]111e
ꢀꢀꢀꢀꢀꢀꢀ
前保持器
[0032]111g
ꢀꢀꢀꢀꢀꢀꢀ
凸缘部
[0033]111h
ꢀꢀꢀꢀꢀꢀꢀ
保持突起
[0034]111h
‑1ꢀꢀꢀꢀꢀ
锥面
[0035]112
ꢀꢀꢀꢀꢀꢀꢀꢀ
密封部件
[0036]112a
ꢀꢀꢀꢀꢀꢀꢀ
内管部
[0037]112b
ꢀꢀꢀꢀꢀꢀꢀ
外管部
[0038]112c
ꢀꢀꢀꢀꢀꢀꢀ
前密封部
[0039]112d
ꢀꢀꢀꢀꢀꢀꢀ
外周唇环
[0040]112e
ꢀꢀꢀꢀꢀꢀꢀ
内周唇环
[0041]120
ꢀꢀꢀꢀꢀꢀꢀꢀ
装置
[0042]121
ꢀꢀꢀꢀꢀꢀꢀꢀ
外壁
[0043]122
ꢀꢀꢀꢀꢀꢀꢀꢀ
通孔
[0044]122a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防水连接器,包括:连接器本体,该连接器本体被构造为通过将所述连接器本体的一部分插入通孔中而装接至所述通孔,所述通孔贯穿装置的外壁并且包括锥状开口,所述锥状开口是位于所述装置的外侧上的开口部,所述开口部的开口直径在所述装置的外侧比在所述装置的内侧大,使得所述开口直径朝着所述装置的内侧减小;以及密封部件,该密封部件具有环状并且具有柔性,所述密封部件被构造为密封所述连接器本体的外周面与所述锥状开口的内周面之间的空间,以提供对于所述通孔的防水性,其中,所述密封部件包括:管状的内管部,该内管部被构造为与所述连接器本体的外周面紧密地接触;以及外管部,该外管部在所述外管部插入至所述锥状开口内的插入方向的后侧处在周向上包围所述内管部,所述外管部相比所述内管部具有更大的开口直径,并且所述外管部在所述插入方向的前侧与所述内管部一体地形成,所述连接器本体包括保持突起,并且所述保持突起被构造为从所述插入方向的后侧插入至所述内管部与所述外管部之间,并且被构造为当在所述密封部件收容在所述连接器本体的外周面与所述锥状开口的内周面之间时,所述保持突起将所述外管部推抵至所述锥状开口的内周面。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水连接器,其中,所述连接器本体包括凸缘部,该凸缘部布置于所述连接器本体的在所述插入方向上的后侧处的外周面上,所述凸缘部以环状延伸从而覆盖所述锥状开口的边缘,并且其中,所述保持突起与所述凸缘部一体地形成,从而在所述插入方向上从所述凸缘部突出。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防水连接器,其中,所述外管部具有以比所述锥状开口的锥角小的锥角在所述插入方向上延伸的锥管状,使得所述外管部的开口直径在所述插入方向上减小,并且所述保持突起包括被构造为面向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青岛建吾井田健雄
申请(专利权)人: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